附文:因剑而生 因剑而亡 一
2020-042
附文:因剑而生,因剑而亡
往事历千年,李存勖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消失于历史长河的波涛之中,但谁也无法忽视,他曾经那样强烈夺目地存在过。他一生的经历,是历史上的一道少见的奇观。从无比辉煌的巨大成功,到让人瞠目的迅速失败,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其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落差如此之大,相隔又如此之近,在整个历史上,能与其相提并论的例子也寥寥无几。就像不同寻常自然景观,总会引起地质学家们的关注和研究,李存勖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成为很多史家与历史爱好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析。
关于李存勖最有名的评价,来自一代大儒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以此为基础,网上出现了一种很常见的调侃:都怪李克用在临终前给儿子留的箭太少了,结果等很有才华,却很没有自制力的李存勖完成了三支箭的任务之后,不再有什么力量来鞭策着他,他就迷失了自我,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也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既然是调侃,个人觉得玩笑的成份比较大,不用太当真。首先,三箭之誓的故事很有可能并非史实,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分析过。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看到了,李存勖在灭亡后梁后,他根本就没有停下来享清福,仍在积极有为,放纵欲望是有的,迷失自我则绝对没有。
对外,李存勖在不长的时间内又取得了并岐、灭蜀的两次重大胜利,统一天下的速度超过了后来的柴荣和赵匡胤;对内,他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强势,重新向各镇派驻监军,把各镇节度使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大量裁撤后梁降兵,强化中央的绝对权威。而且,直到最后一年前,他的这些做法几乎没有遇到过象样的反弹。从同光元年至同光三年的李存勖,真可谓“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啊!
至于喜欢狩猎,喜欢唱戏,喜欢与伶人接触交往之类,那也是李存勖一生一贯如此的行为,并不是灭梁后才产生的新爱好。如果说李存勖先前可谓“忧劳”,那么后来的表现恐怕也不能简简单单说成是“逸豫”。
民国大作家蔡东藩先生,在《五代史演义》中对李存勖败亡的点评,又代表了一大类,充满职业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传统观点:“妇寺擅权,优伶乱政,戮功臣,忌族戚,不恤军民,酿成祸患…这可见女子小人,最为难养,两害相兼,断没有不危且亡哩!”看来,蔡老先生觉得李存勖最重要的问题是不会用人,不该杀戮和猜忌功臣、宗族,却让后妃、宦官、伶人来参政,因为老夫子早就教诲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个人觉得,蔡老先生的点评,虽然说出了一部份原因,但由于观念有些陈旧,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附文:因剑而生 因剑而亡 二
2020-043
用不着远追古今,仅在本文中我们就可以见到很多反例。比如:
让宦官参政本身无所谓对错,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宦官误事祸囯的例子,但也有张承业这样清廉正直有担当的杰出人物彪炳史册。
任用伶人本身无所谓对错,李存勖身边固出现了像景进、史彦琼这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废材,但同样产生了李存审这样为后唐开国居功甚伟的元勋宿将。
后宫干政本身也无所谓对错,刘玉娘固然刷新了一个皇后,能够坏到什么程度的下限,但就此之前不久,朱温的张夫人,李克用的刘夫人,以及李存勖的母亲曹太后等人,对各自集团的政治影响都是比较正面的。
也就是说,蔡老先生口中李存勖在用人方面干错的那几类事,其实他父亲李克用都干过了。而且我们仔细回顾历史,可以客观的说,那些事都是李克用的加分项,压根就不是错误。李存勖赖以巩固基本,进取天下的大量人才,除了郭崇韬、康延孝等聊聊数人外,大多都是李克用选拔出来留给他的。
所以,李存勖用人不当的本质,是对刘玉娘这个恶妇无原则的放纵,而不是空泛的后宫干政;是选用了李绍宏、李从袭、向延嗣这些无才无德之辈接张承业的班,而不仅仅是任用了宦官;是从伶人中精确挑出景进、史彦琼之类的人渣委以重任,而不是说伶人中就没有可用的人才。
说到底,还是李存勖没有识人用人之明,在这方面比他父亲差得太远。只要能陪李存勖玩(可以是玩战争,玩打猎,玩戏曲),让他开心的人,遇到他都有机会进入他的心腹小圈子,从而升到高层,掌握大权,积累财富,列身新贵。这种干部选拔机制与才干无关,与功绩无关,与资历无关,基本上就不是择优取人,这使得李存勖的心腹小圈子严重腐化堕落,可用之才很少,败事废材众多。同时,赏罚不明也是君主的大忌,易使小圈子以外,数量多得多的文武官吏,各地军民,渐渐对君主离心离德。
但问题是,历史上有这些缺点的君主很多,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建下李存勖的功业,却极少有人能像李存勖败得这么惨。这该找谁说理去?
至于说到杀戮功臣,确实是引爆了李存勖最后败亡的导火索,但如果细细比较,李存勖在君主中其实并不算很残暴,他杀功臣的烈度和广度,其实远及不上后世的明太祖。为什么朱元璋几乎将功臣清洗干净,仍是千古一帝的级别?找不到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也就很难说真正理解了李存勖为什么失败。
不恤军民,也确是李存勖灭梁后的突出恶政,从抛弃减税的承诺,到重用孔谦横征暴敛,再到强夺魏博军女眷,算得上劣迹斑斑。但问题同样,在推行暴政,苛待军民方面,李存勖也是“举目还多在上人”,隋炀帝就比他过份的多。但即使是杨广,也是在折腾了足足十四年之后,才把自己给折腾没的,远没有李存勖失败的这么快,而且直到最后一刻,众叛亲离的程度也没有李存勖这么高。
也许,只从李存勖自身找原因,我们得不到足够令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