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运去英雄不自由 六

2020-026

那么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霍彦威怎么样了呢?史书的记载在这里出现了分岐。

《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说,在张破败破败之后,他也同李嗣源一起,被城中叛军挟持进城(如果他第一次被乱兵挟持有可能是装的,那么这次应该就不是了。),并遇上了皇甫晖。

凶悍的皇甫晖本不像赵在礼这么好说话。此时,城外讨伐军原先设下的三座大营之中,李嗣源统领的西南大营各军已完全溃散;李绍荣的南大营各军也是人去营空,据说是全军南逃到澶州(今河南内黄)去了;唯独霍彦威的西北大营中,还有一支成建制的精锐部队。皇甫晖觉得把霍彦威放回去可能有危险,想把他杀了。霍彦威忙口吐莲花,连番忽悠,说的皇甫大老粗都有些晕呼呼的,再加上赵在礼的面子,终于也和李嗣源一起被放了出来。

而在《新五代史》中则说,皇甫晖出击之时,霍彦威见机的快,脱离乱兵的裹挟,奔回西北大营。西北大营的各军也大多四散,唯有曾经是李嗣源亲军的那五千成德军保持完整。霍彦威就带着这支军队,等待城中的消息。

再说这一事件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李绍荣,在兵变发生之时坚决不作为,错过了唯一有可能平息兵变的机会。等得知李嗣源进了魏州城,甭管他是怎么进去的,李绍荣都深感自己料事如神,开始了积极有为:一方面率南大营军队南撤,与魏州叛军脱离接触;另一方面赶紧上疏李存勖,以部份事实为依据,就说李嗣源包藏祸心,已经进魏州与叛军合谋造反啦!

据史书上说:李嗣源在洛阳时,有很多小人不断向皇帝打他的小报告,但没有提到具体有谁。从魏州兵变的前后来看,李绍荣很可能是其中之一,因为他的这一套连招实在算得上非常有力的终极必杀技:先用一句莫名其妙的“万岁”引燃浮动的军心,事变发生时放任烈火燎原,等拿到李嗣源造反的“铁证”后立即抽身走人,然后先下手为强向朝廷报告,完全斩断了李嗣源回来的可能性。除非李嗣源愿意用一死来自证清白(其实即使那样,也不一定能证明得了清白,反而可能连累和他相关的很多人),否则留给老将军的唯一选项,就只能是反叛了!

如果稍后,李存勖的王朝不是出乎大多数人意料地这么快失败的话,把对手变成叛逆的李绍荣已大获全胜。

回到魏州城外,等李嗣源出得城来,身边亲卫已不足百人,而且连兵器都没有(可能他们在李嗣源答应向叛军屈服时被缴了械)。好在西北大营中那五千成德亲军,在得知追随多年的老帅出来后,立即赶来护卫,李嗣源身边才算有了一支可靠的军队。

李嗣源召集还留在这里的众将领,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办。诸军已散,继续攻打魏州显然是不可能的了,李嗣源流泪对众人道:“我明天就回成德,然后上表待罪,要接受怎样的处罚,但凭主上治裁。”

回成德避祸,这是朱守殷不久前给李嗣源的建议。不过那时的李嗣源就是洛阳城里的笼中鸟,根本不可能飞回自己的窝,但现在不同,李嗣源已经离开了笼子,这个方案也就变得好像有可行性了。

运去英雄不自由 七

2020-027

但霍彦威与安重诲表示反对,他们说:“回成德不是什么好办法。您身为三军统帅,不幸被叛军劫持,李绍荣却见危不救,不战而退,他回去后肯定要把所有罪责都栽到您头上,好洗刷自己。您如果回镇州,不就成了‘据地邀君’?正好坐实了那些小人们的谗言吗?不如咱们昼夜兼程,赶快回到洛阳,面见天子,也许还可以辩明是非。”

霍彦威与安重诲的话可谓堂堂正正,但如果真照此不打折扣地执行,肯定是比回成德更糟糕的选项。看看朱友谦,他可没有做过任何与反叛相关的事,然后亲至洛阳,面见天子,自证清白。可结果呢?不但自己被灭门,连几个心腹部将都被牵连灭门!

而李嗣源呢?现在已经与叛军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纵然顺利见到天子,李存勖还有可能耐下性子听你解释,并且相信你的解释?你们认为可能吗?要是可能的话,朱友谦是怎么死的?

以霍彦威与安重诲的智商来看,他们不可能连这点儿浅显的道理都想不明白。更何况李嗣源如果回洛阳送死,他们不可能没事,必然也是被牵连的对象。站在这一角度,他们也不能出卖李嗣源。因此,霍彦威与安重诲的真实意图,并不能从他们话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

我不知道李嗣源当时是迟疑再三,还是很快做出了决定,他说了一句艰难的话:“好吧。”于是,魏州城外这支小小的军队,掉头西南,向着洛阳的方向前进…

实际上,李嗣源虽然在口头上说好吧,但从稍后的记载上看,他们这一行人根本就没有“昼夜兼程”地赶往洛阳,只是向西走到相州(今河南安阳),就停下来好几天没有再行动。至于停下来的原因,似乎是因为李绍荣率领他的军队从澶州移到卫州,封锁了黄河上的渡口,堵住了从相州去洛阳的道路。但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哪儿有绕不过去的险要?李嗣源如果一定要去洛阳,并不是非走卫州不可啊。

不仅如此,李嗣源选择经相州去洛阳这条道路的目的,本身就不够单纯。当时,后唐帝国在境内设置了三个官方牧马场,用于放牧军马,分别位于太原、代州、相州。李嗣源一到相州,掌管相州牧马场的小马坊使康福,就主动献出马场内的数千匹战马,归附李嗣源。骑兵出身的李嗣源,可以将他那小支军队,统统编组成骑兵了。但他们并没有因为机动能力提高了,便绕开卫州,前往洛阳。显然,李嗣源虽然不识字,但智商一点儿也不低,他必然听懂了霍彦威与安重诲的弦外之音,只是大家心照不宣,共同维护着那层薄薄的窗户纸。

但要说李嗣源此时已经下定决心造老东家的反,好像也还不确定,因为在取得相州的战马后,一连数天,他并没有为推翻李存勖的统治,做出什么实际行动,只是让人写了很多份奏疏,遣人送往洛阳,向李存勖解释情况,表答忠心。只不过,李嗣源派出的一拨拨信使,全部被严防死守的李绍荣在中途截住,没有一封奏疏送到李存勖的面前。

很难度测那段时间李嗣源究竟是怎么想的,他或许还想再观察一下,天下大势会如何演变;或许还在坚守忠义,留名青史,与顺应军心,成为叛臣之间难以抉择,毕竟在当时人看来,两者都有极大可能是死路一条;或许就如薛定谔的那只猫,正处在反与不反之间的叠加态。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67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总老师麦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第67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