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去英雄不自由 四
2020-024
由于李绍荣坚决不发兵,等三月九日的朝阳从地平线上露出半边脸时,西南大营的战斗已临近终结,叛乱的皇家禁军基本上控制了大营,李嗣源的亲卫们死伤过半,败局已定。
打是打不过了,李嗣源干脆放弃了无谓的武力抵抗,让亲卫们放下武器,自己走到叛乱军士面前,仗着几十年来在军队中攒下的威望,用因疲惫而嘶哑的声音呵斥道:“你们究竟想干什么?”
由张破败等兵变首领带头,叛乱军士们七嘴八舌,群情激愤,倾泄出他们积压已久的愤懑与怒火:
“将士们追随皇上十余年,出生入死,历经百战,才终于帮助皇上夺得天下!可谁知道皇上成功之后,却忘记了将士们的功劳,有功不见赏,有过必重罚!为了立威,将士稍有小错便说要杀!杀!杀!像贝州兵变那些魏博军士,他们只不过是思念亲人,想回家而已,皇上竟然也不肯宽容,还下旨说:等城破之后,就要将他们全部杀光!再说我们从马直,只不过前些天有几个兄弟闹事,皇上就打算等打完这一仗,也要把我们杀光!我们本来不想造反,但我们更不想就这样冤死!”
李嗣源也震惊了,乱兵所言,有些他知道,确是事实,有些他不知道,却也不敢断定就是谣言。在乱兵们提出的理由面前,劝说他们不要作乱,要恪守忠义的言辞,全都是那样苍白无力。
张破败等人接着说:“大营中各军将士都商量好了,我们要与城里的赵在礼联合自救,打退其他各路讨伐军,让主上继续在河南当他的皇帝,令公您在河北当我们的皇帝!您只要答应,我们一切都听您的。”
至少从李嗣源的父亲那一辈起,他们家就是李存勖爷爷的亲随家臣。李嗣源本人更是追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长达几十年,从一个十多岁的英武少年,到须发染霜的花甲老将,每一战都不惧生死,从来都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居然会被迫走上曾经让自己唾弃的叛臣之路?
巨大的反差,让被叛军围在中间的李嗣源一时还无法接受,他声泪俱下地劝说叛军们不要造反,但他的话已经毫无说服力,没有一个人听从。李嗣源无奈道:“既然我的话你们谁也不听,我管不了你们,那你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我自己回京城。”
在张破败等人看来,他们起事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李嗣源推为他们的领袖,岂能让这张王牌轻易离开?于是,如同一个月前,贝州城中出现过的那一幕,乱兵们抽出战刀,将李嗣源紧紧围住,威逼加利诱道:“令公您打算到哪里去?您要不当河北的皇帝,必然有别人抢先。当断不断,到时后悔也来不及!而且我们都是些粗人,不知道什么尊卑贵贱!您如果一定要离开,万一发生什么不测的事,可怪不得我们!”
不久前,李嗣源曾对朱守殷说过:我一颗赤心,不曾愧对天地!我相信,那时他的这句话确实出自肺腑。但是,只要李嗣源的生命还没结束,就还没到能盖棺论定的时候。等到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是否还能将这句话无所愧疚地讲出来?现在,就看李嗣源能不能将此刻,变成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刻!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英雄了几乎一辈子的李嗣源,在这一刻犹豫了。李嗣源没有硬闯出去,乱兵们也没有真拿刀往他身上招呼。
运去英雄不自由 五
2020-025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英雄了几乎一辈子的李嗣源,在这一刻犹豫了。李嗣源没有硬闯出去,乱兵们也没有真拿刀往他身上招呼。
正僵持间,有两个本因在西北大营的重要人物突然出现在李嗣源面前,他们就是这次讨伐邺都叛军的另一副招讨霍彦威,和我们前面提到的李嗣源心腹安重诲。这两个人乍一看好像也被乱兵挟持了,但又有些不像,乱兵给他们让开一条路,让他们走到李嗣源身边。
霍彦威、安重诲悄悄踩了一下李嗣源的脚,对他耳语说:“事情已万分紧急,千万不能和乱兵对着干,只有先假装答应他们的请求,随机应变,还可能有转机。”
一句话,唤醒了深藏心底的求生欲,找到了让自己合理存在下去的台阶,李嗣源那并不坚决的,为忠义而成仁的信念颓然倒下…
于是李嗣源勉强答应,表示接受叛军的拥戴。叛军顿时欢呼雷动,由张破败领头,众人簇拥着,或者说裹挟着李嗣源、霍彦威等,向着魏州西门开进。
但张破败万万没想到,由他们发起的,一派大好的“革命形势”,会在一瞬间后又变生骤变,怪只怪革命的联系工作没做到位。守在城上的皇甫晖不知道城外发生了什么事,他只看见一支军队向着城门挺进,没想到他们是来会师的,还以为他们是来会战的!
骁勇敢战的皇甫晖毫不迟疑,主动开门出击,要给来犯之军一个迎头痛击!走在最前头的张破败见城门被打开,还以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谁想到迎接他们的有长枪!仅一个照面,没有防备的张破败就被皇甫晖斩于马下!同为草根阶层出身的两位造反先驱,彼此的命运瞬时天上人间,没能成为革命同志。要怪好像只能怪张破败的爹妈为何这么缺德,给儿子取得这破名字竟如此有预见性!
造了反的皇帝亲军好像同时也失去了坚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他们突然看到带头大哥阵亡,顿时没了主心骨,瞬间就作了鸟兽散。混乱中,李嗣源因为众兵环绕,目标太大,刚脱离城外叛军的挟持,又被城内的叛军控制,裹挟入城。
这时,邺都叛军的名义领袖赵在礼这才大致弄清发生了什么事,又见李嗣源已经进入城中,不禁大喜过望:终于有个最高的高个子上了贼船,今后天塌下来有人顶着,自己看来真有可能平安渡过这次大难了!
赵在礼不敢怠慢,忙率城中将校迎接李嗣源。见到李嗣源,赵在礼倒头便拜,满含热泪(大概是喜极而泣),无比真诚地请罪道:“让令公受委屈了,这都是我们的错!不过今后,令公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不敢不惟命是听!”
李嗣源还没有完全走出自己的道德围城,没想好究竟要不要造反。而且,像李嗣源这样的人即使决定要造反,也不能当个提线木偶,在这些乱兵的操纵下造反吧?所以当务之急,是设法恢复自由,回到自己能够控制的军队中。
李嗣源决定忽悠一下赵在礼:“既然你们愿意拥戴我做大事,那做大事需要的军队自然越多越好,光靠城里这点儿兵力是远远不够的。好在城外还有很多散兵,就由我出去把他们召集起来吧!”李嗣源是此时后唐军队中的大神级的偶像,大神说的话,在粉丝赵在礼眼中句句在理,他连连点头:好,好,那就按大神说的办。于是放李嗣源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