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去英雄不自由 二
2020-022
让长途而来的军队休整两天后,见叛军没有降意,李嗣源下令:全军在三月九日拂晓时,对魏州发起突袭,争取克城制胜!命令传出,有的人睡不着了,比如这次受命跟随李嗣源出征的从马直官兵们。
十几天前,长官郭从谦在私下对他们说过:他们的剩余寿命,起取于魏博的叛军何时被打败,只要赵在礼、皇甫晖完蛋了,那么皇上就要清除从马直了!虽然是谣言,但大家都信了,所以现在进攻魏州,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一道正常的军令,而更像是开启他们死亡倒计时的死刑判决书!
他们可是一群身经百战,彪悍善战的汉子,难道会坐等诛杀?不做反抗?答案当然是否!
三月八日深夜,由一个名字取得极失败的从马直军士张破败带头,李存勖派来的皇家亲军首先发起兵变,然后一呼百应,迅速波及整个李嗣源所在的西南大营!叛军们高声欢呼着,尽情发泄他们长久以来积蓄的不满,砍杀那些不肯参与造反的长官、军士,纵火烧营,再从四面冲向李嗣源的中军大帐,欲拿下这个最有价值的天下第一号领袖备胎!
与此同时,从记载推断,兵变也迅速漫延到了西北大营,叛军以比西南大营更快的速度控制了大营,并挟持了大营主将李绍真。但是,兵变没有波及南大营的李绍荣部。
这是这次兵变中最让人蹊跷的地方。西南大营从马直造反的理由虽然出自谣言,但非常合理,相信了郭长官话的他们,确实已经不得不反!而西北大营的李绍真部,前几天才刚刚攻下邢州,擒斩赵太,是李存勖派出的各路讨伐军中,作战最积极,表现最忠诚了一支,为什么突然间造反的积极性也如此高呢?如果讨伐各军都早就想反,只等着有人带头,那么南大营的李绍荣部为什么又能控制得住局面呢?
综合一些零星的迹像,我猜测:西北大营之所以沦陷得比西南大营还快,可能是因为李绍真本人对李存勖心存不满,而与叛军准备拥立的领袖李嗣源关系良好,所以同情,甚至有可能参与了兵变。因为再过一个多月,李绍真将第一个带头请求去掉李存勖给他们一大堆“绍字辈”的赐名,恢复自己的原名霍彦威,从现在起,我就用霍彦威这个代表了他本人意愿的原名来称呼他。
霍彦威与李嗣源的交情并不久。同光二年初,李嗣源被调任北面招讨使,防御契丹,霍彦威则被任命为招讨副使,协助李嗣源。那时,同在李嗣源手下,有位河东老将安元信,他认为霍彦威不过一个降将,从没为后唐立过功,位子居然比自己还高一点儿,非常不满。于是,他经常当着很多人的面戏辱霍彦威,说:你们这些伪梁的将军为何那么差劲?一见大军就吓得投降!言罢哈哈大笑。
身在屋檐下,后梁降将的身份让霍彦威不敢还口,只得默默忍这些老河东将领的嘲笑。不想李嗣源看见这一幕,很严肃地对安元信说:“兴衰成败本由天定,和我们这些人有多大关系?想当年氏叔琮围攻太原的时候,你不也同样被吓得够呛?如今是国家应运而兴,使我们沾光得享富贵,哪里值得我们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安元信听了,十分惭愧,当众道歉,此后再也没有嘲弄过霍彦威。
也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在霍彦威心底,李嗣源不再仅仅是当过自己上司的人,而是值得自己一生追随的忠厚长者。要知道,霍彦威对于另一个同样当过自己上司的人,可是恨之入骨!
运去英雄不自由 三
2020-003
回到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没有心理准备的老将李嗣源几乎不及思考,只能率着可能是高行周给他带来的少量亲卫队拼命抵抗,但显然挡不住叛军的万众一心,战斗距离中军大帐越来越近。如果不是叛军认为李嗣源作为军中第一元老的威望无以伦比,其拥戴价值无人能及,李嗣源恐怕抵挡不了那样久。
李存勖原先的精心布置,是打算万一李嗣源造反,皇家亲军也不会和李嗣源一条心。可以说,他成功了一半。
激战间,李嗣源得知只有李绍荣的南大营还没有发生兵变,急派勇士乘乱突围至南大营,要李绍荣出兵与自己呼应,内外夹击,平定主营的兵变。一个勇士派出去,不见动静!两个出去,不见动静!三个、四个、五个,一直看不到李绍荣有任何反应。李嗣源再派将军张虔钊,最后连亲卫队的王牌,曾经在战场上救过李绍荣的高行周都派了出去,但还是没能从李绍荣那里要来一兵一卒的援军。
是不是这些人没能到达南大营呢?不是,只是他们一见到李绍荣,就被扣押下来,别说援兵,连他们都走不了。当然,李绍荣不发兵的理由也很充分:现在情况混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还没有弄清楚,万一要是李嗣源造反,自导自演这么一幕,引诱自己去中计怎么办?所以,李绍荣紧闭营门,以不变应万变,坐视最后一个平息兵变的可能机会一去不返。
不过,在下结论前,我们还是要看一看,李绍荣的猜测会不会是真的,魏州兵变有没有可能是李嗣源自导自演的阴谋?毕竟在之后的历史中,发生了不止一次由领军大帅自导自演的兵变。
关于这一点,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魏州兵变与后来发生的澶州兵变、陈桥兵变的差异。
首先,澶州兵变时,兵变军人是郭威长期统领的军队,上上下下都是郭威的人。陈桥兵变也与此大同小异,不但兵变军人是赵匡胤带出来的,连后方守卫京城的人都多是赵匡胤安排的内应。但魏州兵变与此截然不同,发动兵变的军队是皇帝李存勖的亲军,之前在洛阳如惊弓之鸟的李嗣源,被空降到这支军队当主帅才十一天,他既没有时间,恐怕也没有胆量挖皇帝的墙脚吧?煽动一支自己控制不了的军队造反,一个将领要脑残到何等程度才会做这么不靠谱的事?
其次,当魏州西南大营的乱兵冲向中军大帐,要拥戴李嗣源为领袖时,李嗣源带领自己的亲卫队进行了武力反抗,最终亲卫队死伤惨重。而在二十四年后的澶州,三十四年后的陈桥驿,面对里蜂拥前来推戴自己当领袖的兵变军人时,郭威和赵匡胤不管表现的如何千不肯,万不肯,他们可都没有进行武力反抗。大家演演戏可以,但一件本来皆大欢喜的事,要让亲卫士兵们用流血,甚至送命来演戏,可能吗?
现在有些网上论史者,喜欢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一因素无限放大,以此为由,可以将任意一段自己不喜欢的记载说成是史家违造的。用在这里可以说:你怎么知道史书记载是真的,也许李嗣源的抵抗,是他让人编造用来美化自己的呢?可大家想一想,李嗣源的王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极为短促,他本人又是个文盲,根本就看不懂史书。如果连开创三百年大王朝的赵匡胤都没有享受这种美化,凭什么认为众多史家会特别义务去美化李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