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鼎沸 十八
2020-018
此时的都城洛阳并不缺少戍卫的禁军,但国库中缺少给军队发饷用的钱粮,军心浮动的厉害。忧心忡忡的李存勖连续派使节西上,催促李继岌赶快带着伐蜀之师,以及从蜀缴获的金帛回来,以解燃眉之急。但他得到的回报,却是康延孝造反了,伐蜀之师一时回不来!
李存勖真的急了:如果暂时不能用蜀地的钱粮稳定军心,那就要马上干掉魏州的叛军,杀一儆百,阻止其余的军队再生二心。可是,这个李绍荣怎么专门在关键时候掉链子?打个魏州都久攻不克(实际上李绍荣二月十四日才到魏州,初攻不克,休兵七日待援,二十二日复攻,二十三日攻城失利,整个行动才十天,真正作战才三天,对魏州这样的坚城来说,用时并不久。只是人在焦急之时,对时间的感觉与平常不一样。)!看来得换人!
李存勖召群臣商议,准备亲征魏州。但此言一出,两个宰相(豆卢革、韦说)和两个枢密使(李绍宏、张居翰)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京师洛阳是天下根本,在此四方不安之际,天子如果轻易离开洛阳,潜在的危险难以估量。
李存勖解释说:“不是我喜欢亲征,而是当朝诸将之中找不到合适人啊。”然而,宰相和枢密使们却不这么认为。
身处帝国核心的这四位重臣中,宰相豆卢革、韦说都是凭借士族门第升到高位的平庸之辈,平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什么远见卓识。枢密使张居翰是与张承业同辈的唐末老宦官,秉性良善,谨慎小心,因为奉行多叩头少说话的仕宦原则,被郭崇韬推荐做自己的陪衬。四人中真正有野心,好表现的只有枢密使李绍宏。因此,四人的意见很可能是李绍宏在私下串连时定了调,其他三人唯唯附和。
那么李绍宏是什么意见?前面说过,当时与李绍宏交情不错的高级将领主要有两人:一个是行贿与拍马功夫精湛的李绍钦(段凝),另一个是早年曾经对他有恩的李嗣源。李绍钦是已经被皇帝否定过的人选,不提也罢,但身经百战,建下无数战功的老将李嗣源不就在洛阳吗?怎么能说没人呢?
于是,宰相和枢密使一起推荐:“番汉马步总管李嗣源,身为陛下的宗室之臣,创业以来,历经百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名震动夷夏!在臣等看来,如果让他挂帅出征,邺都的小寇必能轻松摆平。”
听到李嗣源的名字,李存勖迟疑了,这个人现在能不能用,他的心里真的没有底。从能力上讲,李嗣源肯定没问题,但问题是:他可靠吗?
不久前,帝国仅有的三个免死铁券获得者中,两个相继被诛杀满门,是个人都会联想到:是不是该轮到剩下那一个了?李存勖也不放心,特别派了负责监视李嗣源在京一举一动的朱守殷去探探口风。
朱守殷于是在私下与李嗣源会面,装作好心的建议说:“令公您功高震主,留在洛阳恐怕不安全,要不向皇上申请回镇州(李嗣源此时遥领成德节度使),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李嗣源是明白人,知道如果这个时候请求回成德,不正好让李存勖觉得自己害怕了,有二心了吗?那样做是活腻味了,自己挖坑往里跳!当然,就这样留在洛阳也不安全,但至少是两个坏选项中,相对没有坏到极点的一个。如今哪里还可能有万全之策呢!
李嗣源无奈叹道:“我一颗赤心,不曾愧对天地!至于将来是福是祸,那都是命里注定,又怎么可能避得开?”
中原鼎沸 十九
2020-019
从李嗣源这番话,和几十年来的忠勇表现看,他不像是一个会造反的人。但是,在这人心浮动之时,一旦让李嗣源离开洛阳这个大笼子,脱离自己的掌控,以他在军队中无以伦比的巨大声望,他无疑将是整个天下最有造反能力的人!
能不能相信李嗣源的操守?李存勖犹豫再三,不能决断。面对众人的推荐,李存勖很不坚定地找了个牵强的理由,勉强回绝说:“我不忍心让李总管一把年纪,还要受鞍马劳顿之苦,还是让他留守京城吧。”但几位宰相、枢密使还是众口一辞:“以臣等看来,要征讨邺都叛匪,再没有比李嗣源更合适的人了!”李存勖不答,会议没能做出决定,不了了之。
但稍后,李存勖的名义岳父,齐王张全义的一份密奏,终于促使李存勖结束了犹豫。张全义密奏上说:“河朔正值多事之秋,时间拖得越久,祸乱必然越深,最好让总管出征,尽快粉碎叛军。如果还让李绍荣挂帅,平叛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
张全义当时已经是七十四岁的垂暮老翁,不可能再有什么野心,他又是李存勖统治秩序下的既得利益者,与李存勖刘玉娘夫妇关系密切,而与李嗣源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交情。显然,他的出发点应该只是为了维持现状,认为让李嗣源出马能最快平息叛乱。既然如此,李存勖决定赌一把,选择相信张全义的判断。
二月二十七日,李存勖终于下令,让李嗣源前往魏州,代替李绍荣,指挥平叛。
不过,为防备万一,李存勖仍然留了一些后手。此前李嗣源已经过几个月的退休生活,兵权被剥夺一段时间,与长期合作的老部下们大多暂时脱离了关系。在出征魏州之时,李嗣源长期统领的五千亲军仍被留在成德,李存勖配属给他的军队,是包括部份从马直在内的自己的亲军。也许在李存勖看来,让李嗣源以一个光杆司令之身,空降到自己的亲卫禁军中担任指挥,就算李嗣源有了异心,身边全是自己的皇家亲军,也不可能跟着他造反吧?风险自然就可以降到最低了。如果我们不知道后来发生的事,仅从帝王权谋角度看,这应该是个好主意。
话说就在李嗣源离开洛阳,向魏州进发期间,正在向成都挺进的康延孝叛军碰巧截住一位李存勖派往成都传达圣旨的宦官。这位名叫崔延琛的宦官很机灵,见情形不妙,当即捏造了一段谎话哄骗康延孝:“我来是奉诏召孟知祥回洛阳的,如果您不急着进军,等孟知祥一走,蜀地可不战而下。”
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的康延孝似乎被鬼迷了心窍,智商大跳水,竟然放走了崔延琛,并减慢了行军的速度。崔延琛赶至成都,向孟知祥通报康延孝叛军的虚实。此前,孟知祥已加强了成都的防御,环城挖掘了壕沟,沿壕沟树起木栅,并已集结了四万大军(可能多数来自前蜀的降兵)备战。现在,知道叛军多而不精,孟知祥决定挑选精锐,主动出击,给康延孝一个下马威。
关于李存勖让李嗣源出征,讨伐邺都叛军这一段史事,网上有很多相应文章的作者可能没有仔细阅读史料,犯了一个重要错误:他们以为出征前的李嗣源,正手握重兵,据地一方,坐观成败。
例如在一篇极有影响力的网文中是这样写的:“李存勖听了群臣的保荐,觉得如果自己不出马的话,还真就非李嗣源莫属了,于是便传旨让身在幽州的李嗣源带兵去邺都平叛。”
另一篇也很热门的网文错得就更离谱,说当李存勖命李绍荣征讨邺都叛军时,”李嗣源却静静地呆在魏州城中,坐看云起。“不光给李嗣源搬了家,连当时的邺都就是魏州都没弄清楚。
以这类错误为前提,带来了一个常见的不正确推论:接下来在魏州城下发生的事情,是居心叵测的李嗣源精心策划,蓄谋已久的,将他与后来的郭威、赵匡胤干得事相提并论。而实际上,李嗣源在那件事中的身份,更像是加强版的赵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