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又让朋友们失望了,李存勖还没死。个人认为,庄宗之死是五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是五代前期与中期的分界线,头绪繁多,错综复杂,要将那些疑点、争议理出一个大体成形的轮廓不是一件易事,所以不能简化,还望朋友们见谅。
又被删掉了,再发一遍试试。
中原鼎沸 十三
2020-013
又如数月前,李绍荣的妻子死了,李存勖在一个私密场合特别亲热地关照说:“你打算娶谁家的姑娘续弦啊?我帮你说媒出财礼哦!”不想李存勖这说者不一定有心,一旁作陪的听者刘玉娘顿时有意。
那些天刘皇后正好有件烦心事:李存勖又当爸爸了,那新生儿生理上的母亲却不是自己。虽然毫无疑问,刘玉娘仍然是李存勖最宠爱的女人,但面对数千美女环绕中的李存勖,她还是做不到专宠。刘玉娘感到了潜在危胁,她知道即便是绝代佳人,容颜也必然会随着岁月的流失而逐渐贬值,所以要尽可能将皇帝身边所有美丽的危险扼杀于萌芽状态。于是,刘玉娘指着那个不久前生下小皇子的危险分子说:“皇上您既然如此爱惜绍荣,就把她赐给绍荣吧!”
李存勖被这一记突然袭击打懵了,啊了一声,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刘玉娘立即叫李绍荣谢恩,让人用小轿将那宫女抬出。事毕,李绍荣得到一个漂亮老婆,与皇室交情更深。刘玉娘拔除了一个潜在对手,更加意气风发。至于李存勖,虽然丢了个小老婆,生了两天闷气,但很快与刘玉娘欢好如初,结局可谓皆大欢喜。
由这些事可见,李绍荣与皇帝、皇后的私交都极好,这使他成为同光年间,唯一一直留在李存勖心腹小圈子内的武将。在这个时候,李绍荣也算能让李存勖放心的极少数高级将领之一。
好吧,就按老婆大人说的办。李存勖下令,由归德节度使李绍荣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史彦琼为监军,先率两千骑兵赶至魏博,劝说叛军投降,如果不降再以武力剿灭。同时也下诏抽调各镇军队赶赴邺都,加入李绍荣指挥的讨伐军行列。
然而,没等李绍荣集结好军队,开到邺都,皇甫晖兵变产生的示范效应,已经如星星之火遇上合适的扩散条件,在各地燃出燎原之势。河北各镇、各州县,纷纷向朝廷奏报,都称发生了兵变或暴动,告急的使者在路上前后相继,数量多到难以统计!在这批河北的跟风队伍中,闹得比较大的有两处。
第一个地方在邢州(今河北邢台,安国镇总部),那里有个叫赵太的士卒,乘着本地节度使长期不在任,煽动起数百人发动兵变,一举拿下邢州城。得手之后的小兵赵太,没有小兵皇甫晖谦虚,也不找个头面人物出来当傀儡,直接自称安国留后,为了一时痛快,自己蹦上了靶心的位置。李存勖得知此事,赶紧命令不久担任过李嗣源副手武宁节度使李绍真(霍彦威)出兵讨伐邢州。
这里解释一下,兵变前的安国节度使是李存勖的七弟,雅王李存纪。当时李存勖将自己的好几个弟弟都加了节度使的头衔,估计他打算用皇族逐步取代武人的地方势力。不过鉴于历史上分封制度的后遗症,李存勖又不真的让弟弟们去上任,每个皇弟节度使都只是在洛阳遥领,坐吃俸禄。邢州兵变发生后,李存勖意识到在天下不安之时,节镇无帅潜藏的危险,决定让弟弟们去各自藩镇上任,帮助自己稳定局势。不过从事后看,显然为时已晚。
另一个地方在沧州。义昌节度使安元信受命发动本部人马,南下邺都与李绍荣会师,共同讨伐魏博叛军。结果等安元信一走,沧州发生兵变,经过一段记载不详的较量,一个叫王景戡的初级军官宣布他平定了兵变,使义昌镇重获平安。
但接下来,王景戡不顾安长官还在南边作战,也不管中央态度如何,就马上自己给自己“论功行赏”,宣布就任义昌留后,变相驱逐了安元信。他干的事儿在本质上和皇甫晖、赵太他们没多大区别。但因为沧州事变的顺序排在后面,中央一时抽不出兵力再发动一次讨伐,再加上王景戡表面态度比较恭顺,李存勖只得忍下一口气,暂时默认了义昌镇的改变。
中原鼎沸 十五
2020-015
郭从谦这段话如果是四年前说的,可能会被义愤填膺的从马直亲兵们痛打一顿;如果是一年前说的,可能也没几个人信;但是现在,大家都相信了。
那个深受众人爱戴,行事光明磊落,待将士手足的晋王殿下,早不知消失到哪里去了?那个在夹寨、在柏乡、在德胜、在胡柳陂,在一个个血与火的战场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自带主角光环的大英雄,仿佛已成为遥远的幻影。如今坐在龙座上的,只是一个让亲军将士们曾经感觉很熟悉的陌生人。这个陌生人不讲信义,不念功劳,翻脸无情,可以随心所欲将很多无辜的人治罪屠杀,株连九族!是的,如果他想株连我们,那也一点儿不让人意外!
不管贝州、邢州、沧州,或是洛阳,这些在中原大地上燃起的火星中,带头闹事还都只是下层军人,暂时没有重量级人物参与。但在遥远的巴蜀,第一个由大佬级人物掀起的叛乱已经打响。
叛乱的主角是伐蜀先锋李绍琛,或者我们还是叫他康延孝吧,反正他很快就要失去皇家赐名,恢复原名了。
原本由于董璋的事,康延孝与郭崇韬是有不小矛盾的,所以当他得知郭崇韬被杀时,虽然有些吃惊,但更多的还是幸灾乐祸。康延孝特意去见董璋,带着几分快意地恐吓说:“没想到吧,郭崇韬死了!今后你还打算到谁面前去告我的刁状?”
董璋又惊又怕,连连认错,请求原谅。康延孝出了一口恶气,心情舒服多了,也就没真把董璋怎么样。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就让康延孝没法舒服了。
前文说过,郭崇韬先死,然后李存乂、朱友谦被郭崇韬牵连,更多的人又被朱友谦牵连,一道道杀人的诏令发往后唐全境,其中就有一份是发往蜀中的:李存勖命李继岌处决朱友谦之子,当时坐镇遂州(今四川遂宁)的武信节度使朱令德。
李继岌接到这份诏书的时候,正在班师北返途中。唐军是分批行动的,先头李继曮押送前蜀君臣已出秦岭,李继岌带着主力中军刚走到剑州西南的武连,而康延孝带的后卫部队一万二千走到绵州东北的魏城。
李继岌与他身边的人认为,要杀一个在任节度使毕竟不是一件小事,派一个使节单枪匹马去遂州传旨恐怕不顶用,虽然让大军折回蜀中显得不必要,但还是得派一个手里有兵的大将去执行诏令,才稳妥一些。商议之后,李继岌绕过康延孝,传令给东川节度使董璋,命董璋去遂州杀朱令德。
此事让康延孝大吃一惊,一是惊于朱家父子无端受株连,二是惊于不信任自己的上司,原来还不止是一个郭崇韬!
稍后,杀掉朱令德的董璋前去晋见李继岌报告缴令,途中要经过康延孝的大营,非常不礼貌地连声招呼都不打,好象避瘟疫似的直接从大营一旁穿过。
当然董璋这么做还是有道理的。数月前朱友谦(当时还叫李继麟)交给儿子朱令德(当时叫李令德)带队参与伐蜀的河中军队,现在大多隶属于康延孝的后卫部队(这可能就是李继岌不让康延孝去杀朱令德的原因)。这些人都对朱家满门被杀愤恨难平,这个时候,凶手之一的董璋如进康延孝大营,那还不是自找没趣?弄不好被人捅一刀,闹个竖着进去,横着出来,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