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鼎沸 七
2020-007
当时有一个流传最广的谣言,我们姑且叫谣言1.0吧,是这么说的:郭崇韬有了二心,想割据蜀地自立为王,并且杀害了皇储李继岌,所以皇上才要杀他满门!
前文说过,朱友谦当刺史的几个儿子结局大多无记载。既然用“大多”这个词,就是因为里面有一个例外:朱友谦之子朱建徽正担任澶州(属于魏博镇管辖)刺史,李存勖为了不让他逃脱,急下一道密令给邺都(就是魏州),让他们马上派人迅速赶到澶州,处决朱建徽!
再说不久前,因为调太原留守孟知祥前往成都坐镇的关系,李存勖对中原几处重镇的留守官员进行了调整。原邺都留守张宪调往太原,邺都留守一职由王正言接替。但王正言在后唐高官中,是出了名的能力低下,李存勖显然对他并不放心,于是又派了一位名叫史彦琼的唱戏朋友担任邺都监军,实际上架空了正长官王正言。
这次秘密指令,李存勖就是交给史彦琼来执行的,连一个字也没有通知王正言。虽说王正言没什么本事,主打业务是混日子,可人家好歹是魏博地区的最高长官,知会一声也不会死吧?只能说到了关键时刻,李存勖对自己唱戏朋友的信任度,还是要大大超过那些不唱戏的哥们。但是,这样的操作会引发怎样的严重后果,实在让人没有想到。
唱戏的朋友做事果然是高效率,史彦琼在接到命令的当夜,便乘快马急奔而出。由于城门已经关闭,史彦琼大发官威,喝令城门官开门,然后一溜烟直往西南方而去。
正处于多事之秋,莫名其妙的城门官感觉非常不安,该不会出什么大事了吧?他急忙去报告留守长官王正言。王正言当然什么也不知道,于是,随着王长官同样张大了嘴巴,和一脸懵逼的样子,被很多人看到,并传扬开,魏博地区很快生出了比谣言1.0更有想像力,更骇人听闻的续集:谣言2.0。
据谣言2.0说:当朝皇后刘玉娘,因为儿子被杀了,便不讲道理地把怨恨发泄到丈夫李存勖身上,已将这位当今天子弑杀!之所以急召史彦琼,是刘皇后要与他商议杀死皇帝后怎么善后!
大家还记得吧,刘玉娘是魏州成安县人,魏博就是她的故乡。但这并没有让魏博人,对这位本乡走出去的当朝皇后有任何好感!她的父老乡亲们,很轻易地放飞联想:那个可以不认至亲,鞭打生父的刘玉娘,自然也能毫不留情地杀掉宠她、爱她,对她恩重如山的皇帝丈夫!
而且,很多人一听到这个未经证实,且明显不太合理的传言,马上就深信不疑。之所以如此,大概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人们在感觉上愿意相信,那个公认的坏女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干出任何伤天害理的罪行,甚至包括一刀砍断自己荣华富贵的源泉!二、很多人在不敢说出口的潜意识里,希望李存勖快点死了!
虽然有一句不靠谱的名言说过:谣言止于智者。但从历史经验看,智者何曾挡得住谣言?纵然有智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学识与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判断真伪,但谣言就像大河之水,既使一时遇到冲不开的坚石,大不了从旁边绕过去,又向着不那么“智”的广大群众流传开来!只要谣言的内容能够迎合人们的某种情绪,让当时的群众们喜闻乐见,真相通常都不是谣言的对手。
中原鼎沸 八
2020-008
而李存勖刘玉娘夫妇这几年干的那些事,使远离朝堂的人们很愿意相信并传播他们的坏消息:天啊,当今皇上,和皇上的继承人都被杀了!看来天下大乱,是不可避免了!
于是,在魏博镇,以至整个后唐帝国的上上下下,因对李存勖统治数年间种种倒行逆施的怨恨,而积蓄满盈的负面势能,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能量的薄弱环节。惊天巨变,已然将至!
话说在一年前,为了防备契丹入侵,李存勖征调了一批魏博军队前往卢龙戍边。这支魏博军由指挥使杨仁晸带队,驻防于瓦桥关(今河北雄县),事先说好,为期一年,到时轮换。
一年很快到期,杨仁晸带着归心似箭的士卒们回返魏州,一切原本还算正常,但他们走到贝州(今河北清河)时,接到了新命令:就地驻扎,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返回魏州。士卒们怨声大起:“这叫什么道理?凭什么不准我们回家!”
道理当然是有的,只是不能对这些大兵说。此时的魏州城,虽然挑着后唐帝国三都之一的邺都名号,但经历了去年的大灾,现在驻兵少、钱粮也少。
李存勖的后唐中央大概也感觉到危险了:自中唐以来,魏博军人就养成善于造反,而且也经常造反的文化传统,在灭梁之后,魏博军功高赏薄不说,甚至还被抢走一千多名家眷,军心早就不安定,已经是一个火药桶。此次这批魏博军在北境当了一年苦差,按惯例回来是应该得到相应奖赏的,可邺都当地一时拿不出这笔赏钱来安抚他们,风险系数正在显而易见地上升!
试想,如果这些早已对现实非常不满的士兵,这次回到魏州仍然只能领到白条,那他们的失望情绪可想而知。再加上郭崇韬、朱友谦刚被族灭,在军队中引发的恐慌情绪,这些军队很有可能闹事,弄不好甚至会惹出大规模兵变!
怎么办?一时没有釜底抽薪的好办法,那就先扬汤止沸吧。推迟这支魏博军回镇的日子,虽然这一步并不能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暂时减小风险,为下一步设法解决问题赢得一些时间。但因为有些李存勖没有想到,也不可能预先想到的重大变数加入,将使这一切完全失控。
从前文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李存勖已经干过很多失军心、丧民心的举措,要计算负面积分的话,会远远高于被他灭掉的朱友贞、王衍那两位亡国之君。哪为什么压迫没有直接导致反抗?直到郭、朱二人被杀前,后唐内部能够保持大体上的稳定,没有藩镇敢抗命,也没有发过大的兵变呢?大概答案就来自一句大多数人都在事实上遵守的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
虽然后唐举国上下,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都在李存勖不断膨胀的权欲侵害下步步后退,损失惨重,但只要还没被逼到死路上,人们还能“赖活着”,一般人是不敢冒险去反抗李存勖的。这是因为李存勖不仅是负面分在茁壮成长,当年积攒下的正面分也是高的吓人,远非梁末帝、蜀后主可比。李存勖在十多年征战中赢得了战神般的赫赫威名,使得太多的人觉得:反抗李存勖,就等于选择去死,而且多半还不是什么“好死”!
这一点,可以从朱友谦这个典型案例上看出来。当年在后梁的朱友谦,可是完全不把朱友珪、朱友贞两位皇帝的圣旨当回事:就算我抗命,你能奈我何?但面对李存勖征他的兵,身边小人不断向他索贿,说他的坏话,朱友谦的表现却非常软弱,先是积极配合,逆来顺受,后来感觉承受不了,也只敢亲自到李存勖面前喊冤,直到临死的那一刻,就是不敢反抗!
但现在,随着郭崇韬、朱友谦,还有他们家人,乃至亲信纷纷无罪被杀,改变了原有的逻辑生态。很多担心在可能的下一轮兔死狗烹中被烹,或者遭到株连的人感到:如果反不反抗都是一死!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反抗?纵然同样是死,至少不用死得那么窝窝囊囊!
而在魏博,造反的初始条件又可以说是加倍成熟,因为在这里,李存勖已经“死”掉了!“死人”是不再有威慑力的,不管他生前多么让人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