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鼎沸 三
2020-003
李继麟在洛阳是有耳目的,听到这些消息后非常惶恐。须知三人成虎,谎言重复千遍,在听众耳朵里也许就成了真相。怎么才能躲过景进那帮人的不断陷害呢?
无疑,使用过朱简、朱友谦两个曾用名的李继麟绝不是什么忠义之士,但他也决不敢造李存勖的反,不管从他与李存勖之间的军事才华对比,还是从河中一隅与整个后唐帝国实力对比来看,造反都像是一件百分之百的自杀行动!
也许,还有别的办法。李继麟想起当年他与朱友珪翻脸,招致后梁大军的讨伐,他向当时还与自己是长期敌人,且毫无交情的李存勖求救。结果李存勖马上亲率来援,大破梁军,救下河中之危。随后自己亲往李存勖军营,并留宿了一晚,以示诚心,双方嫌隙全消。那次的成功经验,难道不值得借鉴吗?
思来想去,李继麟打算亲自去洛阳晋见李存勖,为自己也为郭崇韬喊冤。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就有部将反对说:“王爷您有大功于国,河中距洛阳又不远,有什么事真相不难搞清,所以不用将那群小人散布流言的事太放在心上。您只要行的正坐的直,干好职责内的事,那些没有事实依据的谗言自然会消声匿迹。但千万不能轻易去洛阳!”
显然,这个不知名部将前几句话是在宽老大的心,当不得真,最后一句才是重点。根本不相信谗言会自动消失的李继麟,认为什么都不做,等是坐以待毙,不如拼一把,至少还能把希望寄托在天子的圣明上。故而李继麟不接受部将的意见,他说:“郭崇韬的功劳比我大多了,都还被那些小人谗言陷害,何况是我呢?如今情势危急,我只有面见天子,剖肝沥胆,陈明事实,让那些造谣的小人获罪,才能转危为安。”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正月六日,李继麟离开河中,前往洛阳,为了自己和郭崇韬做最后一摶。宛如一条大鱼,离开自己的池塘,蹦上别人的刀俎。
从前文可知,就在这一天,马彦珪带着刘玉娘的教令到达成都,而郭崇韬被害就是第二天一早的事。就算如李继麟希望的那样,他能成功说服李存勖,以当时通讯和交通的技术条件,也完全来不及了。而且,他的希望原本就不切实际。
实际上,李继麟之所以主动放弃自己有限的抵抗力,主动来洛阳辩冤,很可能还有一个他没有说出口的原因:有人给他作了榜样。
比李继麟入京早一个月,后唐还活着的第一号元老功臣,原本受命在北境防御契丹的蕃汉马步总管李嗣源,来到洛阳朝见李存勖。这相当于用敞开胸膛高举双手的姿势,来向皇帝表明自己没有二心。
李嗣源被李存勖猜忌的历史,要比郭崇韬和李继麟都早得多,胡柳陂会战、兴唐府细铠、李从珂被贬,此三事尚让人记忆犹新,郭崇韬还落井下石,这一切都让老将李嗣源日日如坐针毯,苦思避祸之策。
不过,李嗣源有一个让另外两位免死铁券获得者都比不了的强项:李存勖身边最得宠的宦官,也就和郭崇韬结仇的那个李绍宏,在发达之前得到过李嗣源的恩惠,此人还算知恩图报,常常在李存勖旁边为李嗣源说好话,使其躲过不少灾祸。
到洛阳朝见,也许就是李绍宏促成的。虽然李嗣源一到洛阳,基本上就被强制退休了,兵权被剥夺,不能随意离开,但至少也让李存勖对自己这位名义兄长放下心来,看上去不再有什么危险。反正李嗣源已经一大把年纪(59岁,已经超过了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就此安度晚年也是可以接受的。
中原鼎沸 四
2020-004
再说李继麟来到洛阳,最初的几天气氛似乎还是比较融洽的。由于记载的缺失,我们不知道李继麟是否见到了李存勖,是否揭发了景进等人的谣言,以及景进又是怎样应付对头入京这一突发情况的。
我们知道的是另一件事:同病相怜的李嗣源在自己的住所设宴招待了李继麟,洛阳城中的很多头面人物都参加了这次宴会,如李存勖的几个亲弟弟,唯一还留在李存勖心腹圈子内的高级将领李绍荣(元行钦)等。李继麟在宴会中的席位,甚至还排在永王李存霸(李存勖最大的弟弟)之上。显然,此时李继麟还没有被排斥,李存勖还没有显出要拉偏架要处罚他的样子。
但是,到正月二十一日,一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因为这一天,飞毛腿马彦珪回到洛阳。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从成都到洛阳的路程长三千二百一十六里,中间还要翻越重重大山,渡过条条大河,很多地段崎岖难行。马彦珪只用十四天就跑完这段长途,平均每天狂奔二百三十里,不知累倒了多少匹驿马。如此急不可耐,就为了将郭崇韬已被干掉的“好消息”回报京城。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李存勖在得知郭崇韬已经被杀的那一刻,他的内心究竟掀起了怎样的巨浪。无疑,即使对于威压天下的后唐皇帝来说,郭崇韬的生死也不是一件可以等闲视之的小事,他不可能保持淡定。
我猜想,李存勖的看法也许同李崧是一致的:小错可以认,大错决不能认!只能用新的错误,来掩盖已经犯下的错误。
严格来说,郭崇韬并不是被李存勖杀的,虽然他一度对孟知祥说过,要将郭崇韬除掉的气话,但他最后发往蜀中的诏书如果得到执行的话,郭崇韬此时应该正在班师回朝的路上。
自然,现在有些习惯将历史上的一切都说成阴谋,凡是与他们观点相冲突的记载都一口咬定是伪造的网文,认为刘玉娘、马彦珪等人其实是受了李存勖的暗中指使行事,只是为了皇帝的正面形像,充当背锅侠而已。但紧接着发生的那些事,证明这一论点在逻辑上不能成立。
一个幕后老大如果想在不弄脏自己手的前提下,干点儿脏事,那在成功之后,第一件事就该归罪于背锅侠。就像司马昭杀魏主曹髦,然后再杀掉直接动手的成济。即使刘玉娘是自己老婆下不去手,至少也该装模作样的公开斥责一番,至于马彦珪、向延嗣、李从袭那几个奴才,有什么好怜惜的?正好用来抵罪!
但是,李存勖根本没有这样做,而是恰恰相反,自己去充当了老婆和奴才们的背锅侠。他在第一时间下诏,公布郭崇韬的滔天罪行(我找不到原文,但估计很没有说服力,因为之后天下人都不相信,纷纷各自猜测郭崇韬被杀的真正原因),肯定老婆儿子杀得好,杀得对!
并且,从这一刻起,李存勖显然已经感受到了时局的危险性:郭崇韬的死,会让不知多少人觉得,在他的统治下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老子说得好,当人不畏死时,以死惧之就没用了,这样的人随时可能成为引爆大乱的火星!对于这些潜在的危险分子,要一一识别是来不及了,那就宁可错杀!不可错放!但是,杀的人越多,拉的仇恨就越多,感到自身难保,愿意挺而走险的人就会成倍增加,更加不安的李存勖,就只能用杀更多的人来应对!李存勖对与郭崇韬有过关系的人,启动的疯狂大清洗,就此如飞驰下坡时脚刹失灵的跑车,开始了不受控制的狂飙!
自明主形像一去不返之后,李存勖曾经有过的仁君形像也即将灰飞烟灭。这次震惊朝野的大清洗,是李存勖发起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之所以这么说,不是因为他还能改正,而是他已经没有进行第二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