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这个人,在他精明的方面一直精明,在他不精明的方面一直不精明。只不过灭梁之前,让他表现精明方面的机会比较多,不精明方面表现机会较少,而且那时还有能帮他纠错的人。之后,情况反过来了。
功成身死 十
2019-117
在安重霸安排下,一万二千名龙武军集结起来,启程开拔。秦州的地方士绅们,在城外摆下盛大的宴席,欢送王承休南归。就在宴席结束,王承休上马将行之时,安重霸突然变卦,跪倒在王承休的马前,慷慨激昂地忠肝义胆道:“国家当年可是倾尽全力才夺取这秦陇之地,我如果随王公一道还朝,那谁来守卫这片国土呢?王公您不妨先走,我安重霸愿一身留下,为国家保边守土!”
我不知道王承休当时是被安重霸的“大义凛然”所感动,还是已经隐隐感觉到自己可能被卖了,总之他没有懈怠帮出卖自己的安重霸数钱的工作,将秦、成、阶三州的权力交给安重霸,然后带着龙武军一头扎进从甘东南到川西北的茫茫大山之中。
安重霸说的,所谓秦州西边的那条路,大部份与三国时代邓艾灭蜀偷渡的阴平险道重叠,它通过的地域有相当长的一段,并不在前蜀实控疆域之内,而在一些羌人部落的控制下。
六百多年过去,这条险道的基础设施没有明显变化,依旧荒凉穷困,险峻难行。如果说这次行军与三国时那次有什么不同,那么第一、王承休的军事才能比名将邓艾差远了;第二、经过吐蕃帝国一度的统治与点化,这些羌人部落比他们三国时代的祖先更难缠了。
王承休带着这支前蜀最精锐的军队,穿行于穷山恶水之间,携带的军粮很快耗尽,无法得到补充,饥寒交迫中又不断受到羌人部落的突然袭击,士卒大批大批地冻死、饿死、战死,死亡率超过了抗战的缅甸远征军穿越野人山。等到王承休带着半死的残兵们好不容易走出羌人地区,进入四川盆地时,人数只剩下他们出发时的六分之一!王衍最重要的,也是唯一一支有可能仍然对他保持忠诚的王牌部队,就这样未经一战,被直接玩残!
再说那位得到过王衍的特别提拔重用,也发誓要为国家保土的安重霸,在一脚将恩公王承休,以及一万多龙武军将士踹进鬼门关之后,一转身就将天雄镇三州献出,投降了后唐。细想来也是,他的誓言中只是要为国家保守领土,又没指明是哪个国家,大概不算违约。
在伐蜀的东北路军一路势如破竹之际,东南路军主帅南平王高季兴,也在李存勖的命令下,怀着乘火打劫,夺取三峡天险以巩固江陵西线边防的良好愿望,出兵攻蜀。
高季兴留下儿子高从诲守江陵,自率南平水军溯江而上,进入三峡。按《资治通鉴》记载,高季兴的攻击目标是施州。
这条记载可能有误,施州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恩施市,地处偏远,根本就不在长江边上,而在长江一条不太有名的支流清江的上游,战略地位并不重要。清江上倒是也有一段峡谷被叫作“清江三峡”,但要用水军西上攻蜀,走长江才是宽阔的正道,走清江那就是钻狭窄的死胡同了。就算攻下了施州,也得把所有船抛下去爬大山。
如果蜀军不管本来就不怎么重要的施州,直接以水军顺长江而下直取兵力空虚的江陵,那困在清江中的高季兴怎么办?史书此记载从逻辑上讲实在是不合理,南平军合理的进攻目标应该是夔州(今重庆奉节),由于不能确定真相如何,下文中的地理在下估且用马赛克处理。
功成身死 十一
2019-118
负责把守蜀地东大门的,是前蜀的镇江节度使兼峡路招讨使张武。张武出身蜀地土著,是个身长七尺,紫黑面庞的威武大汉,勇猛善战,早年便追随王建,积功为万州刺史。
二十一年前(公元904年),割据山南东道的忠义节度使赵匡凝欲与王建争夺川东,派水军逆长江而上入三峡,攻抵夔州,但被蜀军击退。这次事件过后,为加强川东防御,王建命张武在夔州以东的长江三峡上修筑永久性边防工程。张武在长江两岸建起木栅为营,用巨大铁链横断江面,连接两岸,号称“镇峡”。
十一年前(公元914年),高季兴(当时还叫高季昌)出动荆南水军进攻夔州,前蜀派功臣王先成迎敌,在“镇峡”要塞拉起铁链,使荆南战船进退不得,被打得大败,高季兴换乘小舟逃走。当时王先成的副手就是张武。
虽然张武与蜀军的大多数将领一样,对二代老板王衍没什么忠诚可言,只要条件合适随时可以跳槽。但很显然,张武心中“合适的条件”,肯定不是自己昔日的手下败将,而且实力微弱的高季兴能够开得起的,所以他没有像北边的同行们那样遇敌而降,而是给予了南平军队迎头痛击。
南平军进入三峡,又遇上了蜀军的镇峡类型的防御工事(如果是长江三峡,那它应该就是镇峡。如果是清江三峡,那这种设施是能在很短的时间迅速建成吗?如果能迅速建成,对付赵匡凝那次为何不用?还用得着王建特别下令,让张武未雨筹谋?)。十一年过去,面对当年的老对手,高季兴想了一个类似于晋将李建及破贺瓌水堡的招数,挑选了一批敢死队员,乘坐小船,手持巨斧为先头,想让他们冒死砍断横江铁链,为大军开路。
但不是每个将军都能当李建及,有些事儿想起来已经不易,做起来更难。交战当日,突然猛刮东风,高季兴的战船收不住脚,一起撞向横江铁链。张武之前在铁链上加装了倒勾,木制的船只一撞上就会被勾住,动弹不得。两岸蜀军射出的箭矢,以及发石车抛射的石弹,像倾盆大雨般砸在高季兴的舰队上!
于是,十一年前的历史重演,南平军队又一次大败,高季兴又一次跳上小船逃生。伐蜀的东南路军,被蜀军粉碎。
不久,刚刚取得大胜的张武得到了蜀军在北线溃败,王衍临阵脱逃,一大批同事投降后唐的消息。看起来,李存勖应该是一位愿意出价,也出得价,而且似乎大有前途的新老板。于是,身为前蜀宿将的张武没有丝毫迟疑,立即派使节马上晋见李继岌,代表自己献出管辖的夔、忠、万三州,归降后唐。
咱们回到主战线,留守利州(今四川广元)的王宗弼收到了郭崇韬的一封亲笔信。信上,郭崇韬帮他分析形势,指出前蜀的灭亡已不可避免,要想转祸为福,只有学承捷、宋光葆等人的榜样,及早投降。与此同时,由李绍琛(康延孝)率领唐军前锋也即将攻抵利州,留给王宗弼选择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