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死 三
2019-110
对这一路大军,网上有文章称:“李继岌、郭崇韬统率的这六万大军,集中了后唐国内绝大部份的精兵猛将。”我不知道,此文的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但个人认为,这种论断有些失之于草率,是很值得商榷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六万大军的主要统兵将领来略作分析。毕竟那时还是五代,北宋那种刻意斩断将领与士兵的联系,制造“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制度还没有形成,从将领的来历,还可从大致推测其统领军队的源流。
挂名主帅李继岌,还是个初历戎行的纨绔少年,在军中既无经验也无威望,性格还有些偏软弱。至于他是否遗传了祖、父两代的军事天赋?历史没有给他足够的机会,无法验证。但即使李继岌有成为名将潜质(这个可能性看起来不大),在这次战争中也没什么用,故而他与这支军队的强弱没什么直接关系。
实际总指挥郭崇韬,咱们已经很熟悉了,他足智多谋,在灭梁战争中有过卓越的表现,算得上当时的名将。不过郭崇韬此前主要是在李存勖身边出谋划策,独当一面的机会不多,虽有过节度使的头衔,但每次都是挂名不上任,恐怕缺少陪养从属于自己的嫡糸武力的机会。
副总指挥李令德,原名朱令德,是举河中之地背叛后梁,投靠李存勖的西平王李继麟(朱友谦)的儿子。史书有明确记载,李令德带来的军队,就是朱友谦从自己的河中军队中挑选出来,交给儿子的。在历史上,朱令德与朱友谦的河中军从未有过什么优异战绩,好象也就守城的能力还可以,但每次渡过难关,都要靠李存勖发兵来救。无疑,在后唐军队的编制序列中,李令德算不上猛将,河中军也算不上精兵。
先锋李绍琛,即主动归附的后梁降将,在灭梁战争中起到过关键作用的康延孝,智勇皆有过人之处,他到是配得上猛将之名。
西京留守张筠,是后梁的老将,原属感化军,朱温讨时溥收降过来的,在后梁灭亡后投降后唐。年轻时,张筠在战场上有过不错的表现,但要说他是位名将,仍略显过誉。李存勖伐蜀时,张筠年已老迈,而且已经很多年没上过战场了,将张筠所部列入“精兵猛将”的范畴,恐怕不妥。
感化节度使毛璋,也是后梁降将。毛璋原为梁将戴思远的部将,当初梁将刘鄩大败于故元城之际,尚在沧州的戴思远急忙率部南逃,让毛璋给他断后擦屁股。可毛璋不想当戴思远的替死鬼,就投降了李存勖。毛璋作战英勇,算得上一员战将,但在名将如云的后唐将领中并不突出。
静难节度使董璋,原后梁将领,在后梁临近灭亡前,在王彦章帮助下曾攻陷泽州,杀死了忠于李存勖的裴约。后梁灭亡后,董璋也随大流入朝归降。不知何故,不但李存勖待董璋很优厚,郭崇韬也十分赏识他。在伐蜀期间,凡有军机大事,郭崇韬都召其共商决定,亲厚在诸将之上,使得一向看不起董璋的李绍琛(康延孝)十分不满。从董璋在历史上留下的实际战绩来,其为将虽骁勇敢战,但粗疏少谋,算不上什么良将。
凤翔节度使李继曮,前文中已经提到过,是岐王李茂贞的世子,一次出访洛阳就让他变成了李存勖的粉丝,在李茂贞死后主动归附后唐。从晚唐到五代初的历史来看,岐军只在刘知俊加入时,短暂的雄起过一阵子,刘知俊投蜀后又马上归于平庸,李继曮此人更是性格柔弱好文,找不到一点武夫气质,距离名将差了十万八千里。
由上面的简介可知,后唐伐蜀大军的主要将领中,除了李继岌和郭崇韬,都是后梁与岐国的降臣。算得上名将的,仅郭崇韬、康延孝二人,其他都很一般。从参战各将领的来历,以及在战前李存勖需要向民间征集马匹来推断,这支军队可能大部份是由后梁与岐国降兵等骑兵较少的部队组成的,真正代表后唐军队精锐的河东、魏博等军,找不到可信的参战记录。而且既然多数是降兵,那么这支军队不但其精锐程度不宜估计过高,其对后唐王朝忠诚度,也不大可能高于后唐军队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