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贤臣 十九
2019-106
王承休和安重霸在大多数朝臣的反对与白眼中前往秦州上任去了,王衍开始了有些激动,又有些忐忑不安的等待。在等待中,王衍更改了前蜀一批亲王的封号:原普王王宗仁改封卫王、雅王王宗辂改封豳王、褒王王宗纪改封赵王、荣王王宗智改封韩王等等。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这些亲王原来的封号多是蜀地的地名,而新的封号却是中原出现过的国名,王衍改封想表答的意思昭然若揭。然后,王衍宣布在新年开始时大赦天下,将自己的年号由乾德改为咸康,咸者,全部也,康者,安乐也,这是意味着要他让全天下共享安乐吗?同时,王衍大量铸造“咸康元宝”铜钱,使得这种铜钱成为铸期极短(不到一年前蜀就要亡国了),但存世量颇多的一种古钱。是他认为自己的统治疆域将要扩大,所以增加货币发行量吗?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也就是前蜀的咸康元年)的一天,王衍举行宴会,忽然举着酒杯愁眉不展。在一旁的宠臣顾在珣忙问:“陛下何忧?”王衍叹道:“现在我们北边有后唐,南边有蛮诏(大长和国),我在位都这么久了,仍然不能吊民伐罪,拯救他们的百姓,所以很烦恼啊。”顾在珣忙宽慰说:“咱们朝廷里俱是贤臣,陛下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在座的有一个官居太子洗马的官员,名叫林罕,性情诙谐,喜欢写讽刺文章,听了这段君臣对话,大概灵感迸发,有种想呕吐的感觉,回去后便借着顾在珣的口吻,写了一篇奇文:
“说到让国家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选拔军中骁勇之士护卫自己,手持斧钺,出镇大藩。又在远方修饰行宫,引诱皇上的车驾远出巡幸,挑衅强邻,制造祸端的,咱们有贤臣王承休在。
说到摧挫英雄,吹扬佞媚,没有一点儿才智,却高居国家决策层的腹心。在嘻笑玩弄间取人性命,倚仗枢密大权屠戮私仇,让有功劳的人都被扫地出门,使政事无贿赂就办不成的,咱们有贤臣宋光嗣在。
说到接受先皇的遗命嘱托,号称国家之栋梁,却既不肯为国事尽忠心,也不肯隐退保身名,放任一族人奢侈腐化,自己败骄傲自满,只留下贪官污吏之业绩,再见不到社稷重臣之身影的,咱们有贤臣王宗弼在。
说到让马屁之声响彻云霄,让正直言论消声匿迹,从规章制度中找到做坏事的依据,用巧妙的言词修饰可耻的奸谋,围绕在君王左右,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让国势倾危的,咱们有贤臣韩昭在。
说到性情凶残狠毒,贪婪无耻,私下纵火烧坏军营,只为腾出空地给自己扩建豪宅,不顾众口喧嚣,民怨沸腾,还能心安理得干犯众怒的,咱们有贤臣欧阳晃在。
说到用酷毒手段坑害百姓,用官府权力欺行霸市,身为一郡之太守,辜负皇天之隆恩,将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时为简州治所)地界破坏的满目疮痍,却能在内廷蒙蔽君上,传扬美名的,咱们有贤臣田鲁俦在。
说到身为君王的元舅,位居三公的高位,不思为国家谋划,一心为小家谋利,住宅之豪华已等同于皇家林苑,还贪得无厌地到索求金银珠宝的,咱们有贤臣徐延琼在。
说到出为一方镇守,入掌朝廷枢机,俨然国之栋梁,但从不发一句直言规劝君主,只会阿谀奉承,迎合上意的,咱们有贤臣景润澄在。
说到搜求女色,取悦皇上,时时追求破格的恩典,贪得无厌地邀取皇上的宠爱,对皇上的咨询则敷衍了事,不学无术,既不忠诚,又不勤勉,为国家添加一个蛀虫的,咱们有贤臣严凝月在。
说到高唱亡国之音,迎合奢侈的风气,用巫觋一类邪术糊弄陛下,让皇上走向桀、纣的昏馈,远离唐、虞的教化,还有贤臣我(指顾在珣)在。
陛下您任用了这么多的贤臣来治理国家,还用得着担心社稷不安吗?”
十大贤臣 二十
2019-107
《十在文》是在前蜀灭亡前夕,由熟知其内情的臣子,对这个帝国统治阶层创作的一张全景速写图,将帝国上层的腐朽与堕落描绘的淋漓尽致。此文表明:包括大量的体制内人士在内,都已经不对这个国家的前景抱任何希望了。
这样国家,不遇强敌的话暂时没什么事,但如遇强敌,恐怕不能指望有多少军队、将领、臣子,能豁出性命来保卫它。特别是,当侵入的强敌,为这些人提供出路的时候。这些,将很快得到证明。
《鉴诫录》没有记下林罕写作这篇奇文的准确时间,但从其内容很容易判断,应该是同光三年九月发生的事。因为到这个月,王承休才在安重霸的建议下,奏请王衍巡幸秦州。王承休才有了“命銮舆而远幸”,并且“为衅之端,为祸之源”的伟大事迹,从而荣登林罕评选的“十大贤臣”之首,甚至排在前蜀第一号“大阉”宋光嗣的前边。
为什么?很显然,在以林罕为代表的相当一大批官员看来,以前蜀现有的国力军力,去挑衅强大的后唐,是典型的作死之举。但他们的少年天子好象被鬼迷住了心窍,不知为什么看不出这么浅显的道理,也不听众人的劝诫,甘心被王承休牵着鼻子,滑向唐蜀开战的深渊!
当然,这一切虽然是林罕和一大批前蜀朝臣的感觉,却不是王衍和其心腹的看法。
朋友们可能猜想不到,当王衍看到这篇,将他和他的重臣们骂了个狗血喷头的奇文时,不但一点儿也没有生气,反而是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连忙吩咐史官:快将此文编入国史,千万不要让这样的好文章失传了!虽然王衍从来就不是个残暴的皇帝,但这样的反应已经不能用宽大来形容了。孟子笔下,那闻过则喜的贤人子路,恐怕也达不到如此境界吧?
不过喜则喜矣,王衍根本没有做出任何改变,虽然这个时候再想做任何改变也已经来不及了。在我看来,把王衍逗乐的,是文中的幽默,至于文中的思想,王衍只把它看作小臣的无知与偏见,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表现。哈哈,你们完全不知道朕正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不过别急,很快就用事实来教育你们吧!
王承休于上年十二月到秦州上任,一到差便拆除了原节度使衙门,新建行宫,同时在民间征选美女,教授歌舞。这些事都是王承休的老本行,干起来轻车熟路,同时也十分必要。即使王衍本意是想要北伐,也不能让他进军途中,身旁没有美女怡情悦性,那太难为咱们风流成性的少年天子了。
至于王承休在秦州有没有什么备战之举,史无明文,大概交给了安重霸去办,毕竟这样做才算专业对口嘛。但安重霸根本就没有真要帮助前蜀,可能成效也不怎么显著。
但老天爷好象愿意帮前蜀一把似的。同光三年的上半年,后唐遭遇了严重旱灾,接下来的三个月,又是全境的大水灾。这些灾情虽重,可在短期内,其实并不会对后唐的军力造成太大影响。但它们却给军事外行王承休和王衍带来了某种错觉:北伐扬威的机会到了!
为掩人耳目,避免众臣的强烈反对,王承休派人送来了《美人图》和《花草树木图》,展示秦州的人文之美与山川之秀,做出奏请王衍巡幸秦州,只是为了让皇帝旅游散心,不会引发唐蜀冲突的假像。王衍则将统领大军,以护卫巡游的名义,前往秦州。
但朝中众臣也不是这么好糊弄的,他们都感觉到了强烈的不安,纷纷设法劝阻。论言词恳切,林罕在《十在文》里的旁敲侧击还排不上号。
重臣王宗弼上疏反对,估计他一介武夫的文彩不好,奏疏让文艺青年王衍直接扔在了地上。王衍母亲徐太后也表示反对,可王衍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愿总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放弃这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他像个任性的熊孩子,再听不进老妈的劝告。
前文提到过,曾经在科考时抨击朝政,被当政官员陷害,却得到王衍亲自营救并且提拔蒲禹卿,此时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抱着必死决心,上了一篇长达两千多字的著名奏疏。奏疏中,蒲禹卿提醒王衍:“我们虽然与后唐刚刚缔结了友好盟约,但我方大军北上,岂能不引起他们的怀疑?”又警告说:“昔日刘禅向邓艾投降,李势向桓温屈膝,都足以证明,仅据山河之险,是靠不住的!”
蒲禹卿的上疏有可能并未送到王衍面前,到韩昭那里就被扣下了。韩昭恶狠狠地对这个眼中钉说:“我收下你的奏疏,等陛下西巡归来,自然会派狱吏一个字一个字地追究你的罪行!”
于是,谁也阻止不了王衍大军北上了。王衍不知道的是:与此同时,在数千里外,另外一支大军已经从洛阳出发,与他相向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