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十大贤臣 十七

2019-104

在安重霸的谋划下,王承休说服王衍:咱们不是要加强备战吗?但现有各军的高级将领多是先帝时代的旧人,对皇上您的旨意常常阳奉阴违,那咱们就应该重新编组一支对皇上您绝对忠诚的新军,那样皇上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时,就不用担心那些老头子们的反对了。

王衍认为王承休想的很周到,就下旨在前蜀各军中抽选精锐士卒一万二千人,到成都汇集,编成御前左右龙武军。这支军队被编成四十个“军”(前蜀独有的军队编制,每军可能为三百人,也许是历史上使用“军”这个建制的最小规模),因为是皇帝最亲密的军队,所以从装备到待遇,这支新军都要比前蜀其他军队优厚的多。这对于少数加入龙武军的军士而言,固然是个让人愉快的好消息,但对于大多数没有被选入龙武军的蜀军士兵来说,这种同工不同酬的做法,只使他们心中产生了不平衡的怨念,更加减少了他们对大蜀新天子原本就不算太多的忠诚。

皇帝亲军的指挥官,当然要避开那些倚老卖老,经常不怎么听招呼的老军头,任用王衍最信任最亲密的人。于是,不出安重霸所料,自告奋勇的王承休被任命为龙武马步都指挥使,而他安重霸也顺利升任副手。

可是,将蜀国最精锐的军队,配属给一个在小道传闻中,靠绿帽子邀宠的不要脸阉宦,和一个身无寸功,一叛再叛的无节操降将!真真是岂有此理?就算不用我们,也不能让这样两个人上啊!这样的安排,蜀军众老将们闻之哗然,内心多有不平。此事发生的时间,还在王衍用亲舅舅徐延琼代替名义哥哥王宗弼之前。王衍用这两件事,将王建时代留下的老军头得罪了两遍。

再说后唐方面,很快便得知了前蜀在唐蜀沿边各要塞增兵备战的情况(从李存勖能够清楚获知宋光葆的上疏内容来看,后唐在前蜀内部应该有一个情报网),为了降低未来伐蜀战争的难度,在战略战术方面精明依旧的李存勖决定兵不厌诈,来一次以和议佐攻战,再派一个叫李彦稠的大臣为使,出访成都。

李彦稠访蜀,于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九月初到达成都,到同年的十一月才返回,在前蜀停留的时间比李严还长(李严访蜀时间为同年的四月至五月)。在这两个多月中,李彦稠在成都具体干了些什么事,史书上没有直接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同期发生的一些事情中看出端倪。

就在李彦稠动身返回后唐的十一月,前蜀中央政府认为他们与李彦稠的谈判非常成功,前蜀已经与后唐实现了和解,至少暂时不会有战争了。或是为了节省军费,或是为了证明前蜀方面和平的诚意,蜀军于是也就取消了备战计划,让前一段时间加派到边界各要塞的军队,纷纷班师回京。如:从威武城撤回关宏业等二十四军,从武定、武兴两镇撤回刘潜等三十七军,从天雄撤回王承骞等二十九军,从金州撤回王承勋等七军等。前蜀对后唐的防御准备,重新降到了较低的水平线上。

十大贤臣 十八

2019-105

不过,作为后世的读史者,我隐隐有一种感觉:相信李存勖的和好诚意,也急切盼望与后唐帝国实现睦邻友好的前蜀上层人物,更像是徐家姐妹,也许还有王宗弼等帝国元老的意见,不太像是皇帝王衍自己的意思。前蜀统治阶层,在如何面对后唐这个强邻的战略上出现分岐,使得前蜀的外交政策也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左右摇摆。

比如在史书记载中,李彦稠离开前蜀的第二个月,在安重霸的教唆下,早就眼红宋光葆出镇东川的王承休,向王衍进言说:“听说秦州(今甘肃秦安)多美女,请派我去那里挑选佳丽,呈献皇宫。”王衍大悦,当即任命王承休为天雄节度使,进封鲁国公,并让他带着御前左右龙武军的全部四十个军赴任秦州,充作牙兵。《十国春秋》为此事还加了一段评语:“先是唐昭宗世宦官虽盛,未有建节一方者,宦者得为节度使,自承休始也。”

这段记载问题很多。首先,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王承休在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十二月才出任天雄节度使,比同年五月就当上东川节度使的宋光葆足足晚了半年多,宦官当节度使根本不是“自承休始”。史书的这种失误,仅仅是粗心大意,还是含有有别的原因?如果再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更多在逻辑上不合情理的地方。

疑点一、王承休为什么主动选择去秦州?天雄镇主要位于今天的甘肃东南部,是前蜀境内经济最落后,环境最艰苦的藩镇之一,而且还紧挨着强大的后唐,边防形势严峻,职业危险性极高。王承休如果仅仅是想享受当一方节帅的荣耀和威风,他完全可以在内地给自己找一个更富庶更安全的的藩镇安身,何苦去虐待自己呢?

疑点二、如果王衍让王承休去秦州,只是为自己选美女,这样的低强度任务应该用不到大量军队吧?为什么要将刚刚组建的龙武军四十个军全部派到秦州去呢?这样王衍身边不是又没有可靠的亲军了吗?而且,王衍向唐蜀边境地区增派军队的行动,明显与稍前前蜀为展示友好,大量撤军的做法相矛盾,不怕激化刚刚缓和的唐蜀关系(在前蜀众臣中这是普遍看法,虽然并不是真相)吗?

结合后续发生的一些事,我感得这些矛盾可以有一个比古史传统说法更好的解释:在王承休请求出镇天雄的理由中,去秦州找美女这件事可能有,但多半是只是原因的一部份,更大一部份的原因是,他劝说王衍想逆着他的母亲,以及多数大臣的意见,发动属于咱们自己的第二次北伐,创建让天下人刮目相看的功业!

王衍那少年的心被打动了,开始胸潮澎湃,他不怕打仗,因为王承休的“大智大勇”给了他勇气;王承休也不怕打仗,因为安重霸那气定神闲的“运筹帷幄”给了他勇气;安重霸更不怕打仗,因为他要么压根就是后唐派来的卧底,如果不是的话,他对王衍也没有一丝的忠诚负累,早就准备着出卖前蜀小国,来为自己在中原大国的荣华富贵铺路!

从王衍这个人此前的经历看,自从他开始记事起,前蜀陆陆续续与周边的三个邻居岐国、大长和、荆南,发生过多次战争。但这些战争的规模大多不大,交战地域都在远离成都的边境附近,除了刘知俊那次,敌人从未深入蜀境,而且大多数交战最后都是前蜀打赢了。在这种记忆中长大的王衍,对战争的可怕大概缺少感性认识,对蜀国天险的可靠性容易估计过高。他自己有一次在途经剑门关时,写过一首《题剑阁》:

缓辔逾双剑,行行蹑石棱,

作千寻壁垒,为万祀依凭,

道德虽无取,江山粗可矜。

可见,王衍也知道自己道德无取,但还是认为前蜀的江山险固,没太大危险。既然赢了,可以实现第一次北伐没能实现的抱负,输了,国家也没太大危险,自己又找到了王承休、安重霸这两位忠心耿耿的杰出将才,哪干嘛不试一把呢?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64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总老师麦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第64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