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镇恶被杀前,关中晋军内部出现他要杀尽南人,自立为王的流言。尽管这肯定是一条谣言,但一条谣言要能流传开来,它应该具备最起码的潜在可能性,否则骗不了这么多身经百战的老兵。
这条谣言揭示了问题是,怎么杀?且不说王镇恶的武艺是出了名的差劲,就算他是东方不败或者独孤求败投胎,也很难相信他能自己动手,杀掉一万精兵。因此,在此时王镇恶手下的军队中,一定有不属于那一万北府老兵的新军存在,考虑到流言的内容和关中防务的需要,新军的数量上限无法确定,但下限应不少于一万人。
至此,综合这些零散的蛛丝马迹,也许我们已经逐渐走近历史的真相了:
一、就像二十多年前,已故的“总设计师”认识到不能以大陆之教化施于港澳,从而出现了今天的“港人治港”与“澳人治澳”一样,刘裕出台的政策,是以关中人治关中。因此,他才会提拔了功绩、名声都不显赫的关中人王修,而不用有世家背景的谢晦、王弘等人,或与自己相识已久,关系更亲密的南方旧人如张邵、孔靖等。换句话说,刘裕并不打算“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
二、刘裕要进一步北伐,完成一统,打下华北以至塞北,仅凭现有军队,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刘裕实际上已在北方人中着手编组新军,负责人就是在北方民众中拥有巨大号召力的王猛的孙子—安西司马王镇恶。假如不发生后来的一系列变故,刘裕仍是有经营北方打算的,那时他用于征战北方的军队,将不仅仅是“吴越之兵”;
三、结合上两条,崔浩预测正确的是结果,而非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不少迹象来看,崔浩作为一个汉人,可能仍存在对南方政权的认同,他的话不一定完全代表其真实看法)。假如不发生刘穆之逝世和关中变乱的事,那么阻止刘裕统一最大障碍,可能是时间。此时夏和北魏都非国势混乱的将亡之国,刘裕并不具备明朝初年那样速定北方的条件,只有采取稳扎稳打的方针,逐个消灭。但要达成这一目标,起码先得把关中由占领区变成领土和后方基地,同时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军,特别是骑兵部队,这些事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而从刘裕离开关中之时,距离他寿终正寝之日,已经只有三年半了!总之,如果一切顺利,刘裕统一天下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非常微小,估计超不过一成;
四、在刘裕手下,既有北方人望,又有大将之才者,唯王镇恶一人。这使得刘裕只要还存有进取北方的念头,他对王镇恶就很难做到“疑人不用”。但在权术硬币的另一面,一个既有能力又有人望,而且不太听话的下属,又是让每个专制君主(刘裕早已是事实君主)夜不能寐的病根所在,再考虑到自身崛起的经历,要让刘裕对王镇恶做到“用人不疑”,也是不可能的!正是这一两难处境,将刘裕在关中的人事安排,逼上了一条危险的钢丝,并且最终因为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十大贤臣 十
2019-097
我们差不多可以这么认为:蜀军士兵仅仅吃掉了他随身携带的干粮,然后就断粮了!要知道,当时前蜀还是很富庶的,肯定不缺粮,如离前线不太远的威武城要塞就屯有大量的粮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王衍挂帅下蜀军的后勤系统,已经烂到了惨绝人寰的程度?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就算王衍在这方面是外行,他身边也有懂行的人,从现有记载看,王衍也不像是一个喜欢不懂装懂瞎指挥的人。
另一种情况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就是当时有什么别的重要战事让史书给漏掉了?毕竟李茂贞的岐国又小又弱,在史书上的话语权一直非常低,之前李茂贞扩张得手的大多数成果,我们都找不到直接记载,只能用其他地方的间接记载来推导。也许在箭筈岭会战的同时,李茂贞仿效曹操袭乌巢,另出奇兵端掉了蜀军某个重要的前方屯粮基地,导致蜀军只剩下随身携带的干粮。蜀军其实只是在箭筈岭赢了面子,却在另一个没被史书记下来的地方输了里子。
不过,我觉得还有一种情况,有可能比岐军的胜利被隐藏,更接近当时真相:前线的蜀军压根就不缺粮,所谓“粮尽退兵”,只不过是王宗俦等蜀军前方将帅不想打攻坚硬战,又不把王衍这个不懂事的外行小辈放在眼里,随口找的托词而已。
从历史经验看,要在野战中战胜岐军,倒不是太难,但要攻下岐军主力固守的坚城,就很不容易了。李茂贞守凤翔,可是连当年如日中天的前辈朱温,配以巅峰期的梁军主力,攻打经年,仍然拿不下来的!那我们在蜀中有吃有喝,日子过得好好的,何必来冒这种不值当风险?
而且咱们现在的大领导是王衍,不是先帝王建。王衍不过是一个毫无威严,且很容易糊弄的黄口小儿。比如早先,有三个将领王承愕、王承勋、王承会犯法应当重处,王衍全部下令赦免,什么事没有,史书称:“自是禁令不行。”又比如,年初桑弘志生擒造反的全师朗,向成都献俘,王衍居然也赦免了全师朗,让他回家养老。不管王衍是不敢,还是脾气太好,他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众军头不把他们领导的命令当回事。
再说此次名为“御驾亲征”,王衍却躲在几百里外的后方,连前线都不敢来,北边的李亚子是这样“亲征”的吗?听说他在安远军,每日只和身边美女、狎客们玩耍作乐,消磨时光而已。我们有什么功劳,他全看不见,不知道,也不懂,那我们干嘛还要出力不讨好地为他卖命?打过一战,也算有交待了,回去吧。
虽然真相为何,已不可能确知,但可以肯定,王衍第一次“北伐”,没有起到徐家姐妹期待得到的效果。
但对王衍自身的感觉来说,这不重要。纵然这次北伐无功而返,也丝毫没有影响到王衍一路观光的勃勃兴致。王衍行至利州(今四川广元)时,一位名叫林思谔的官员赶来晋见。
林思谔是个积极追求进步的官场新人,他知道对大领导一次成功的接待工作,往往是通往锦绣前程的捷径,像北边的段凝同志就是咱们的好榜样。此时,林思谔官拜阆州(今四川阆中)团练使,便借着职务之便,替前蜀这个革命老区(王建真正起兵为自己打下的第一块根据地就是阆州)的群众诚恳请求:天子应该到阆州来看看吧,老区人民都在久盼天颜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