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贤臣 三
2019-090
于是,见周小弟有有难,那位当老大的“大阉”连忙给王宗寿打了招呼:关于周郃的事,嘉王还请高抬贵手。王宗寿对这样的请求不予理睬,下令依法将周郃斩首于市!这一举吓住了不少贪官污吏,成都司法系统的官场风气,一时间竟稍有改善。
不过人家“大阉”可不是好欺负的,没过多久,王宗寿被迫升官了,当上了位居一品的太子太保,奉朝请。咱们前面已经介绍过,在那个年代,实权官位从三品起,当到一、二品高官的通常含义,是你不再有具体工作,可以回家养老了。
好了,那个破坏官场生态系统的老家伙被搬走,大家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前蜀各级官员们,上上下下都又重新恢复了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和谐景象。王宗寿自知犯了官场众怒,只好躲回家中炼丹修道以避祸,对于朝政,只能是眼不见心不烦了。
但要想保持眼不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即使是闲散官员,有些重大的官方活动还是得参加。
于是,在盛大的宴席之上,王宗寿无可奈何地,又见到了让这老头感到痛心疾首的一幕:王衍的狎客弄臣们,与他的宫女妃嫔们杂坐一处,相互打情骂俏,艳歌与黄段子齐飞,媚眼共咸猪手一色。而王宗寿已经好久没有见到的皇帝王衍,则高坐于上,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无私情怀,岂止视若无睹,根本就是乐不可支!
此情此景,应该出现在韦爵爷的丽春院,不该出现蜀天子的宣华苑吧?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大批豪杰勇士,追随着族叔王建,艰苦信尝,历经百战,才打下这四十六州的大蜀国。现在,却落到了这些不知道创业艰难,守业更难的纨绔子弟手中,每次只见他们寻欢作乐,不见他们关心国事,而大敌又已经在北方出现,这国家的未来还有的好吗?
于是,在一片快乐的笑声中,突然冒出了不和谐的音响。王宗寿走到王衍面前,直言国势将危,痛心疾首地将前蜀存在的种种严重积弊说出来。没说几句,王宗寿已经难过地捶胸顿足,声泪俱下!
场面一时僵住了,眼看一场欢乐的盛会就要被破坏。关键时刻,方显谗臣本色!韩昭不愧是王衍倚重的大玩伴,他忙伙同潘再迎,上去把王宗寿拉开,又对众人说:“没事儿,这是嘉王的老毛病了,一喝多就会悲从来。”于是,众人大笑,欢乐重新回到大家的脸上,继续吃,继续喝,继续玩。
其实在之前,为了防止此类不愉快的发生,潘再迎曾建议王衍说:凡是有出言诽谤朝政的官员,宰掉他几个当榜样,之后自然没人敢多嘴,皇上也可以享受耳根子的清静了。不过王衍虽然基本上算个昏君,为人却一点儿也不残暴,没有接受这个好主意。
比如在宣华苑的兴建期间,嘉州司马刘赞画了一幅《三阁图》(指南朝陈后主兴建的“临春”、“结绮”、“望仙”三座楼阁),上面还写上讽刺陈后主骄奢亡国的诗句,进献给王衍。王衍仿佛没看出弦外之音似的,笑纳了图画,虽对劝诫充耳不闻,却也不加罪于刘赞。
十大贤臣 四
2019-091
更夸张的是,在不久前前蜀举行的一次科举中,有个叫蒲禹卿的考生,激于义愤,竟在考卷中言词激烈地抨击朝政:“衣朱紫者咸盗跖之辈,在郡县者悉狼虎之人!奸佞满朝,贪淫如市…”
当朝的几个宰执大臣(时前蜀宰相为王锴、廋传素,枢密使宋光嗣)知晓此份考卷的内容后,个个勃然大怒,觉得这姓蒲的小子是不是不想活了!几位大人正打算找个罪名把蒲禹卿给办了,谁知王衍得知此事,竟觉得这个人不错,正直敢言,下令直接提拨蒲禹卿为右補阙(从七品小官,专司进谏)。官虽然不大,但却让几位宰执大臣不敢下手加害了。这一手让王衍看起来很像个明君的样子了吧?但提拨归提拨,蒲禹卿针对时弊提出的建议,王衍还是一概不听。
大家看见了,对两个小官,王衍都如此宽大,何况是对开国老臣兼自己的长辈呢。现在大家一起欢乐,不能让族兄一个人哭哭啼啼吧?王衍就命宫中有名美女兼才女李玉箫,演唱自己新写的《宫词》,给王宗寿消消愁。词曰:
辉辉赤赤浮五云,宣华池上月华新。
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
歌唱完了,赏酒一杯。王宗寿绝望了,看来自己无法唤醒这个御座上的年轻人,又担心今天这次失败的进谏会给自己招祸。那好吧,既然独自醒着就要忍受独自痛苦,那就和众人一起醉吧!王宗寿接过酒,暗暗叹了口气,一饮而尽,脱离了“真痴人”的行列。
等王宗寿退出后,潘再迎料想王衍不可能杀嘉王,要让这个倔强的老头不再给大家找麻烦,不如干脆把他也拉入伙吧。于是,潘再迎建议,要不就把李玉箫赏给王宗寿,今后他就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王衍倒很清醒,知道王宗寿和他们不是同道中人,没同意:“算了吧,嘉王肯定不会接受,就别去找麻烦了。”
其实,从对待刘赞、蒲禹卿、王宗寿三人的表现看,王衍智商没有问题,心里清楚的很,完全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自身毅力太差,无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去做个明君罢了。
也许是为奖励韩昭在重阳宴会上的“功绩”,王衍才把代理吏部侍郎,铨选官员这么一个大肥缺赏给了韩昭。身为一位捞钱业务十分过硬的贪官,韩昭当然知道,这是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发财机会,于是以百倍的工作热情,投入前途远大的卖官鬻爵事业中。
韩府的门口排起了长龙,行贿的队伍摩肩接踵,争先恐后地参加官位竞拍的盛宴。刺史、县令、录事参军等等,每个官位通常都有好几个争夺的人选,大家先比后台关系的软硬,再比出钱的多少,经过激烈的竞拍,后台硬出钱多者自然胜出。
虽然官员铨选标准制定十分清晰明了,把通常见不得人的潜规则进行地如此公平公正公开,但还是激起了大量落选人员的极大不满。很多死板的老脑筋总是认为:官员选拔,应该以品行、能力、以及实际业绩为标准,岂能以血缘和金钱论高下?而且卖官这种乌烟瘴气的恶行,要干也应该偷偷摸摸的,哪能像韩昭这样,干得如此光明正大,甚至冠冕堂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