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之下 二十三
2019-067
除了抓牢农业税这个当时的大头,孔谦也没有忽视商业税。当时征收商税的主要方法,还是在各交通要道上设卡收费,检查过往商旅,雁过拨毛。为了减少物流成本,商人们往往会寻找偏僻小路通行,以便绕过关卡。当时可不是什么太平盛世,走小路遇上土匪的机率是很高的,但商人们显然算过了,比起在大路遇上官匪,遇上土匪的损失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也可见当时商税不轻。
孔谦对此很恼火,于是他上奏李存勖,提出要增加各关卡的人员,让他们分出人手,严密巡视关卡以外的各条小道,查拿胆敢绕道过关的商人,一旦抓获,从重从严,看谁还逃税!
对于孔谦这份可以增加政府收入的奏疏,李存勖可比对待卢质那份会减少收入的奏疏重视多了,立即批准,督促各地相关部门,要严格按孔谦方案开展工作,不得松懈,更不得敷衍!
虽然孔谦在“开源”方面成就不小,但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的方法全是在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对后唐经济的长远发展,其实是有害无益的。
而且尽管如此,由于藩镇供奉悉入内库的制度,导致国家收入被大量分流;还有用于治理黄河(收拾后梁决口留下的烂摊子),筹备与契丹、前蜀战争的巨大开销;再加上那几年也没有遇上哪怕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等等。导致后唐在同光一朝的财政状况,就从来没有真正良好过。所以孔谦也就不得不在“节流”方面同样做出很多努力。
当上租庸使之初,孔谦就上奏李存勖说:“现在国家用度不足,原因之一就是吃公家饭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各道的判官(各地主官的辅助官员,不一定干什么)之类的,数量多到完全没有必要,早就该精简。建议从今以后,每个藩镇可以设置节度使、观察使、判官、书记、推官各一员。每个留守设判官一员,另外三京府可另置判官、推官。在此标准之外多余官员,各道有困难要保留也行,但国家不再负责给他们发工资。”
孔谦这道奏疏一上,各地的大批公务员就此下岗或者减薪,但这还不算完,孔谦接着要让更多的官员理解成语“祸不单行”的含义。
孔谦先向李存勖提出一个很不美好的现实:“现在官员们的名义工资很高,但因为国家的现钱数量不足,只能采用折支发放,官员们实际所得很少。”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何谓“折支”。古代朝廷给官员们发工资时,早期主要是发粮食,连官位的级别都直接粮食的重量单位:多少“石”来作标准。后来因为经济发展,钱作为当时财富最佳的交换和储存媒介,其优越性越来越突出,官员工资中钱的比例逐渐上升。到唐中期以后,官员工资的组成虽然很复杂,但钱通常已经是工资的主要部份,也是最受欢迎的部份。
官员希望最好发到手最好都是钱,但很难做得到。朝廷常常会根据国库中实际拥有的物资情况,将一部份官员工资,用据说价值相当的各种实物发放。这里的实物如果是粮食还好,但很多时候是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如大名鼎鼎的苏轼就记述过,他在黄州为官时,领到的折支竟然是官府卖酒后退还的包装袋!你们说这玩意儿谁要啊?
还要注意这个“据说”,这里同孔谦推出的生丝还贷政策一样充满了猫腻,即使不考虑实物变现的困难,这种折支通常也会让官员们的实际工资收入,远远低于法定工资收入。
既然大家都不喜欢折支,那怎么办呢?孔谦提出的方案是:所有官员,工资减半,但今后都发现钱,不再折支。
李存勖如今对孔谦的建议是有求必应,新的工资政策立即推行。但官员们很快发现,只是推行了其中的百分之五十:工资减半,立杆见影地做到了;取消折支,不过是一句空话!
不知道为什么被删了,重发一次。
表象之下 二十四
2019-068
虽然给官员发高薪并不一定能养廉,但过低的薪酬无疑是在逼迫着官员们去贪腐,后唐的整体官场风气,可想而知地雪上加霜。孔谦的财经政策不但在平民百姓间,也在官场激起广泛的怨恨。虽然受损官员的人数远没有受损百姓多,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愤怒可比基层百姓的愤怒更有力量。但是孔谦不在乎,他觉得只要让李存勖欣赏他,肯保着他,你们算得了什么?
包括郭崇韬在内,大家暂时确实没本事拿孔谦怎么样,但这种愤怒并不会消失,只会被慢慢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势能,而且针对的不仅仅是孔谦,更会暗暗指向支持他,庇护他的李存勖。
郭崇韬想打压,却打压不下去的人,可不仅仅是一个孔谦。前文说过,李存勖对后梁亡后归降的将领、节帅们,虽然外示宽厚,但其实有所戒备,在有步骤地将他们慢慢替换。不过,这里边也不是没有例外,有一位重量级的降将,就深得李存勖的宠信。这个人,就是最后一任梁军总司令段凝。
段凝虽然担任过梁军主帅,但他将才平平,军功惨淡,在梁军士卒中的威信并不高。段凝最后统率的六七万梁军精兵,是朱友贞以各地征发汇合,再配给他指挥的,不是他的嫡系人马。或者说,段凝压根就没什么像样的嫡系人马。他要煽动这些与他关系并不亲密,甚至还有些看不起他这个主帅(这一点康延孝可以作证)的军队,同他一道造反,可能性几乎没有。换言之,在李存勖看来,段凝身上潜在的危险性很小,可以比较放心地使用。
那段凝有什么可用的地方呢?当然是他的强项:用其一流的谗佞功夫,为大领导提供无微不致的贴心服务了。当年段凝能在后梁的诸多中层干部中脱颖而出,青云直上,靠得就是对朱温无比出色的接待工作。
投降后唐后,段凝那从未被荒废过的谄媚绝技更加炉火纯青,马上在新领导班子中深深扎根。李存勖心腹小圈子中最重要的四个人:即后妃界代表刘玉娘、朝臣界代表郭崇韬、宦官界代表李绍宏、还有伶人界代表景进,除了一个郭崇韬还搞不定外,其余三位都被段凝的糖衣炮弹拿下,成为他在李存勖集团内的坚实靠山。显然在这方面的本事,孔谦只配当段凝的学徒。
段凝得到一个新名字“李绍钦”,出任泰宁节度使。李绍钦(段凝)到兖州上任才一个月,兖州发生了一起特大经济案件:存放在兖州库府的数十万公款,就被新节度以不明不白的原因挪用一空!
后唐的有关部门也震惊了,这时还是租庸副使,还没有攀上景进那棵大树的孔谦马上发文,责令李绍钦(段凝)马上把挪用的公款还回来。但显然钱这种东西,用出去容易,还回来就难了,段凝摆出一付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的无赖相,大无畏地迎着四方飞来的指责,撑起厚厚的脸皮,固守待援。
段凝的援军无比强大,就是后唐皇帝本人。李存勖亲自过问了这起经济案件的处理情况,指示说,这件事就当作没发生过,不要再追究了!
“是岁大饥多流亡,租赋不充,道路涂潦,漕辇艰涩,东都仓廪空竭,无以给军士。租庸使孔谦日于上东门外望诸州漕运,至者随以给之。”-《资治通鉴 后唐纪三》
如果孔谦只负责给文官系统发工资,京城禁军缺粮,他操的哪门子闲心?
“租庸使以仓储不足,颇朘刻军粮,军士流言益甚。宰相惧,帅百官上表言:‘今租庸已竭,内库有馀,诸军室家不能相保,傥不赈救,惧有离心。俟过凶年,其财复集。’上即欲从之。”-《资治通鉴 后唐纪三》
如果京城禁军之前一直是靠皇帝的内库钱财供养,向李存勖上表的宰相和百官是不是睁眼瞎?
为什么有的网友总是相信自己的脑补绝对正确,哪怕它与大量记载明显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