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之下 十
2019-054
《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有一句让人印象很深刻的台词:“不用人唯亲,难道还让我用人唯疏?让我的手下都和我对着干?”没错,身为一个大权在握的一把手,有步骤地逐步淘汰手下那些资格太老,功劳太大,渐渐有尾大不掉苗头的重臣,然后用自己一手提拔的,相对资历浅功劳小的亲信代替。等到这些亲信的资历和功劳攒得差不多,渐渐有了与一把手分庭抗礼的潜力时,又再重复以上的循环。这种操作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在很多时候,几乎是一种不可遏制的生物本能。
历史上的此类例子多得不可胜数,离李存勖最近的,如朱温就经常这样干。因此,李存勖要更换他的核心圈子,用亲近的新人代替老资格,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要把这种操作处理好,有两大难点一定不能办砸了:一、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安置旧人;二、是用什么样的方法选拔新人。
要看清李存勖在这方面干得怎么样,那么有一个重要人物,无疑可以作为我们的最佳切入点。
他是李存勖一手提拔到高位,用来顶替李存勖哥哥辈老臣的新人,随着时势演变,由新人成长为位高权重功劳大的重臣,开始让自己也成为被君主猜忌的对象。李存勖从没把他当成王猛,他却把李存勖当成了苻坚,在一个极易被怀疑的位置上,他对自己在君主心中地位的变化,却没有与时俱进的认识,仍不懂得避嫌,仍以天下为己任,等发现情况不妙,已经来不及挽救,最终将自己送上一条不归路。
换句话说,这个人既当过代替旧人的新人,又成为了被新人取代的旧人,两种经历都在他身上演示过。朋友们应该都猜出来了,他就是郭崇韬。
郭崇韬在胡柳陂会战之后,才经孟知祥推荐,当上中门使,从而崭露头角的。因其才干过人,又好表现,以扎扎实实的功绩,很快让自己登上李存勖第一号心腹的位置。在李存勖用人的两大原则,“有用”和“有趣”中,他属于有用的那一类。
灭梁之后,郭崇韬仍旧是李存勖心腹圈子内的重要角色,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李存勖的决策。这一点,各藩镇各诸侯都看得很清楚。
比如说,从前文中可知,按高季兴的说法,促使李存勖“犯错误”,让自己逃脱的主谋,正是这位当时在后唐朝中拥有极大影响力的郭崇韬。那么郭崇韬为什么要帮助高季兴呢?史书没有明载,但原因之一,很可能是这位精明强干的大能臣,私下收受了高季兴的大笔贿赂。
实际上,自唐军灭梁之后,郭崇韬收受后梁降臣们的贿赂之多,丝毫不比李存勖新宠信的那些宦官、伶人们逊色,甚至更胜一筹,是天下糖衣炮弹的主要标靶之一。这也证明了他在李存勖圈子中的重要地位,要知道,同时期官职更高,功劳更大,资格更老的李存审与李嗣源基本没人甩。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两个老家伙如今在李存勖面前已经说不上话了。
不过也毫无疑问,干这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事,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好名声的加分项。为此,有郭崇韬的亲朋好友私下劝诫他说:您已身为一代智士贤臣,干嘛还要收受那些身外之物,败坏自己的名声呢?
表象之下 十一
2019-055
郭崇韬答道:“我身兼将相,位极人臣,正常的俸禄收入已经极为丰厚,哪里还会再乎钱呢?可河南在伪梁统治之时,朝政腐败,贿赂成风,官员们早养成了不花钱就不能办事的习惯。如今各地藩侯,有很多是伪梁的旧将降臣,昔日都是与咱们皇上有射钩斩祛之仇的人(春秋时管仲曾箭射齐公子小白,误中带钩,小白成为齐桓公后不计前嫌,任管仲为相国;晋寺人披刺杀公子重耳,斩断衣袖,重耳成为晋文公后赦免寺人披,得到寺人披的效忠),他们虽已洗心革面,成为大唐的臣子,但内心仍有忧虑,害怕被追究旧帐。他们行贿,也是为了得到安全感,我如果坚决不收,他们能不感到害怕吗?(还记得咱们前文中的一句总结吧:“在官场上,最可怕的不是被领导索贿,而是被领导剥夺了行贿权!”)更何况这些钱财暂时收在我家里,与藏在国库其实也没有太大区别。”
郭崇韬这么说,不可谓没有道理,而且之后每逢后唐的财政遇到困难的时候,郭崇韬也确实都会带头捐出家产,补贴国用。只是因为缺少准确的统计数据,我们无法知道郭崇韬究竟收了多少钱?又拿了多少钱出来充作公款?进与出之间究竟匹不匹配?
但就算郭崇韬的话完全出自真心,他真的一点儿也不贪财吧,仅凭他身为朝中第一重臣,却带头破坏正规制度,充当潜规则的保护人与受益人这一事实,就同李存勖身边的那些宠妃、宦官、伶人们干的事一样,足以给李存勖集团曾经有过的廉洁政风致命一击了!郭崇韬对后梁王朝的评语:朝政腐败,贿赂成风,很快也像最有活力的癌细胞一样,在后唐帝国本还年轻的肌体上迅速成长壮大。
不过,李存勖对此倒是一点儿也不在意。朋友们只要看看,李存勖灭梁后,身边心腹小圈子的那些人,从李存勖自己,到他老婆刘玉娘,再到得宠的伶人、宦官,有几个不爱财?不受贿的?郭崇韬这么做,那也是和小圈子里的群众们打成一片,他要是见钱不拿,那才显得太另类,不合群呢。
要说郭崇韬与他们有哪点儿不同,那就是钱财藏在他们的私囊中时,与藏在国库的区别还是挺大的。
如果没有别人制约的话,李存勖本身就是个喜欢铺张浪费,花钱如流水的主。当年嫌晋王的正常俸禄不够挥霍,还主动向对待公款如铁公鸡般一毛不拔的张承业索贿,当然,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现在不用主动索贿,都有人源源不断地主动送钱进来,这不挺好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郭崇韬收点儿钱,证明他不像张承业那个不通情理的老古板,是个正常的同道中人嘛,只要不收得比自己还多,这些个小节李存勖是不会在意的。
假如说郭崇韬贪钱财,很可能并不属实的话,那要说郭崇韬爱揽权,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了。顶走前辈,排挤同僚,敲打后辈,他一样没少干,他最终的结局,也与些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