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之下 四
2019-048
从上面这张列表能够让我们发现,我们对李存勖和他的同光朝的有些印象,其实是错的。比如,关于同光朝的中央集权程度。
不算后来吞并岐、蜀两国得到的十一个藩镇的话,后唐从同光元年末起就领有的藩镇共三十二个(其中后唐建国自有十二个,后增设一个,至十三个;灭后梁得到二十个,后撤销一个,减至十九个,总数仍为三十二个)。同光朝尽管实际长度还不到三年,但在这短短三年内,一直没有更换节帅仅有三镇(义武王都、永平张筠、宣义李存渥),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他都经历了一次或多次变更,总计四十一次。后唐此时的节度使,别说和唐末那些大量活到几岁就干到几岁的同行相比,其被调动的频繁程度,甚至超过了明、清这些高度中央集权大王朝中,那些三年一考核的地方官。无疑,如此频繁的调动,必然削弱各个节帅与地方,与军队的联系,使地方势力不易形成壮大。
在以上这四十一次节帅变更中,地方兵变等原因自行拥立的有四次,全部发生在局面已经失控的同光四年,父死子继的仅有一次(彰武高万兴到高允韬),其余三十六次都是中央主动任命、调动、罢免、以致诛杀,占到总数的88%,如果不算失控的同光四年,那中央控制的比例还要更高。而且,在这一堆节帅变更中,没有一个节帅在被移镇或遭到罢免时造反(康延孝造反时并没有被罢职,他是让郭崇韬、朱友谦的相继被杀给吓怕了,被迫铤而走险,情况不属于此例)!
另外,在同光朝,还出现了一个自唐末以来未曾有的新现像:中央官员重新压倒了地方官员,对于一些重量级人物来说,出任一方节帅已经不是什么好事,而是被排挤,甚至是被清洗的前兆。这当然只能是在中央强而地方弱时才会出现的情况。关于这方面的详情,咱们后续再说。
显而易见,在后唐第一王朝(庄宗朝)的中央政府,在李存勖过度透支其权力,使得基层士兵广泛造反,导致局面完前失控前,对其管辖范围内各藩镇的控制力,其实是非常强大的。
不用说,这是虚弱的晚唐根本没法比的,因为晚唐与后唐第一王朝的情况有本质区别,压根就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的区别,类似分封诸侯的东周王朝,和诸侯中打出的老大秦王朝,它们所面临的挑战能等同来看吗?
大家不妨想像这样一个场景:创造了成语“债台高筑”的倒霉天子周赧王,某一天在地下邂逅了晚辈秦始皇,于是和他聊天诉苦:“我家祖上分封出去的那些诸侯国,太嚣张!太霸道!动不动就欺负中央,我拿他们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啊!你晚十年当上天子,是不是也为此深感痛苦呢?”你们觉得秦始皇会怎么回答?他会和周赧王有共同语言吗?
表象之下 五
2019-049
李存勖时代的中央集权,也明显高于他之后的后唐第二王朝(明宗、闵帝朝)、第三王朝(末帝朝)、后晋、后汉。后边这几朝,可以说都在承受着由于李存勖错误带来的后遗症(至于李存勖具体错在哪些地方,后文再详述)。而且李存勖与他们的关系,就像亚历山大大帝和继业者战争中的将军们,他们之间的更替,都只是几个有份量的大佬中的某一个接管了中央,没有经历朱温、李存勖式的百战开国,武力压服,也就难以让其余实力接近的大佬们心服口服地俯首称臣。
因此他们的实力、威望不足以震慑其疆域之内各支势力,中央集权不得不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接下去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大藩镇的力量又有了相当程度的恢复,以至于后边这几朝,都不敢像李存勖这样轻易去调动有份量的节度使,否则极易导致被调动的节度使造反,进而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后唐的第二、第三王朝都是这样倒台的。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咱们以后再详述。直到后周朝以后,各方面情况才又渐渐向中国历史的常态回归。
换而言之,从晚唐中央的极唐虚弱,到赵宋中央的空前强大,并非如某些文章认为的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经历了波浪式的大起伏,中间最高的一道波峰,就出现在李存勖的同光朝。
我们看史书时另一个常见的误会,是觉得李存勖待后梁归降的藩镇、将领们过度宽大,甚至胜过之前已经在追随他的后唐旧臣。但这是一个未经量化分析的,并不准确的印象,实际上,李存勖的用人原则中,还是讲究亲疏有别的,总体来说,被征服者不可能征服者平起平坐。
这一点,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
一、在同光朝这几年,后唐建国初领有的各藩镇节帅,一直由后唐旧臣担任,后梁、岐、蜀的降臣们,根本没有机会染指;
二、尽管李存勖在同光元年的十月才攻灭后梁,但就在当年,已经不声不响地,将后梁疆域内三个暂无节度使的藩镇节帅替换为后唐旧臣(分别为:一、出镇汴梁的宣武节度使卢质,汴梁原为后梁首都,后唐迁都洛阳后成为藩镇;二、出镇徐州的武宁节度使李绍荣,对应的后梁最后一任节度使,是朱友贞的弟弟福王朱友璋,已在汴梁被杀;三、出镇滑州的宣义节度使,皇弟李存渥,对应的后梁最后一任节度使,即宁死不降的王彦章)。而且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等到了同光三年,原属后梁的各个藩镇,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后梁节帅,被从后唐来的人所替换。
网上有一种说法:李存勖灭梁,仅仅是通过突袭干掉了后梁帝国的神经中枢,后梁帝国的肢体,也就是军队和藩镇还非常强大,李存勖根本不敢动他们的蛋糕,只能默认其继续存在。
现在我们知道了,虽然后梁灭亡时,残存的军队和藩镇确实还保有相当的实力,但远远达不到让李存勖不敢伸手的地步,他对后梁地方势力的相对宽大,并非缘于实力不足。实际上,李存勖不但动了后梁藩镇们的蛋糕,而且不只是一次、两次,是一直在巧妙安排,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河南地区各藩镇的去后梁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