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之下 二
2019-046
其实,个人认为:玩物和丧志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具体情况还是需要具体分析。对多数人而言,兴趣是最强大的老师,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他的兴趣正好重叠,那么他在那种兴趣上玩,有可能对他的事业是有益无害的。
举个最突出的例子:俄罗斯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君主,彼得大帝,就是一个从小痴迷于军事和航海的大玩家。李存勖前半期的巨大成功,部份原因,与同为军事玩家俄皇彼得一世相似。
就李存勖的三大爱好来说,喜欢战争游戏,并且在这方面颇具天份,对他这个乱世君主的影响基本是正面的。喜欢游猎,只要不超过合理限度,同样不见得是坏事,因为游猎在古代也具有军事意义,后世那些满清皇帝们,大都喜欢炫耀他们的打猎记录,以示不忘祖先以“骑射”打天下这个立国之本。至于听戏唱戏,正是戏曲艺术刚刚兴起时的时尚,也属于一个人正常的爱好,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只要不过度,耽误了正事,就无可厚非。
甚至因为爱屋及乌,而从伶人之中选拔领导班干部,也不是李存勖的新创造。伶人中是有人才的,之前本文中提到的名将李存审、丁会都干过伶人,他们可不是李存勖提拔的。前蜀的唐道袭,人品虽不怎么样,但也确实有材。之后还有后周的重臣王峻,他的上位也和李存勖无关。
好了,关于李存勖大量任用伶人的得失,我们后面再细说,现在先来看看,同光年间的李存勖,是否真的因为沉迷于游猎、唱戏,而丧失斗志,耽误正事。李存勖有没有只顾玩,而不管自己当皇帝的责任呢?这一点其实从前文中的很多地方,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一二:例如,从李存勖与高季兴的那些对话中我们知道,他正盘算着统一中国的下一步大棋应该怎么走;从威慑李继曮,到以和平手段吞并岐国,我们知道,他不是说说,而是正在做;从接见马希范的过程,我们知道他为削弱潜在敌手,不惜耍弄阴谋诡计,等等。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远一点儿,答案更加明显:
灭梁之后,后唐庄宗李存勖实际在位时间还不到三年,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粗粗地计算一下,后唐帝国就合并岐国得6州,灭亡前蜀得46州,合计52州,年均17.3州,这是相当快的扩张速度了,超过了他之后的任何一位五代君主。
不比不知道,咱们用后面两位有一统天下之志的雄主为例,和李存勖比较一下看: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间五年半,期间攻后蜀取4州,攻南唐取14州,伐契丹取3州,合计21州,年均只是3.8州,统一速度比李存勖差得远;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接近十七年,期间灭南平得3州,平湖南得14州,灭后蜀得46州,灭南汉得60州,灭南唐得19州,合计142州,年均8.4州。由于天下各个州的大小其实相差很悬殊,特别是南汉的州平均很小,直接比较州数其实对李存勖、柴荣有些不够公平,但即使我们不考虑这个因素,赵匡胤的统一速度,虽然比柴荣快了很多,可也还没有到李存勖速度的一半!
当然了,历史是不能这样简单类比的,就事论事,需要考虑到不同时期内外因素的种种差异,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所以这种速度上的快慢,并不能用于比较这三位君主水平能力上的高下,但是它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关于李存勖在灭梁之后,失去了奋斗目标 ,因而只剩下享乐,无所事事的说法,是我们停留于史书表象上的一种误解。
表象之下 三
2019-047
如果不是李存勖迷失了自我,那又是什么呢?如今网上,又有一种极端强调客观环境,与传统的李存勖堕落说截然不同的解释。这些观点认为:灭梁之后的李存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作为皇帝时代的判断力和决定,仍然同他当晋王时一样英明,并无衰退。李存勖最后之所以会失败,只是因为他当皇帝时所面临的环境,比他当晋王时恶劣的太多了,恶劣到了不管换谁上去,都无法克服,只能够完蛋的程度!就像西楚霸王的自我鉴定:“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那这位后唐皇帝所处的客观环境究竟怎么个恶劣法呢?这些观点的解释是:李存勖灭梁,只是端掉的后梁的中央政府,后梁的军队和各个藩镇势力全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对于他们,李存勖既不敢动,也动不了。所以记载中,后唐皇帝才会对归降的原后梁将帅、藩镇们都显得那么宽大无比。这不是李存勖性格太好,历史上证明李存勖果断杀伐的例子多了去了,只是证明李存勖对他们无能为力。
于是,李存勖只是取得了一次有名无实的重大胜利,手里的蛋糕几乎没有增长。而与此同时,抛头洒血辛苦奋战了十多年的唐军将领和士卒们,却都在眼巴巴地等待着大功告成时,他们应得的晋升和赏赐。李存勖手里没有资源,无官可封,无钱可赏,所以才激起军队上上下下的广泛不满。之后的所有演变,都是基于这一前提云云。
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经不经得起推敲呢?个人看来,这需要用到一点儿量化分析的内容,如果完全文字来叙述会太繁琐,也不够直观,固制作了一张表格,帮助我们分析理解一下,那个时代,关于后唐中央,与地方藩镇之间关系的一些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