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雄迟暮 二十
王建的病情为什么在这最关键的时刻突然恶化?原因有可能是中了毒。据《北梦琐言》记载,信王王宗杰的暴亡,使王建起了疑心,徐氏姐妹、唐文扆、张格等密商后,让宫中尚食在进献给王建的鸡肉馅烧饼中下了毒。
可问题是,王宗衍已经是太子,依法理将自然继位,徐妃一党还有什么大事好举?阻拦太子侍奉又是何意?从各种迹像看,徐妃一党在外部的大敌当前与内部的勾心斗角悄悄发生了分裂。徐氏姐妹或者对曾是她们主要同党的唐文扆的野心产生了怀疑,决计除之;或者是决定牺牲唐文扆来实现与王宗弼的妥协,以避免伤及王宗衍的继承权;再或者就是两者的合二为一。
再说仅仅控制住了宫中,并不能给日益孤立的唐文扆带来安全感,他还需要监控住大臣们的动向,于是他让同党,潘炕之子,内皇城使潘在迎负责帮他看着外朝。不料,潘在迎已经反水,秘密会见王宗弼,声称唐文扆将图谋不轨!
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五月三日,王宗弼为首的一干大臣采取了强硬手段,他们聚众撞破宫门,冲进宫中,闯入王建的寝殿,强行进见病榻上的皇帝,弹劾唐文扆阴谋叛国。随后,王建下旨:贬唐文扆为眉州刺史,他留下的空缺由另一个宦官宋光嗣取代,一向依附唐文扆的翰林学士承旨王保晦被革职流放。
不过,这些旨意可能与之前唐文扆向群臣宣示的圣旨一样,都已不是王建的本意。按《十国春秋》的说法,群臣闯宫晋见皇帝这一天,王建似乎已经不能说话,他却发了一道书面遗诏给诸大臣的,主要内容是:
“我遭逢乱世,以武力平定秦、蜀,幸得诸公的忠诚辅佐,才得以建国称号…太子虽然自幼就有贤德的品质,但依长幼排序本不当立,是诸公的一致请求于外,后妃们又对他偏爱于内,我不能违备众意,才立他为储君。你们今后要勉力辅佐他,不要毁了我一手创建的国家基业…如果今后太子表现不堪大任,可以将他放逐至别宫,但一定不要杀他。其余的王氏子弟,诸公可以择贤者而立。徐妃的兄弟可以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但不要让他们掌兵,以免给他们招来大祸…”
这道带有遗诏性质的文字,内容有些奇怪,如果站在王建的角度推想,那即使他对王宗衍有些不满意,但此时显然已经不可能再更换太子。为了国家权力的平稳过渡,王建就应该努力加强王宗衍继位的合法性,而不应该是削弱这种合法性。而这道诏书,简直就是在为将来权臣废掉王宗衍提供合法依据。这究竟真的出自王建的本意?还是王宗弼等勋臣们,与徐氏姐妹一党讨价还价后,相互妥协达成的合同?甚至我一直都有些怀疑,这个时候的王建是不是真的还活着?躺在宫中的那个人会不会只是一个替身?
按照正史记载,从徐妃一党中分裂出来的唐文扆一派被打倒,新的政治平衡大致建立之后,六月一日,前蜀高祖王建终于不必要再继续活下去,病逝于宫中,后追谥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成都郊外抚琴台(今已位于成都市区西北抚琴东路)。
在王建死去的第二天,太子王宗衍继位,为与兄弟相区别,去掉了“宗”字,改名王衍,是为前蜀后主。前蜀帝国从此结束了它并不长久,含金量也很有限的兴盛期,开始步履坚定地走向衰弱…
徐门易嗣 一
说过了西南巴蜀、云南,咱们再来看看东南的吴国。后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大长和国伐蜀大败后的第二年),吴国的国王仍然是十八岁文弱少年的杨隆演,但谁都知道他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站在他背后吴国实际主宰者徐温。徐温这一年已经五十三岁了,同所有处在他那个地位的大人物一样,他也得开始认真考虑并安排自己的接班人问题。
在家天下的时代,首脑人物的接班人通常都是从自己的儿子中选择。根据现有的记载,徐温共有一个养子(徐知诰)和六个亲子(徐知训、徐知询、徐知诲、徐知谏、徐知证、徐知谔)。徐知诰在诸子中年纪最长,能力也最强,平日表现得对义父徐温极为孝顺,胜过所有亲子,并在军、政两方面都已经有过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表现还不错。但是,无论徐知诰如何的“长”与“贤”,也改变不了他身上并未流淌着徐温血脉的现实,在自己还有一堆亲儿子的前提下,徐温不可能把他当作继承人的首选。
那么,处于候选人名单中最优先位置的,就要数徐温的长子徐知训了(徐知诰的心腹谋士宋齐丘私下曾称徐知训为“三郎”,可能在他之上还有过早夭的哥哥)。无奈让人遗憾的是:徐知训是一位能够充分满足普通人对官二代各种恶意想像的纨绔子弟,虽文不成武不就,却傲慢自大,盛气凌人。不过,徐知训至少在一个方面比王元膺强,总能在老父徐温面前扮演出一个乖儿子样,使得徐温对他的印象还不错,觉得别人的批评可能言过其实,自己这个儿子只要历练历练,还是可以担当大任的。
于是,在徐温安排下,人肉图章杨隆演下令:加封身兼镇海节度使、诸军都指挥使、两浙招讨使的徐温为齐国公,出镇与扬州仅一江之隔的润州(今江苏镇江),留他的儿子徐知训在扬州辅政。今后吴国,除特别重要的机要大事仍须派人渡征求徐温的意见外,平时的日常政务,改由徐知训负责。当然,徐知训毕竟年轻,为了防止自己不在时他压不住局面,徐温又给儿子留下一文一武两位很有份量的重臣。其中文的,是曾谋计除掉朱延寿、张颢的著名谋士严可求;武的,是朱温曾经的结拜二哥,百战猛将朱瑾。
这两位都是咱们的熟人了。严可求是徐温的第一号心腹,徐温自然对他非常信任;朱瑾说不上是徐温的心腹,但他是徐温给徐知训请的兵法老师,由老师来照顾学生,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徐知诰,徐温让他继续担任昇州(今江苏南京)防遏使兼楼船军使,仍十分重用,但与接班人无缘了(徐知诰受命坐镇昇州,可参看《霍丘之战》一节)。
自从受命坐镇昇州以来,徐知诰就很用心地经营自己这块领地,毕竟作为六朝国都的古建康城虽然早被当年的隋文帝杨坚给拆光了,但杨坚并无法改变这个地方虎踞龙蹯的险要,以及经济、交通方面的地缘优势。徐知诰认识到,只需假以时日,它仍有极大的机会翻身,超越扬州,重登东南第一都会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