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背梁 二
执掌河中,听起来不错,但这东西早就是我的,何劳你来赏赐?朱友谦对汴梁宝座上那位名义弟弟的小器,颇为不满。早知如此,我还不如一直留在李存勖那边呢,晋王待人看起来还大度得多。
如今,晋军已打到了黄河南岸,名义弟弟已是焦头烂额,自顾不暇。朱友谦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帮助朱友贞改正赏罚不明的错误的机会。
于是,贞明六年(公元920年)四月,朱友谦突然派他的儿子朱令德出兵,西渡黄河,袭击同州(今陕西大荔),赶走了驻守于此的忠武(后梁的忠武镇,仅辖同州一州)节度使程全晖。然后,朱友谦上疏给朱友贞,请求任命朱令德为忠武节度使。
这是赤裸裸的明抢啊!朱友贞的脾气虽然不能算坏,可也不是任人拍打的乒乓球,接到上疏一时大怒,这都大敌当前了,自己人还来添乱!大梁皇帝立即就此事下了一道圣旨:想要同州?门儿都没有!马上把你的军队撤回河中去,等候处理!
圣旨发出去后不久,朱友贞的怒气稍稍平息了一些,开始恢复了一点儿逻辑思考的能力:朱友谦可是有过投降李存勖前科的,如果逼得太紧,他故技重施,再去依附晋国怎么办?
想到这一点,朱友贞觉得自己可能犯下大错了,急忙又下了第二道圣旨,下令让朱友谦兼任护国、忠武两镇节度使。这虽然与朱友谦的请求略有出入,但实质上没什么不同,也能稍稍保全一点儿皇帝的面子:我可不是你要什么就给什么。
同时,朱友贞命人快点儿把携带第一道圣旨的使节追回来!朱友贞这套亡羊补牢的方案本身是合理的,但在执行上出了问题,负传达第一道圣旨的使节工作实在太敬业了,根本没给追他的人留下一点儿机会,早早便把最高领导的指示送到了河中。
就这样,使节不能追回,友贞只能追悔。朱友谦在学习领会了使节传达的中央精神后,二话不说,立即倒戈,再次向李存勖请降。这样的好事李存勖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他立即以大唐天子代理人的身份,用墨制诏书(正式的皇帝诏书用朱笔书写,墨笔书写表示自己不是皇帝,只是代行天子执权)任命朱令德为忠武节度使,并派王正言送去一套象征节度使权力的节旄。于是,战略地位重要,又十分富庶,对梁、晋双方均非常重要的河中之地,就此又一次更换了新东家。
河中丢了,这是朱友贞无法容忍的,他只好在不动戴思远军团的前提下,又努力拼凑出一个新军团,以刚刚平定了张万进叛乱的泰宁节度使刘鄩为主帅,感化节度使尹皓、静胜节度使温昭图、庄宅使段凝等为副,集合兵力,反攻同州。
在这几位仁兄中,刘鄩是咱们的老熟人了,不用再多介绍;
尹皓是朱温的禁卫军将领出身,相对不太重要,大家只要知道,他与刘鄩的私人关系比较糟糕就行了。
河中背梁 三
温昭图在本文中是个新名字,但他其实已经出过场,就是那位当初接受李茂贞招安,混了一个节度使头衔的挖坟大盗温韬。后来,温大盗见岐王的势力越来越弱,就带着他占有的那两个小县城的地盘,和偷盗皇陵攒下的巨额财富,倒戈投降了后梁,并改成了现在的名字。降梁之后,温昭图利用手中钱财大肆贿赂后梁帝国的当权者,尤其是巴结上了朱友贞的第一宠臣赵岩,正混得风生水起。
段凝,与温昭图相似,也是个旧人换的新马甲。他就是那位拍马高手,靠妹子的枕头风与厨子的献食功,得到朱温赏识提拨的先进模范,原怀州刺史段明远。与尹皓一样,他与总司令刘鄩的私交也比较差。
个人认为,这四人组合可能是朱友贞组织过的,最糟糕的方面军领导班子之一。里面不但有两位军事能力平庸的盗墓贼和马屁精,主帅与副手间还极易扯皮,而更糟糕的是:主帅刘鄩与朱友谦还是儿女亲家(据刘鄩墓志记载,刘鄩有三子:刘遂凝、刘遂膺、刘遂雍,其妻室中均无朱友谦女,估计刘鄩另有女嫁给朱友谦的儿子)。
一接到这个任务,刘鄩就没有大义灭亲的决心,而是寻思着: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皇上不负卿?想来想去,刘鄩觉得,朱友谦反复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次只要不把他逼得太急,其叛梁的决心恐怕也不会那么坚定。另外,刘鄩既然有一个女儿在河中,平日里应该多有书信往来,大概也对河中军民普遍不大愿意背叛后梁的情况有所了解。既然如此,何不试试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于是,刘鄩这位总司令还没赶到同州前线,就先停下来不走了,他先礼后兵地给朱友谦寄去一封亲笔信,劝亲家公不要执迷不悟,赶快回心转意,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其实皇上的第二道圣旨都已经决定把同州给你了,只要回来,一切既往不咎。我等你一个月,如果到时候还不回来,老哥我只好对不起了。
刘鄩似乎没有考虑到,河中不是兖州,它不在后梁的腹地,而是与晋国紧邻,李存勖要出兵援救朱友谦,比援救张万进容易多了。对梁军来说,这一战的时间是最耽搁不起的,如果朱友谦不打算回来,给对手从容准备一个月,那他还有什么胜算?
出乎刘鄩的意料,朱友谦仿佛吃了秤砣铁了心,对他的去信不予理睬,反而积极与李存勖联络,请求救援。李存勖深知河中的重要性,尽管他此时仍在与戴思远部梁军对峙于黄河两岸,但看得出来,戴思远的战略指导是守不是攻,所以李存勖不以为意,放心地从德胜前线和晋国后方抽调军队,组成了一支阵容相当可观的援军,奔赴河中。
据记载,参与这支援军的晋军重要将领,就有昭义节度使李嗣昭、横海节度使李存审、代州刺史李建及、慈州刺史李存贤等。不过他们既然是从不同的地方赶来的,到达河中的时间自然有先有后,先到的晋军为避免暴露战役企图,并不急于过河前往同州,而是在河中附近集结,等待大军到齐。在此期间,一些对晋军不利的民情正在酝酿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