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王彦章的勇武虽然是惊人的,但在他那个年代也仍然不能说是无以伦比的。实际上,差不多与王彦章同一批应募当兵,加入宣武军的山东老乡中,就有一人的勇武很可能不在王彦章之下。只不过那个人不像王彦章这么爱张扬,勇于自我推荐,所以成名要晚得多罢了。
让我们把镜头重新切换回长城岭战场。且说王彦章的那一声暴喝,惊醒了不大脑已经处于混乱状态的梁军将士,随后,只见王彦章挥舞着那两柄他赖以成名的铁枪,以猛虎下山的气势,直冲敌阵!不过,王彦章并不是个只知道猛冲猛打的莽汉,他没有一头撞向岐军重点封堵的东南方向,而是以逆时钟方转了九十度,向着刘知俊布阵中相对薄弱的东北方向突围。虽然从这个方面突出去也得不到友军接应,但至少突围本身会变得容易很多。
在一旁的康怀贞等梁军众将士看到王彦章的英勇行为,就像跋涉沙漠的旅人看见一眼清泉,浮在破门板上的泰坦尼克号乘客看见救生船,求生的意愿一下子变得无比强烈 。他们争先恐后地跟着王彦章,一起为活命而拼命,奋勇冲杀,终于将刘知俊布下的大网撕开了一道大口子,如决堤的河水般破围而出!
刘知俊正立于山头,居高临下指挥作战,亲眼目睹了这只煮熟的鸭子从他碗里飞走的全过程。他本以骁勇过人而享有“刘开道”的美誉,但见到这一幕也不免有些吃惊。果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啊!
刘知俊虽有点了失望,但并不灰心:只要梁军还没有真正回到后梁的控制区,就不能算真正脱险了。他立即指挥一部份岐军离开战场,也向东北方向进军,与突围的梁军败兵展开平行运动,继续封堵他们的退路。
于是,康怀贞、王彦章等撤至坊州(今陕西黄陵)之西约七十里的升平县,再次落入了刘知俊布下的伏击圈。就像长城岭之战的翻版,已经战败过一次的梁军残兵再次被打败,王彦章也再一次小宇宙爆发,打穿刘知俊的包围网,终于保护着康怀贞脱险,退入后梁境内。但一将之勇终究有限,康怀贞手下偏将李德遇、许从实、王审权等几部梁军全部覆没,使此次战役,成为梁军自夹寨之役后的又一次大败。
至此以后,朱温的战略也越来越多的陷入被动,有远见的主动出击越来越少了。
决战柏乡一
长城岭、升平之战,是李茂贞当上岐王以来,岐军取得过的最酣畅淋漓的大胜利。不重奖一下会战的大功臣刘知俊,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于是,李茂贞正式任命刘知俊为彰义镇(即原来的泾原镇)节度使。
不过大家应该也还记得,当初李茂贞的原意是让刘知俊取朔方镇当自己的地盘,现在朔方一城未下,岐国的蛋糕并没有做大,却得分出一大块给刘知俊和他带来的人,这就意味着李茂贞的旧部中必然有些人,得从吃蛋糕的阶层退出,降为在一旁看人吃蛋糕的流口水级别。受损失最大的前任彰义节度使还不是别人,正是李茂贞自己的长子李继(日严)(左日右严,这个字无法输出)。
这对儿子也不公平不是?因此,拿下一块新地盘,弥补旧人的损失,仍然是李茂贞在当前阶段的既定方针。
李茂贞最先想到的办法,是找土豪送。嗯,如果以历史某一时段的归属看,也可以说是请求别人拔乱反正,物归原主。
李茂贞派遣使臣前往前蜀的都城成都,去向他此时亲密的盟友蜀帝王建提出:由于岐军一直在替蜀军抵挡朱温的进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蜀国应该有所报答不是?不如这样吧,你们将北边的几个州划给我们,反正这些地方原本也曾经是岐国的。
王建现在虽然没有打出蜀地的野心,可也没有进化成慈善家,对李茂贞没脸没皮的敲竹杠感到非常不悦,他一口拒绝:“我对李茂贞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没我他哪能撑到今天?但如果再给他土地,等于遗弃我们的人民,在这种原则问题上我是绝不能让步的!”
不过,王建暂时还不想和李茂贞撕破脸,于是送给岐国一大批生丝、茶叶、绵布、锦缎等,算作是安慰奖。没能要回几个州,李茂贞面临的问题依旧,自然也不太满意,蜀岐联盟,裂痕再现,为双方再一次翻脸埋下了伏笔。
文攻得不到的东西,看来还得靠武斗。正巧在此时,上天好象又为李茂贞创造了一个机会: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底,定难镇发生的兵变。
自黄巢打进长安时起,定难镇就落入党项族豪强李氏(原为拓跋氏)家族手中。李氏家族的第一代,是前文很早提到过的,当年最早兴兵勤王,却屡屡被齐将朱温打败的夏州地头蛇拓跋思恭。虽然战绩惨淡,好在大唐皇帝不看功劳看苦劳,给他赐了一个李姓,承认其为静难节度使。
拓跋思恭死后,由其弟李思谏继任,稍后,不知什么原因,让位于思恭之子李成庆。李成庆主管定难时,党项李氏一度扩张,与李茂贞争夺关中霸权,结果大败而退回静难一隅。而后李成庆死,叔叔李思谏二次上位。朱温篡唐,李思谏是率先向其叩头表忠心的藩镇之一,朱温授予李思谏检校太尉、兼侍中。开平二年,李思谏卒,其子李彝昌继任定难节度使。新人上位,威望不著,仅过了一年,牙将高宗益可能以为追求进步的机会来了,就在刘知俊大破老战友康怀贞之时,发动了一次兵变,杀掉了李彝昌。
问题是,定难与中原那些由大兵们一统天下的藩镇不同,这里属于少数民族占主导地位的地区,部族势力强大。李氏世代为党项酋长,在这一隅土地上早已是树大根深,不会因为被砍掉一个树冠,整棵大树就跟着倒掉。所以紧接着,高宗益又被另一批定难将领干掉,李彝昌的族叔,蕃汉都指挥使李仁福争取到多数人的支持,就任定难留后。
决战柏乡二
开平四年(公元910年)三月,初步站稳脚跟的李仁福遣使上报后梁皇帝,表明在自己领导下,定难镇将紧抱朱温大腿的坚定决心,同时请求朱温给予他一份定难节度使的正式委任状。四月,朱温批准了李仁福的请求,任命其为检校司空、兼定难节度使。
此事让李茂贞觉得,定难镇既然刚刚发生过内乱,李仁福又是与原节度使李彝昌比较疏远的亲戚,理应威信不足。所以现在打定难镇很可能是个好主意。不过,一旦开战,朱温肯定全来阻挠,光靠岐军很难对付强敌,所以应该依照上次的成功经验,把李存勖也拉进来参战。
盘算停当,李茂贞就由自己领衔,李继徽(杨崇本)、刘知俊副署,联名致信晋王李存勖:为了伸张大义于天下,我们岐、晋两军应该共同进退,李仁福厚颜无耻地向朱温称臣的,不能不讨伐!
现在唯一让李茂贞不能确定的是:上次李存勖攻晋州,可是一点儿便宜也没有占到,那他这次会不会拒绝出兵呢?不成想,李存勖非常爽快地同意了,当年八月命大将周德威统兵西进,与岐军会攻夏州(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定难总部)。
原来,不断设法给朱温找麻烦,就是李存勖现阶段的大政方针,只要能损人,那怕那件事暂时不利己,也是值得干的。其实,就在接到李茂贞的请援书信稍前,李存勖刚刚做了一件让朱温不舒服的事。他抓住一个小小的机会见缝插针,向以朱梁为首的大联盟中打入了一枚微小的楔子,稍后,这枚楔子引发的巨大连锁反应,可能连李存勖自己也没有完全预料到。
事情的缘起,来自一位老妇人的离世。八月初,向后梁称臣的武顺(即原成德镇,此时为避朱温之父朱诚的讳而改的名,不过很快又要改回来了)节度使、赵王王镕的母亲何老太太死了,镇州(今河北正定)城内开始大办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