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进京 九
咱们再回过头,看看李晔与崔胤眼中的久盼不至的希望之星,这几天究竟在干嘛。
朱温到达河中的第二天,即十一月一日,大军即从蒲津渡口西渡黄河,当天即进至同州(今陕西大荔)。这是朱温的福地,十九年前,朱温就是这里娶到了他的挚爱,又在这里背叛黄巢,转正为大唐高级公务员。
似乎为了不破坏朱温故地重游的愉悦心情,防守同州的匡国留后司马邺(韩建的部下),见到大军来临,几乎一箭未放,就举着白旗出城迎接朱温。
兵不血刃地拿下同州之后,虽然前往长安的大道已经畅通无阻,但朱温并未象皇帝和崔胤期待的那样日夜兼程,用最快的速度赶往长安,去解救天子与公卿们的危难,而是决定先搬掉入京大路旁的绊脚石,解除大军的后顾之忧。
于是,朱温派刚刚投降过来的司马邺前往华州,向其老上司镇国节度使韩建传话:“韩公如果不能早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前来归顺,恐怕就得麻烦我这支大军在华州城下稍稍逗留了!”为了证明自己是讲信用的,朱温同时亲率大军从同州西南的固市(今陕西渭南市故市镇)南渡渭水,插入华州的西郊。
本来同州在一天之内即沦陷,已经让韩建胆颤心惊,现在接到这份最后通谍,他立即根据安全第一的原则,扔掉了当初与李茂贞多次联手欺负皇帝时结下的战斗友谊,向拳头更大的朱温低头。
不过,这位精明而不够聪明的大唐许国公,还是留了个小心眼。他自己仍躲在华州城内,咬咬牙,无比肉痛地拿出三万两白银当保护费(按彭信威先生所著的《中国货币史》推算,这笔银子约合当时的铜钱四千万文左右,按足陌钱算也就是四万贯,即使按五代后期七十七文为陌的短陌钱算也不过五万二千贯,还没有义武王处直交的多)。然后指派曾为他写下《许国公勤王录》的晚唐大才子,也是担任节度副使的首席谋士李巨川带上银子,出城求见朱温。希望他能像王镕的周式那样,用三寸不烂之舌保住自己的华州地盘。
毕竟才子就是才子,李巨川晋见朱温,在这位威压天下,杀气腾腾的强藩面前毫无惧色,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势,叙说利害得失,听得朱温耸然动容,心中暗叹:这真是个人才啊!
一向对自己老板的心思了若指掌的敬翔,看见朱温表情上的细微变化,知道他已兴起爱才的念头,不由从心底涌出一股PH值小于7的滋味。不久前,朱老板就曾当着自己的面,夸奖李袭吉的文章写的好,让老敬郁闷了好久,而这个李巨川的文名,可以说更在李袭吉之上,他要成为自己的同事,对自己可不是个好消息啊。于是,等李巨川退出,敬翔用算命先生的观点,若无其事地对朱温叹道:“李巨川真是当今奇才啊!可惜,命相太凶,妨主。”
朱温听罢,心中一惊,再仔细一想,果然如此:李巨川先从王重荣,王重荣让手下给宰了,次从杨守亮,不久杨守亮便授首长安,三从韩建,现在韩建已如釜底游鱼,是死是活全看自己心情……唉,真不愧是人中吕布、马中的卢,终究还是用不得啊!
朱温进京 十
这么一想,朱温放弃了留用李巨川的念头。不仅如此,李巨川劝朱温保留韩建地盘的努力也告失败。可见口才好,只是游说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远远不是充分条件。
李巨川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另有一位曾经的重量级政坛元老,向朱温提出了相反的建议。这位元老,就是曾配合朱温,发动对李克用的讨伐,惨败后回洛阳别墅闲居的尚书左仆射张浚。
稍前,朱温进军二至河中,出于在河中人面前秀情义的需要,特意将这位自己交情不浅前宰相(至少现在的朱温,还是这样以为的)请出来,为他的“舅父”王重荣重新撰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碑文。写过文章,张浚也随军一同西入关中。
现在,他听说韩建派人求和,也不知是为了迎合朱温,争取信任,还是有别的什么更深层次的图谋,心怀叵测地向朱温游说道:“韩建此人可是李茂贞的党羽,如果不乘这个机会先剥夺他的兵权,将来必成后患!”朱温本也有顺便兼并同华之心,张浚此言,正中下怀。而且据汴军得到的最新情报,皇帝已经被劫走,暂时没必要着急往长安赶。
于是,已经收过保护费(虽然韩建也太小气了点儿)的朱温不但没有按照江湖规矩,离开韩建的辖区西进长安,反而停了下来,四处搜集韩建的罪状。只用了一天功夫,朱温便公开宣布了调查结果:根据大军截获的奏章,发现韩建曾上疏李晔,建议皇帝离开长安,巡幸凤翔,公然为李茂贞、韩全诲等奸贼劫持天子造势!如此恶劣行径,焉能不予追究严惩?
理由充分了,朱温大军遂转向东南,进至赤水(今陕西渭南市赤水镇),距离华州西门已不足10千米!
震惊之下的韩建,不敢再抱有继续割地一方的幻想,当天亲自便出城,单人匹马地直奔汴军大营,向朱温负荆请罪。朱温也不客气,一见面就喝问韩建:“你知罪吗?”
韩建早没了当年欺负李晔时的“神勇”,连忙“扑通”一下跪拜于地,磕头如捣蒜,像纯洁的小羊羔一样辩解道:“朱公您有所不知,我只是个粗人,大字不识一个,所以华州所有的奏章、书信、文告什么的,全都是李巨川写的。他究竟写了些什么,我是一点儿也不知道啊!”
看着韩建这付丑态,朱温明白了,这个人不是什么李茂贞的死党,只是株心有点儿黑,脸有点儿厚的墙头草而已,谁强就抱谁的大腿,只要自己的大腿够粗,他根本不敢有二心。这样的人虽然讨厌,但既然他已主动投降,那还是不杀的好,特别是现在。
这么说,是因为现在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确实有,比如戎昭节度使冯行袭,就刚刚派他的副手鲁崇矩来求见朱温。
冯行袭,字正臣(与李茂贞相同,怀疑也是发达后朝廷赐的字),均州武当(今湖北十堰市东)人,其人身材魁梧,形象雄壮,且有勇有谋,脸上长着一大块青痣,酷似梁山好汉“青面兽”杨志,故江湖人称“冯青面”。
与青面兽不同的是,冯青面没有走先造反再受招安的进身之路,一开始就是靠收拾造反派起的家。
朱温进京 十一
冯青面的故事得从中和四年(即黄巢丧命,朱李上源驿结仇那年,公元884年)说起。那时均州有个叫孙喜的人在汉水之北聚众起兵,集结数千人准备渡河进攻均州。均州刺史吕烨吓得手足无措,好在城中还有个时任均州都将的冯行袭,他不慌不心,从容应对,先在汉水南岸悄悄伏下一支小部队,然后让城中文武官吏在南岸摆出“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之类的横幅,再独自驾着一条小船渡过汉水,前去迎接孙喜。
冯行袭一见到孙喜,便拍马道:“本来,均州人听说孙公您即将入城,都为本州能得到像您这样的好领导而欢欣鼓舞!只是您带的兵太多了一点儿,城中人只怕大军进城中秩序不好,恐被打劫,所以心中还有点儿犹豫。所以依我看,您不妨把大部队暂留北岸,只带几个心腹侍从进城,由我担任您的马前向导,向大家介绍您的爱民诚心,那还会有人不服从您的领导吗?”
孙喜看见南岸欢迎的人群,已有几分心喜,再经冯行袭马屁一拍,更兴奋得晕头转向,欣然大悦道:“那就按你说的办吧。”于是乐极终于生悲了,孙喜一行人渡过汉水,欢迎的官吏突然闪到一旁,伏兵涌出,冯行袭反手一剑,先将孙喜斩首,其侍从也随即全被伏兵杀掉。孙喜留在北岸的大部队,见孙喜身亡也一哄而散,这次民变遂被冯行袭轻松平定。
均州的上级领导,山南东道节度(《旧五代史》说是刘巨容,但按《资治通鉴》的时间推算应为赵德堙)便将冯行袭提升为均州刺史,接替吕烨。
而后,冯行袭又出兵剿灭了鄂西北长山一带的土匪,击破李茂贞的养子金商防御使李继臻,打退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的进犯,先后又夺取了房州(今湖北房县)、金州(今陕西安康)、商州(今陕西商县),成为控制鄂西北到陕东南的一大地方实力派。
对于这支自己冒出来的势力,李晔也按照当时中央服从地方的惯例,以冯行袭占有的地盘设立昭信镇(后改名戎昭镇),任命他为节度使。虽然从地图上看,冯行袭的地盘并不算小,但全处于秦岭、大巴、武当三座大山之间,地方贫瘠,人口稀少,实力并不强,又处在中原、荆襄、巴蜀、关中等四大板块的连接点上,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冯行袭从来也没有产生过打出大山,争霸天下的念头,只想像东汉窦融,或三国张绣那样,看准时机,找个有前途大老板入股,当个新朝的开国元勋足矣。
不久前,当他得知朱温进军关中的消息后,认为将来取天下者,必是朱温,故派副使前来晋见,表示愿举戎昭一镇主动归附。
自朱温坐镇汴州以来,这还是第一个在没有动用丝毫武力的情况下,就主动来投靠他的藩镇(之前的保义朱简虽然也是主动投靠,但更早前朱温为援救保义王珙,已经与李克用在那一带打过好几次小仗了),这样“先进”的典型,当然应该好好表彰,大力推广,将他树立为广大中小藩镇的学习榜样!
好了,朋友们想想看,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把韩建杀掉,那冯行袭会不会心生疑虑而变卦呢?先进典型还树立得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