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宫变 八
因此李振把脸一板,演起了浩气凛然的正面角色:“以几位百岁老奴立一个三岁幼主,你们居然干得出这种祸乱国家的不义之举!废立君主从来都是不祥之事,这种事我可不敢参与。何况我们郡王握百万之师,行辅佐天子的大义,时时严守礼乐,处处尊君奉上,还怕做得不够,岂会与你们同流合污?你们还是好好考虑考虑吧!”
听这一番话,刘希贞失望而去,程岩却大不以为然:什么嘛?装得这么一本正经,送上门的大礼都不要!一定是妒忌头功归了我吧?你不帮忙,以为我们就找不到帮忙的人了吗?
刘季述与程岩马上又找到两个替代说客来向朱温吹风。第一个的说客,是目前宣武的监军宦官刘重楚。虽然如今监军宦官这个职务已经大大贬值了,但毕竟还是个能在节度使面前说上话的人,而且刘重楚还是刘季述他哥(虽然不清楚是不是杨复光、杨复恭式的虚拟兄弟),一笔写不出两个刘,肯定会鼎力相助的。
另一个说客,则更有来头,他就是朱温以前的政治盟友,曾发动过讨伐李克用的战争,已经以左仆射的虚衔退休,在洛阳长水县私人别墅养老的前宰相张浚。据《旧五代史 李振传》的说法,张浚欣然接受了这个委托,亲自中跑来求见朱温,介绍自己从政一生总结的经验:“在咱们大唐,要与宦官力场一致,才比较容易办成事,何况这次公公们给的好处大大的呢!”
然而,在《通鉴》与《新、旧唐书 张浚传》中都留下了截然相反的记载:张浚得知此事后迅速求见洛阳的长官张全义,并传檄天下各藩,请求大家出兵勤王。对照张浚此人后来的一些事迹来看,他虽然算不上一个好宰相,但大体还是忠于李唐的,因此个人以为在以上两种记载中,还是后者可能性更大些,程岩估计又找错人了。
虽然程岩的努力都还没有获得明确的结果,但政变日期不能等人啊!为了追求进步,觉得自己已经算清了利害得失的程岩,还是信心满满地自作主张,在既没有请示朱温征得明确同意,也未同崔胤商量的情况下,就擅自代替自己的老板拍板,签下了与刘季述集团的合作合同。
那么,真正有权拍板签字的那个人,是怎么想得呢?
《新唐书 宦者传》中说:朱温很高兴地一口叼住了刘季述扔过来的大肉包,甚至为此还出卖了自己在朝中的合伙人,提醒刘季述要提防崔胤。
其实这用得着提醒吗?崔胤上疏李晔,谋划要如何铲除宦官的奏章何止一份、两份?不为这些事,列位公公用得着铤而走险?但刘季述突然间笨得不可思义,不但不乘机拨掉这枚最大眼中钉,反而去找崔胤对质,将朱温的指控合盘托出,然后两人合作演了一出感人的“宦相和”,指天划地发誓结成生死兄弟!
等誓一发完,崔胤立即派自己的两个儿子悄悄前往汴州,将把朱温送给刘季述的书信再转手送还,并告知说:“刘季述把您给卖了,他已和我结盟,发誓互不相害。不过我早已是您的人,特送两个孩子们前来,表明我的诚心!”朱温虽然习惯于出卖别人,但不能忍受被别人出卖,故大怒,决定不再支持刘季述。
长安宫变 九
不过,这一记载虽然很生动,但因其在逻辑上存在明显漏洞,且只是孤证,可靠性看来是很成问题的。真实情况恐怕还是像其他史书主流记载的那样:朱温突然间见到刘希度、李奉本送来的诏书,因事关重大,他对此类事又还缺乏经验,一时举棋不定,迟迟做不出决断。而帮助他最后下定决心的那个人,还正在从长安返回汴州的大道上赶着路。
那个人自然就是李振,也许他低估了刘季述等人行动的决心,在政变发生,并向四方藩镇发出信使时,他才走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归附朱温不久的保义节度使朱简(朱友谦)大概以为程岩的意思也就代表了朱温的意思,已上表祝贺。李振闻之,马上加以阻止,与赞同上贺表护军韩彝范辩论,大揭其老底说:“当初懿宗皇帝归天,你爷爷韩文约杀掉年长的皇子,另立年幼的僖宗皇帝,弄得如今天下大乱,将军难道还想学着再玩一次吗?”
解决了保义的问题,李振加速赶路,很快回到汴州,一直拖着不领旨的朱温立即召见,向他询问长安的情况。李振回答说:“这次事件就如昔日的竖貂、伊戾之乱(竖貂又称竖刁,是春秋第一霸齐桓公最宠信的宦官,却在齐桓公病重时断其饮食,将其活活饿死,而后屠杀群吏,逐走齐桓公指定的继承人公子昭,另立公子无亏为齐君;伊戾为春秋时宋国宦官,曾诬陷太子痤谋反,迫使太子自杀),正是成就霸者之业的好机会。刘季述几个阉竖竟敢幽禁凌辱天子,大王您如不加以讨伐,何以号令天下诸侯?”
朱温又问,那刘重楚、程岩那些人的意思你怎么看?李振正色道:“只要行正道,则盖世功勋就可立下,还有什么迟疑的!”
朱温终于下定决心,下令将前来传达刘季述版“圣旨”的刘希度、李奉本等人抓起来,让李振即刻再前往长安,与崔胤秘密会面,商议铲除政变宦官,迎复昭宗之事,同时调程岩回汴州。
而此时的长安城中,正在上演着刘季述导演的悲喜两重天。
悲的部份来自宫中。李晔被关进问安宫后,刘季述杀掉了李晔的弟弟睦王李倚,又逐个清洗原来服侍在皇帝身边的宫女、侍从、和尚、道士等人,每天晚上都要用大棒打死一些没有还手之力的无辜者,然后将尸体装上十辆大车,招摇出宫。其实一般来说,每天杀的人并不是多到要用十辆大车才装得下,但刘季述坚持,即使每辆车上只装一、两具尸体,也要凑够十辆车,用来制造视觉上的震撼感:别惹我啊,我可是敢杀人的!
喜的部份来自宫外。由于担心人心不服,特别是有还手能力的那些人不服,刘季述让新皇帝李缜下旨,给所有官员加工资、提职称,所有禁军军官都有重赏,士兵的薪饷也有增加。不过,以当时大唐中央糟糕的财政状况,我真不知道这一大笔预算外支出从何而来?不会是先打着白条吧?
估计没人喜欢收白条吧?咱们还是得内部挖潜,想办法弄出钱来。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弄钱任务,就交给政变集团的二把手,右神策军中尉王仲先了。王仲先能够在宦官界爬到今天的高度,证明其智商还是很不错的,作为神策军的领导,他当然精通神策军中各种潜规则的运行原理,深知这些兵大爷在正式工资之外,还有大量上不得台面的灰色收入。好了,挖潜提效就靠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