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扫荡河北 八

唐末五代的大兵们大都是实干家,说得少,做得多,有了想法马上就会付诸实施。而且他们一旦行动起来,就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更不用说王珙那颗特不招人待见的脑袋了,乱刀之下,不如西瓜!

且说保义军士卒这次自发的砍老大行动,有两位带头人,为首的一位,就是被大家推为保义留后的新老大李璠。

李璠本是王珙比较欣赏和倚重的部将,因此王珙也经常用鞭子很热情很个性地表明对李璠的无比信任,只是咱们王大帅在表现“信任”之前也没有好好咨询一下,李璠究竟喜不喜欢这种“信任”?等到王珙知道了答案的一半时,已经来不及吃后悔药了,而在他死后,保义的士卒们很快又知道了这个答案的另一半,纷纷叫苦不迭,准备吃后悔药。

原来,这个问题的完整答案是:李璠虽然不喜欢受到王珙式的“信任”,但还是比较喜欢用这种方式来“信任”别人的!

于是到了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十一月,也就是王珙被杀仅仅五个月后,保义士卒又发动了“二次革命”,杀掉了李璠(另一说李璠逃走,投奔汴州),将上一次兵变时二号带头人朱简,推举为新的保义留后。

朱简,字德光,许州人,王建的老乡。他出身军人世家,祖父朱岩、父亲朱琮均为忠武军小校,后因黄巢崛起,天下大乱,忠武军分解成三大支(周岌、秦宗权、赵犨),朱简一支也没有加入,他离开家乡流落到豫西一带,改行当上了很有前途的山贼。

朱简当山贼时的工作基地很有名,在很早以前,大诗人杜甫曾经从那里路过,被当地基层公务员们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深深打动,顿时文思如涌,写下了一首名诗:“暮投石濠村,有吏夜捉人……”是的,就是著名的石濠村。一百多年后,轮到抢人的朱简来笑傲石濠,不让捉人的吏专美于前。

后来,王珙为了抢河中,到处收罗武夫招兵买马,朱简的山贼团伙又得以报个名变成正规军,为当时兵匪一家的感人场面提供一个新的例证。因此可知,朱简在保义军中,远远算不上资深,要在砍人之后不被砍,是一个颇有挑战性的课题。

此时比不得黄巢之乱刚刚结束的时候了,砍个老大已经不仅仅是藩镇的内政,虽然长安朝廷的意见仍然可以把它当个屁,但汴州朱温的意见却不能不重视,因为王珙本来就是朱温罩着的小盟弟,这个盟主如今的势力如日中天,是得罪不得。

李璠的办法,是比王珙的身段放得更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朱温周围,而朱简上台,就更进一步,主动放弃保义的自主权,完全归附汴梁。朱温对朱简的做法比较满意,逐允许他继续坐镇保义。

后来,朱简甚至跑去晋见朱温,用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字的本钱,情真意切地套近乎说:“小子我今天能够位列将相,并非有什么功勋,靠得都是您老如同再造的栽培,我就拼出这条贱命,粉身碎骨,也不足以报答大恩!我只愿您能再赐我一个名字,让我加入您光荣的义子行列。”有人这么热情地要给自己当儿子,朱温都不好意思拒绝,遂让朱简改名为朱友谦,并写入自家的家谱。

这样一来,朱温未费吹灰之力,便完全将保义纳为己有,得到的地盘虽然不多,但却使他的势力前所未有地靠近了长安,在不知不觉间超过了李克用、李茂贞,成为对大唐中央影响力最大的强藩。

长安宫变 一

长安宫变

这种变化来的如此迅速和剧烈的程度,甚至出乎了朱温自己的预料。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二月十四日,刚刚慑服了义武的朱温从定州回到汴州,见到了两位从长安来的朝廷使节。强藩会见朝廷使节,如同今日的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本是朱温程序性的日常工作之一,都想不起来这是第多少次了,毫无新鲜感可言,但今天这位叫刘希度的正使才一张口,就让朱温大吃了一惊:“太上皇愿将大唐社稷禅让给大王(朱温当时的爵位是东平郡王,比李克用的晋王低一级),大王岂有意乎?”

转让大唐社稷?我没听错吧?这可是连经常指挥皇帝的李茂贞,和出兵强撑大唐门面的李克用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啊!我还没对朝廷做多少干预,怎么就让这块天上掉下的大馅饼砸中头了呢?而且哪儿来的太上皇?朝廷现在有太上皇吗?

朝廷副使李奉本呈上来的诏书,部份解答了朱温的疑问。闹了半天,太上皇就是昭宗李晔啊。那李晔为何放着皇帝不干,退休当太上皇了呢?

说起这其中的缘由,虽然朱温并不知情,但却与他有着拐弯抹角的复杂关系。

事情还得从本年初说起。原来,随着朱温在藩镇兼并的战场上捷报频传,实力跃居天下诸藩之首,并开始把老二、老三们越来越明显地甩在身后,作为他的代理人,吏部尚书崔胤权势也在朝中跟着水涨船高了。

本来,由于崔胤的族叔崔昭纬当年那些吃里扒外的业绩还让人记忆犹新,除了在讨厌宦官这一点上大家有共同语言,但总体来讲,昭宗皇帝是很不喜欢崔胤的。因此,李晔找了个机会,下旨将崔胤外放岭南,当个挂名的清海节度使(清海镇即原岭南东道,总部广州,此时节度使为宗室亲王李知柔,但实权早已落入行军司马刘隐手中)。

崔胤当然不甘心去岭南坐冷板凳,他怀疑这是自己的政敌,另一位宰相王抟与宦官们活动的结果,所以崔胤一边慢慢上路,一边写信给自己的后台朱温,请朱温出面干预。

朱温对这件事也很重视,虽然他正将主要精力用于河北的征战,但还是把一份接一份措词强硬的上疏甩到了长安皇帝的案头:“崔胤是目前国家公卿中少有的忠良,岂能外放!”“王抟与宫中宦官景务修、宋道弼等相互勾结,危害国家!对这些个奸臣为何不予严惩?”

其实王抟为人正派,并非与宦官有勾结。之前,李晔曾与崔胤商议,要如何设计闪电行动,铲除后宫那些祸国殃民宦官势力!奈何这两位虽已经过了愤青的年纪,却依然保持着愤青的行事风格,事还没做,风声已经传得人尽皆知,弄的朝官与宦官之间剑拨弩张,势同敌国。王抟怕再惹出大乱子,提醒李晔说:宦官专权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但时至今天,势已积重难返,要干也不能操之过急,虚弱的朝廷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李晔很清楚,王抟并没有错,但这没用,因为他早已被现实教育了多次,现在已经是藩镇的天下了,别说是天下首强朱温的奏章,在华州时,就连韩建那种小军阀的要求,他也只能执行,不敢抗拒不是?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7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总老师麦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第27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