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入闽四
乘着欢乐的气氛,王潮提议:让咱们拥戴推翻了王绪的林硕德为新首领!但林硕德或是确实高风亮节,无意当这个头,或是认为王潮兄弟的势力更大,自己上台难孚众望,总之他拒绝了这个提议,高声对众人说:“我们今天能够重生,不再被王绪所鱼肉,都是王潮一人之功!这是上天让王潮当咱们一军之主,谁能抢先!”王潮与林硕德相互推让了几番,最终大家还是取得了一致,公推王潮为首。
另有一个传说。王潮将一把剑插在地上,与众人相约说:“谁向这把宝剑下拜时,剑动了,那谁就是我们的主帅。”(谁去考证一下,“笔仙”这种游戏的源头是不是由王潮的“剑仙”进化来的?)结果轮到王潮(《旧五代史》)/王审知(《新唐书》)下拜时,剑跃于地,然后,王潮当选/王审知推让给哥哥,王潮再当选。不过,由于在下平时就不太相信“笔仙”,所以也不太相信这个“剑仙”的故事。
不管王潮这个新首领是人选出来的,还是剑挑出来的,总之他当选了。角落里的王绪远远看着这位新首领,叹道:“这小子一直在我的网罗之中,竟然给杀漏了,难道这真是天意吗?”(据说不久后,王绪在其被幽禁的别馆自杀)
成为新首领之后,王潮的第一道指令,是与众将士约定:今后咱们要一改王绪时代的作风,禁止**抢掠,做一支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我搞不清楚王潮究竟哪儿来这样的底气,不抢掠,他又靠什么来养活他那支没有根据地的军队?只能说,这批从河南来的战士们,论战斗力可能在同时代的同行中毫不起眼,但论作风,还真是朴实善良。
王潮的第二道指令,记载就没有第一道那么明确了。据《资治通鉴》说,王潮准备率领大家叶落归根,回老家光州去。而《新唐书》却说,王潮打算西出交广,入巴蜀,去成都投奔唐中央(其实此时唐僖宗李儇早已离开成都,回到长安都五个月了,且从王潮之后的行军路线是向北来看,这一说法似不可靠)。
不过,不管是去光州还是去成都,实际上都没有执行,因为王潮的军队刚走到沙县,就被人拦住了。
拦路的人,是以张延鲁为首的一批泉州耆老。原来,此时泉州的刺史名叫廖彦若,是个既贪婪又残暴的土霸王,泉州百姓深受其荼毒,早已苦不堪言,而以当时的天下大势,去中央告状上丨访丨当然解决不了问题的。正好,张延鲁等人见王潮的军队从家乡经过,竟然能军纪严明,众人心喜:总算见到一支不害民的军队了!
于是,张延鲁串联各乡间有声望的长者,备下牛肉美酒,等在道上犒师,然后提出:希望王潮留下来,除掉廖彦若这个混蛋,泉州士民愿奉王潮为新刺史!
泉州百姓的诚意,让王潮等人深受感动,何况打廖彦若的难度比回北方低多了(此时仍处于秦宗权的鼎盛期,王潮先前说的要回光州的话,可能只是抚慰将士的思乡之情罢了,未必出自真心)于是王潮改变了计划,引兵南下,先回漳州(漳州不久前为王绪攻陷,此时似乎仍无主),然后以此为后方基地,出兵包围了泉州。
王潮入闽五
王潮包围泉州时,在福建道的地盘上,还没有一个真正说一不二的老大,各地豪族并立,分据一方,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是任福建观察使的陈岩。
当初,黄巢的军队远征入闽,一度占领福州,杀刺史李彦圣,把唐朝设在福建的政权机构砸了个七零八落,却没有建立自己的管理机构。乘着这个权力真空,建宁县的地方豪强陈岩乘势而起,聚众数千人,号称“九龙军”,使黄巢军不能入其境。等黄巢大家离开福建去广东,陈岩顺势出兵东下控制了福州。后来,陈岩又打败了左厢都虞侯李连,和附近的溪洞蛮族,势力更加壮大。
唐中央派来的福建观察使郑镒,手里无一兵一卒,早已被架空,寻思着这种挂名老大不好当,有风险没收益,就干脆上了一道表章,请求让陈岩接替自己当观察使。不久,获得了批准,陈岩在名义上成为了福建五州(福、建、漳、泉、汀)之主,不过他真正能够有效控制的地方,也只有福州一地。
陈岩还算个不错的地方官,在他主政福州期间,清剿土匪,安抚乡井,将被战乱毁坏的城墙、政府官衙、学校等基础设施一一修复,治政恩威并施,颇得士民敬服。大概正因为如此,他对自己名义下属廖彦若的所作所为很不以为然,对远道而来王潮兄弟的表现反而比较欣赏,再加上王潮军队的武力,也暂时还没有达到能够威胁福州的程度,所以陈岩对泉州发生的战事采取了观望态度,没有发一兵一卒去救援自己的名义下属。
虽然没有后顾之忧,但王潮的军力并不强大,他从光启元年(公元881年)八月包围泉州,直到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八月,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攻克了泉州,斩原刺史廖彦若,为自己在闽南打下了这一小块稳固的根据地。随后,王潮遣使至福州,表示愿意服从陈岩的领导,对王潮很有好感的陈岩立即接受,向朝廷上表,推荐其正式接任泉州刺史。
从此,泉州城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后来的古史家用略显老套的措词,称赞王潮的政绩说:“创四门义学,还流亡,定租税,遣吏巡州县,劝课农桑,交好邻道,保境息民,人皆安焉。”这些都是善政,但王潮兄弟如果是仅仅做到了以上几点,也不过算个还不错的地方官,不至于被后世人尊称为“开闽三王”了。
实际上,他们真正最大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政绩,因不符合儒学传统的道德规范,被古史家有意淡化了,而这功绩正与泉州密不可分。
据正史记载,泉州在唐盛时居民共有“二万三千八百六”户,到了北宋神宗年间,达到“二十万一千四百六”户,是盛唐户数的八倍半!这远远超过了同期全国的人口平均增长率,而其中增长最快的阶段,就是在王氏兄弟入主泉州期间发生的。(陈洪进纳漳、泉二州降宋时,二州共有151978户,唐盛时漳州有“五千八百四十六”户,漳、泉合计只有29652户,可见尽管经历了闽国后期的战乱,漳、泉户口数仍然在唐末五代期间增长了5.1倍!)
王氏兄弟是带着一大批河南老乡来到泉州的,之后,又收留了大量为避战乱从中原流落而来的士人、流民,泉州在为这些北方难民创造新家园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严重问题:靠什么来填饱这些突然猛增的人口,以及供养必须强化的武装力量呢?
福建地处东南丘陵,群山连绵,平原稀少,可供开垦的耕地数量非常有限,再加上当时既没有杂交稻,更没有转基因,粮食产量很难跟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但也正因为福建崎岖的地形,使得它的海岸线非常曲折,多深水良港,有良好的海上交通基础。在这些实际困难,与客观条件面前,本是农夫出身的王氏兄弟,明智的放弃了中国传统以来强本抑末,即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治国思想,寻找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