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儒覆灭 一
此次南下,孙儒兵分两路,似乎想一口气同时吞掉杨行密与钱镠!
孙儒的西路军由大将李从立统率,攻向宣州。杨行密派出左膀右臂田頵与安仁义出兵抵御,谁知竟屡战屡败,宣州北面各据点守军望风而溃!打不过孙儒到也罢了,你们怎么连孙儒的部将都拿不下呢?杨行密一怒之下,解除了田頵的兵权,安仁义也暂时靠边站。稍后,李从立攻至宣州城东郊的东溪(当初赵锽乘船出逃的那条小河)!
情况紧急,杨行密部将,“三十六英雄”之一的台濛率五百人赶到东溪的西岸扎营,阻上李从立渡河。台濛命士兵大声喊着口令进入营地,又悄悄撤出去,然后再高喊口令入营,这样反反复复地折腾,让李从立误以为杨行密的援兵大批赶至,他觉得渡河没有取胜的把握,便收兵撤走,向大帅孙儒请求援助。
此时,孙儒的东路军则在孙儒的亲自率领下,首先进驻尚未被过份破坏的苏州,一面杀人放火抢东西,掠取军资,一面试探一下钱镠的反应,以确定目前能否轻取杭州。
钱镠闻讯,知道此时决不能示弱,忙征用了杭州所有大小船只,组成一支阵容庞大的水师,利用从苏杭之间无孔不入的密集水道,亲自带队,横断了苏州到杭州的通道!
孙儒的蔡州系军队虽然彪悍,但玩水战的技术远没有这些从小在水边长大的江浙人拿手,他看着钱鏐的船队,就像岸上的黑旋风看着水里的浪里白条,有劲使不出,心里不免有点儿犯怵。正好此时,李从立的求援报告送到苏州,孙儒权衡一下利弊,便决定暂时置钱鏐不问,先集中力量干掉杨行密。杨行密的兵力虽然比钱镠更强一些,但宣州毕竟地处皖南山区,那里没有那么多讨厌的河流水道。
大约就在大顺二年(公元891年)的二、三月间,孙儒的另一支偏师攻下了和州(今安徽和县),灭掉了杨行密的长期盟友和州刺史孙端,杨行密的另一个盟友昇州刺史张雄(唐朝廷在大顺元年将上元县升级为昇州,即今江苏南京)只好一边依仗水师凭城固守,一边向孙儒摇尾示好,杨行密北边的藩篱已尽失。孙儒大军便后顾无忧地取道昇州南境,进入宣州东北境内。
面对气势汹汹的来敌,以多谋善战知名杨行密部将李神福,率一支精锐偏师成功地奇袭孙儒于溧水(今江苏溧阳西),斩俘一千余人。战果虽然不算很大,但这是自开战以来,杨行密的军队第一次打败孙儒亲自率领的蔡州军主力,如一一四师之首战平型关,鼓舞了杨行密军队的士气,使宣州军面对孙儒的亲自来犯时,总算没有再现数月前各地望风崩溃的景象。
不过,就像三七、三八年的中国军队,打赢了平型关,却输掉了忻口会战,打赢了台儿庄,却输掉了徐州会战一样,溧水的小胜也没能改变杨行密仍然被孙儒按在地上压着狠K的狼狈处境。
四月,杨行密的老兄弟刘威,和小舅子朱延寿指挥杨行密的主力部队三万多人,与孙儒大军大战于黄池(今安徽芜湖东),结果与以往孙、杨两军大多数交战相同,刘威、朱延寿惨败,杨行密在宣州外围的力量被一扫而空!杨行密只得收缩兵力,退回城中固守。孙儒乘胜在黄池设立了指挥部,命前锋进围宣州,杨行密集团又一次沦落到生死关头,他只咬牙坚持了一个多月,坚持到又一位救星的到来。
徐兄对喜欢的人就使劲往上抬,不喜欢的人就用力往下按,这老习惯还是改不了。
在下还真看不出孙儒和王建这两个人有什么相似性。具体来说,除了打硬仗的本事孙儒可能超过王建外(同样超过杨行密),我没发现他在作为一个集团所需要的其它方面素质,有哪一项及得上王建?
王建带着一小支没有根据地的孤军开始起事,周边的邻居个个都比他强大的多,他得靠不断借力打力来求发展。先是东川平衡西川,然后借朝廷之力讨伐西川,为自己谋地盘的同时不让东川得利。等他势力壮大,成功在即,又假借东川军之手把朝廷的影响力挤出蜀地……
这一系列的巧妙运筹,孙儒可曾表现过一丝一毫?孙儒进淮南开始为自己打拼时,淮南和镇海正好都进入了无序的碎片化阶段,他的武力比周围任何一支势力都强大,北面又有时溥作为屏蔽,帮他挡下了朱温的大部份威胁,这个环境比初起的王建优越多了。但孙儒却不懂得好好运用,虽屡战屡胜,但从没有用心经营过自己打下来的一寸土地,让自己始终是一个没根据地的流寇,终于一败而亡。
论军纪,王建的军队不及杨行密,但远远好过孙儒的匪军,“王公治众,严而不残,殆可以庇民乎!”这样的评价孙儒何时得到过?看看在阆中、在邛州、在成都,王建是怎么做的?孙儒哪里比得上王建?
王建是一个厚黑学大师,小号版的朱温,奸诈无比,你可以认为他没有一统天下的大志,但你不能否认他是一个会根据客观环境调整策略的生存术大师。而孙儒,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暴徒,仗着拳头硬打四方,一旦气力不济,便只有死路一条。
孙儒覆灭 二
这次的救星不再是朱温,而是五月到来的江南梅雨季。这一年江南的雨水很足,哗啦啦,哗啦啦的没完没少,汇聚成山洪,又从周边山地倾泻而下,将宣州城外孙儒大军的营地泡成了鱼塘。孙儒那些来自中原的蔡州军队,享受不了这种两栖环境,一拧能挤出水的被褥,还有长出长毛的食物,让他们大批病倒了。
孙儒见自己的军队已成强弩之末,不可能攻下宣州,只好下令撤退:让姓杨的多活两天,等天放晴之后再回来收拾他!孙儒本人率主力撤回扬州,另派部将康暀留守和州,安景思防守滁州继续就近威胁宣州的北面。
靠老天爷帮忙,刚刚躲过一劫的杨行密马上派李神福、张训、李德诚等率一支偏师北渡长江发动了一次小规模反攻。李神福先下和州,孙儒军守将康暀战败投降,然后再取滁州……虽然滁州守将安景思的名字,听起来很像大牛人安敬思(即李存孝),滁州的地利也不错,后来的欧阳修老先生总结过:“环滁皆山也”,但滁州还是被李神福轻松攻克,安景思败逃回扬州。
孙、杨的这一轮交锋到此暂告一段落,双方进入中场休息阶段。在此轮较量中,杨行密先小胜,后大败,再小胜,总得来说,还是吃亏多于占便宜。没分出胜负的较量也是有价值的,交战各方都在总结经验教训,并在随后的行动中调整了各自的战略。
杨行密总结出的第一条,是要缔结统一战线。几年来的交战结果证明,野蛮凶残的孙儒大军攻势逼人,是当前最大的敌人,而相对温和保境的钱镠则是有可能和平相处的。而且论打硬仗,他和钱镠都不是孙儒的对手,既然如此,咱们与其为了一点儿小利相互争夺,干嘛不联合起来共抗孙儒呢?
杨行密主动将在常州俘虏的钱镠军大将杜棱放还杭州,并乘机请求和好。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钱镠也正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由暂时的敌人变成了暂时的盟友。随后钱镠利用自己的大本营杭州未遭兵祸的余裕,向杨行密的宣州提供了大批粮食、武器,以及少量援助,帮助其抵抗孙儒的正面进攻。
杨行密采取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则难言利弊,就是重新起用了他的二把手,马步军都虞侯田頵。
田頵,字德臣,与杨行密“生同里,约为兄弟”。生同里,就是出生在同一个小区的意思。那时小区的基本结构是放大版的四合院,与今天住在同一幢居民楼中,却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们大不相同,讲究远亲不如近邻。所以杨行密与田頵的友谊,可以追溯到两人都还穿开档裤的时代,很早便结拜为义兄弟,其交情远非“三十六英雄”的其他兄弟可比。
杨行密在庐州杀长官,闹兵变时,已经是庐州军将的田頵是第一个响应,最积极支持,和主要出谋划策的人。杨行密心胸宽大,待下恩厚,富有领袖魅力,但征战非其所长,于是骁勇果敢胜过杨行密,在“三十六英雄”兄弟中威信极高的田頵,成了杨行密集团成长征途中冲锋陷阵的第一人,也是集团中公认的二把手,地位甚至高于原先朱温集团中的朱珍。
兵带久了,“沉果有大志”的田頵没有一直甘当老黄牛,他已隐隐在军中拉起了一个以自己为首的“田頵派”,重要成员,有骑兵大将安仁义等。所以杨行密罢免田頵兵权之时,内心考虑的,也许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和安仁义打了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