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乱战三
变化又超过了计划,杨行密和袁袭都皱起了眉头,莫非咱们都被昔日秦彥的草包表现骗了,宣歙军并非不堪一击?
没错,赵锽的本事虽然比较一般,但手下却有一个狠角色,以在下个人的看法,算得唐末南方第一猛将。
这位猛将的名字叫周本,舒州宿松县人,据周家的家谱记载,他们家是三国时著名的东吴大都督周瑜之后。不过与精通音律,风流倜傥的高富帅祖先大不一样,周本少年孤贫,长得五大三粗,膂力过人,不但与帅锅一点儿不沾边,而且为人质朴笨拙,不解风情,基本是个文盲兼乐盲。
不过在一个方面,周本大大超过了自己的祖先,那就是玩单挑。他年轻时有一次赤手空拳独自行走山林,和钟传一样,路遇野生华南虎一只。不是周正龙“遇到”的那张纸老虎,这只是真正大型肉食猫科动物,百兽之boss,在正常情况下,它咬死个人和我用苍蝇拍拍死个苍蝇的难度差不多。可惜它那天碰上的周本不是个正常人。双方见面,一言未发,一顿PK之后,灵长类的没事,猫科动物一命呜呼!
论史实,钟传打虎是靠作弊,李存孝和武松没有真正打过虎,论时间,此次老虎非正常死亡事件,也比景阳岗事件早得多,只可惜没有罗贯中、施耐庵之类的高人帮他炒作炒作。弄到如今,地球人都知道武松打虎,听说过李存孝打虎的人也不少,却很少有人知道货真价实的周本打虎。
后来,打虎的周本从军了,他仿佛是天生的战士,有勇有谋,且每次作战,总是冲锋在前,奋不顾身,经常立功,也经常负伤。负伤算个鸟事?周本等打完仗后回营,一边与同事喝酒聊天开玩笑,一边取一块烧红的烙铁,往自己伤口上一按,“哧”的一声,一阵青烟冒起,消毒、止血、缝合一次完成,看得旁人毛骨悚然,比关二爷手持《春秋》刮骨疗毒还要酷!
有如此猛将,快速击败孙端与张雄也是好理解的。且说打赢了的赵锽得知杨行密又来犯境,急匆匆赶回宣州防守。困守孤城历来是兵家之忌,赵锽决定派部将苏塘、漆朗率军二万进驻宣州西南面的曷山,与宣州城呈犄角之势,杨行密如攻宣州则曷山应,如攻曷山则宣州应,面对兵力不占优的杨行密,可先立于不败之地。计划不错,可为什么不派周本呢?
再说另一边,眼见战况变得棘手,杨行密又一次向袁袭问计,袁袭道:“主公您可以率军急进到曷山脚下,一到那里迅速修筑营垒,任凭敌军如何挑战,都要闭门不出。赵锽的军队刚刚打了胜仗,见我军闭门不战,必然以为我军胆怯,防备自然会松懈,到时候抓住战机,一击可胜!”
接下来,曷山之战打响,整个经过完全复制了袁袭的计划,宣州军惨败,杨行密乘胜扫清了赵锽设在外围的据点,将宣州城团团围住。
江淮乱战 四
接下来宣州城被围了几个月,城中还有粮,但赵锽是位非常称职的粮库门卫,他紧锁着粮库的大门,绝不轻易发放。很快,宣州城的树皮与草根竟先于粮食被吃光,城中开始出现唐末的流行时尚:人吃人!
对唐末的大多数藩镇老大而言,你打了胜仗还好说,如果你打了败仗,外援又断,那要想防止手下追求进步,将是很难很难的,更不用说这位老大还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确实是“怙乱残暴,众心不附”。
这一次,有上进心没理智的部下是一个叫周进思的将军,他乘大家饿着肚子怨声载道的“大好时机”,问大家:“我们还能够忍受如此无能无情无节操的老大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能!”
兵变了,赵锽只好仗着腿快开溜。他带着少数亲信潜出城,脱掉了盔甲,乘着小木筏,顺东溪漂流而下。至于目的地,通鉴说他打算去广陵,也就是扬州,此时是孙儒的地盘。在下怀疑这种说法的正确性:难道他还不知道前老大秦彥在孙儒手下是什么下场?
赵锽的亲信们却很有预见性,所以一出城,“左右皆散”,只剩下两个不长眼的随从,继续跟在他身边,一个叫李德诚,一个叫韩球。没走太远,赵锽等三人被“三十六英雄”中老二田頵的快船追上,不想投水,只好投降。
可你堂堂一镇节帅,就带着两个人投降,也太没诚意了吧?不够赎你的脑袋啊!
有诚意!有诚意!赵锽忙吩咐“忠仆”李德诚:“德诚兄弟,麻烦你进城一趟,劝周进思投降,救救一城百姓!”很伟光正,毕竟直接说“救救我”就太没档次了不是?
一脸忠厚的李德诚义无返顾地点点头,谁知刚要出发,他仿佛重度瘾君子三天没吸白丨粉丨似的,突然眼一瞪,脚一伸,瞬间栽倒在地,口吐白沫,一个劲地抽搐。没办法,赵锽只好转过头:“韩球兄弟,你走一趟吧!”过了一会儿,韩球进城劝降去了。又过了一会儿,听得城头一声响,一个球状物沿着抛物线飞落城外,原来是韩球的人头被周进思当成了韩国足球,从城头上一脚踢下来了!
劝降失败,那就接着打。杨行密很恼火,指挥大军开始猛攻。城里的士兵比杨行密更恼火:你周进思为了多当两天老大,就不顾我们的死活了?于是,第二次兵变爆发,宣州士兵枪口向内,抓住上台没两天的新领导周进思,然后打开城门,将他送给杨行密:咱们投降啦!
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兵大爷一样,杨行密的“三十六英雄”们也不是善男信女,进城之后马上开抢,金子、银子、女子,一子不能少。
不过其中也出了例外,有一位战功不太显著的将军,名叫徐温,似乎对这些东西不太感兴趣。徐温,海州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人,盐贩子出身,“三十六英雄”之一,他平日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而且他还长了一付苦大仇深的模样,好像人人都买过他的盐没付钱似的,人送外号“徐瞪眼”。
这样的人自然人缘不是太好,而职场上人缘不太好的人,一般工作成绩也不容易突出,所以他在杨行密的手下一直就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直到这次进宣州。
这次 “徐瞪眼”一进城,不抢金帛,先抢占了城中粮库。一琢磨,这也满符合市场规律的,饥荒年代,金银未必有粮食值钱,比如说张雄,不就靠卖粮发大财了么?但掌握了货源的徐温没有尊重市场规律,给粮食涨价,反而熬了大锅大锅的稀粥,免费发放给城中的饥民,为杨大帅挽回民心。本性应该算良善的杨行密得知此事,开始对徐温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