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易主 六
离朱温近的好处就是可以抱大腿。逃进内黄县城的乐从训写信向宣武军紧急求救,毕竟自己老爹在位时与朱温的交情不坏,而且朱温的粮食采购团也是让造反的牙兵给劫了。
此时是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咱们的老熟人僖宗李儇刚刚驾崩不足一月,新天子昭宗李晔上台。朱温正在宋州集结兵力,准备先把已经变成软柿子的秦宗权皇帝给一把捏了,突然接到乐从训的求救信,让朱温又怒又惊。
宣武人民的老朋友乐彦桢倒台了,这倒不打紧,只要咱自身实力在,“老朋友”这玩意儿遍地捡得着,但雷邺死了,那一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说没就没了,叫朱大帅如何不怒!
由于现今众多古装剧,对古代银子购买力的失真描述(绝大多数都严重低估了银子的价值),可能会使大家觉得这朱温也太小家子气了吧,不是才一万两银子么?在比较夸张的《武林外史》中,一个富豪可以每天出一百万两银子,把一两银子说得同一元人民币差不多,按这种标准,朱温的一万两银子还不够在北京五环外买个卫生间。
历史上的朱温毕竟没有生活在古装剧里,实际上由于中国古代银矿开采量很小(在唐末宣宗时期,全国每年的总产量不过一万五千两左右,这也是在唐代白银无法成为主流货币的原因),银子是非常值钱的。不过由于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通过国际贸易顺差,可以使世界各地的白银不断流入中国,银子是以一种缓慢的速度持续贬值的。尤其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使储量丰富的美洲金银流入国际市场,中国的白银保有量大增,才终于成为了主流货币,也越来越廉价(不过最低时也还是比大多数古装剧值钱)。
放在朱温时代,一两白银大约折合铜钱一千六百文,放在盛唐可以买四、五石大米,比大家比较熟悉的清代银子价值高很多。
更何况朱温又不是耶稣,他只有在打人时,才对“打不还手”这个词没意见,被打时可就没这涵养了。不管为了银子,还是为了宣武军的威信,朱温都必须有所行动!他将集结在宋州的宣武军一分为二,由大将李唐宾率三万人按原计划西进攻击蔡州,自己与大将 朱珍则率其余部队转而北上,准备干涉魏博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
朱珍仍然是宣武军最锐利的矛头,他从白马渡口(三国关羽斩颜良的地方)渡过黄河,一路北上,所向无前,连克黎阳、临河、李固三城,大败前来阻击的魏州派军队,歼敌万余,擒敌将周儒等十余人,直抵内黄城下。
可杀到内黄,朱珍才发现一个意外情况:他们此次出兵的救助对象乐从训,并不在这里!怎么办?等待大帅的新命令吧。
原来,早在朱珍援军到达之前,罗弘信担心他南逃投朱温,于是用围三阙一的战术,以重兵封锁南面,故意让出北面的通道,同时猛攻城池。用兵水平很臭的乐衙内果然惊慌失措,弃城北逃,这样一来,神仙也救不了他了。
乐从训逃到洹水,被罗弘信的部将程公信追斩,人头送到魏州后,罗弘信大概不忍心让老帅感受到白发人(准确说应该是无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就顺手将乐彦桢的秃头也砍了下来,让乐氏父子一起悬首辕门。
完成了这件大事,罗弘信马上派出使臣,带着大批的金银、粮食前往滑州拜见朱温,表示不管发生什么变故,不会也不应该影响魏博与宣武之间的全天候友谊!
面对新情况,朱温评估了一下得失:一、乐氏父子已经丧命,魏博内部已无宣武军内应,再强攻魏州,胜算并不大;二、罗弘信此时无意与己为敌,而且出手很大方,送来的东西比自己损失的多得多;三、宣武西面的河阳发生的紧急事态,宣武军有必要尽快从魏博战场抽身。于是,朱温的脸如同川剧演员似的,立马间就从暴风骤雨,转向和风旭日,他不但宣布尊重魏博人民的选择,立即将朱珍召回,甚至亲自上疏朝廷,推荐魏州的罗弘信同志,深孚众望,朝廷应该尽快任命他为魏博节度使!
虽然对如今的藩镇节帅来说,长安发出的委任状并非必不可少,但有总比没有看起来光鲜些,罗弘信对朱温以德报怨(虽然朱老三对其他人更常用的手法是以怨报德)的“义举”还是颇为感激的,从而开启了宣武与魏博长期盟友关系的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