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臭留芳 二
虽然历史总会根据后人的需要而被刻意打扮,尤其是类似于黄巢之类,后世政治用得着的人物,但在下还是洗去他面目上或红或黑的油彩,既使看不到素颜,至少能找一个淡妆吧。
著名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他们代表作《兴盛与危机》中总结:秦以后的中国历代王朝,由于在其和平时期,无组织力量(书中定义,指原体系在维系自身稳定的调节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对原有结构起瓦解作用,其本身又不代表新结构的力量。直观来看包括三个方面,即:政治上官僚机构的膨胀与腐化;经济上的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意识形态上王朝威信和号召力的下降)总会不可避免地正向积累,最终超越王朝的控制能力,从由引起规模巨大的周期性大动乱。这种周期受王朝建立初期无组织力量的大小,以及王朝统治者在统治期间应对得当与否的影响,或长或短,但其上限大致就在三百年左右。
曾辉煌一时的大唐王朝,到了懿宗、僖宗时代,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周期的末端,各种亡国之象已现,势难持久。绝不会象某些文章认为的那样,只要唐朝的科考官员多录取一名叫黄巢的考生,就能化险为夷。就算历史上不曾有过黄巢这个人,打破唐末脆弱平衡的事也必然会有其他造反者来完成,当时这样的侯选人很多,黄巢并不是其中最有能力的一个,只是运气比较好的一个而已。
虽然反唐大潮的涌起是时势必然,但将这潮头引向何方,就是其领袖的责任了,黄巢干得如何呢?个人认为,并不太成功,他基本上只起到了破坏旧体系的作用,对新体系的建设没有任何建树。
虽说不破不立,但他的“破”也太狠了点儿。作为一位起义领袖,黄巢有一个较突出的缺陷,果于杀戮,就像他在诗作中声言:“我花开后百花杀!”其所作所为,尤其当他声势愈衰时,愈加残暴,让人不由得从心底透出一股寒气。后世甚至出现了“黄巢杀人八百万”的谚语,数字虽然不可能确实,但可见古时的多数人对他就没什么好印象。
不过,残暴并不是黄巢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来,黄巢的暴行明显被夸大了。黄巢军队制造的最著名的三大血案中,只有长安“洗城”较为可信,广州的大屠杀和陈州的人肉加工厂则疑点重重,破绽百出,其实经不起推敲。而且,正如柏杨先生评论的那样:“在那个时代,无论政府军和变民军,无一不是盗匪,所以他不能单独承担盗匪的责任”;
二来,黄巢军的大部份暴行,是在他败局已定,无力回天时的疯狂之举。在其事业最顺利的阶段,黄巢军一度可是秋毫无犯的。假如他的事业一直顺利下去,甚至一统天下,那黄巢在开国帝王中的杀人数量,估计只算中等;
三来,历史已经提供过例证,比黄巢更残暴,杀人更多的人,同样有可能成功。
所以,在下认为,黄巢不能成事,根本原因还是他能力不足以应付他面临的难题。比起刘邦、朱元璋之类成功的起义领袖,黄巢差距明显。他本身缺少大局观念,长着一双度数很高的战略近视眼。同时,他缺乏识人之明,虽然后来的历史证明,他手下不乏能人,但这些人在跟随他的时候大多默默无闻,而他最为重用的尚让、孟楷、林言等,俱是平庸之辈。再加上他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使他始终没能找到一个合格的智囊来弥补自身的重大缺陷,其作为只能停留在“流贼”或“守虏”这样的低档次水平上。
他在攻入长安前的成功,大半源于对手的无能和自身的运气,拿得出手的实绩不多。等攻入长安后,他所做的重大决策几乎全是昏招,将上天付予他的机会,和民众曾经对他的期望,全部丢得干干净净。虽然唐廷那边也不高明,但毕竟远比他底子厚,从长安到狼虎谷的历程,几乎是他必然的结局。
不过,事后评论自然容易,真正做事要难得多,黄巢毕竟还是干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在给华夏带来的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打破了窒息民族活力的桎梏,为新时代的来临开启了第一扇大门。“试问天下及我者,能有几人?”敢理直气壮发出此问者,终究不是凡夫!
一分文士,二分商人,三分豪杰,四分暴徒,如果把这些加起来,也许就很接近一个十分的黄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