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东塘夏令营” 一

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同州,把镜头拉远,看一看整体的局势吧。

通过长安之战,以及随后发生的兴平、石桥、东渭桥、富平等一系列会战表明,唐朝对齐帝国的战略防御阶段已经渡过,进入战略相持的新阶段。关中战场上的唐齐两军,暂时都无余力实现重大突破。虽然唐军在战略态势上优于齐军,但在具体战斗中却频处下风,仅凭西北诸藩镇现有的力量想消灭黄巢,仍是一件任极重,道也很远的事。

要想走捷径,打破目前的僵局,必须投入一支新的强大生力军。显然,这一点黄巢没法做到(他要调来一个朱温,都得放弃一个邓州,而现在,齐帝国已经没什么地方可供放弃了),而李儇觉得,大唐方面是可以做到的,他的希望就在遥远的扬州,我们的老熟人淮南节度使高骈的驻地。

话说起来,那位高大帅当初虽然做了一些让皇上又气又恨的事,之后对朝廷的命令也常常不理不睬,但他毕竟仍号称当今天下的第一名将,也仍然掌着全国剿匪总司令的官印(郑畋只是西北剿匪总司令,就军职而言没有高骈大)。他的军队虽然在信州之战中遭遇重挫,但有强大富庶的淮南镇做底子,那些损失早已得到弥补。而最近从扬州方面传来的消息更让李儇喜出望外:高骈已动员淮南军队共八万余人,舰船达两千余艘,集结于扬州郊外的东塘,并高调宣布,他将出师勤王,讨灭黄巢!同时他还传檄东南各藩镇,要大家共赴国难,一起发兵,来东塘与淮南大军会合!

唉,这个高骈,终于良心发现了啊!可以预想,一旦高骈将他的八万大军投入关中战场,那收复京都、消灭黄巢、中兴大唐,不就都指日可待了?前景美好的如同水中皎洁的明月,似乎伸手就可以捞到了。

于是,李儇带着喜悦心情期待着……

十天过去,李儇问:“高骈的军队到什么地方了?”答:“在东塘。”少年天子翘起的嘴角拉平了。

一个月过去,李儇问:“高骈的军队到什么地方了?”答:“还在东塘。”说出答案的官员,已经能够感觉到天子语气中晴转多云的气息了。

三个月过去了,耐心差不多已经用尽的李儇问道:“高骈的军队前进到什么地方了?”“听、听说,好象还在东塘。”什么!就算属乌龟的,也没这么慢吧?

大唐皇帝感到自己又一次被高骈愚弄,终于震怒了:见过拿钱不干活的公仆,可没见过像高骈这样,在带头参加义务劳动,面对众多摄像镜头时仍然不动手的公仆。你连作秀都不会吗?如果你根本就没有出兵勤王的意思,那么兴师动众,传檄天下,又意欲何为呢?

唉,怎么说呢,高骈的心思李儇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因为别说你一个千里之外不谙世事的少年,就算是追随高骈多年的老部下们,如曾和张璘平级的梁缵,以及陈珙、冯绶、俞公楚、姚归礼等老将,都已经不太搞得清高大帅的想法了。

“东塘夏令营” 二

就在淮南大军屯驻东塘期间,这些将军们就多次向老帅请示出发的日期,但高骈的回答总是那么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不是“今天风浪太大,行军不安全”,就是“今天雨水太多,辎重粮草容易发霉”。好容易等到一个风平浪静,万里无云的日子,众将却发现,我们的高大帅仍然没有挪挪窝的打算,一打听,原来高大帅刚刚查过皇历,今天日子不吉利,不宜出行!哗啦,跌倒一片……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九月六日,众将终于等到了高大帅给全军下达的命令:解散,休息,各回各的防区。这算怎么回事啊?在众人的惊愕中,高骈本人也悠哉悠哉地回到了扬州的官邸,由他发起的,这次长达一百多天的东塘大型夏令营活动,就这样“胜利闭幕”了。当然,不管怎么说,李儇总是个皇帝,对他的下诏责问,要是不理不睬,那是不够礼貌的,于是高骈毫不脸红地在回复皇帝的奏章中,忽悠了一个不出兵的理由:

“我在东塘时,以剿匪总司令的身份,命令镇海节度使周宝、浙东观察使刘汉宏(就是那位草军票帅、王铎跟班、江陵破坏神,他不久又接受的唐朝招安,并高升观察使了)两人率军前来与我会师。可谁知这两家伙全然不顾国家安危,竟然都是拒不出兵。以我看,他们反形已露,为了给陛下捍卫淮南,我只好留在扬州,独挡这些叛匪了!”

根据民间谎言专家韦小宝的经验,要把一句假话掺在九句真话之中,骗人的效果才格外显著。这种技巧当然不是“鹿鼎公”的原创,所以高骈的这段辩解中,真话比例也是相当高的。比如说,他确实给周宝、刘汉宏下过命令,两人也确实没来。

周宝,字上珪,辽宁锦州人,曾经和高骈一起在神策军中任职,交情不浅。当时因为他资格比高骈更老,被高骈当作老大哥来对待,周宝对此也心安理得。可随着后来高骈从神策军众将中脱颖而出,所建功业把原先的同僚远远甩在了后面,他渐渐不再看得起这位周大哥,对周宝礼数越来越傲慢。而周宝同样对昔日高小弟的势利眼极为不满。两个人的交情也就随之破裂。

虽有些不愉快,但高骈以总司令的身份传令给周宝让他准备出兵勤王时,周宝还是顾全大局,集结了军队、舰船待命,只是暂时未到东塘会合而已。没过多久,周宝发现高骈一直没有勤王的下一步动作,感觉有些不对头,便向幕僚征求意见。

有个属下认为:“信州之战后高骈的行为已经证实,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忠心。朝廷有麻烦,其实正是他最喜欢的事,这样他就可以放心地吞并江东(即镇海、浙东两镇),建立自己的霸业。现在他虽然口头声称是要去救援京师,却又没有实际行动,其真意很可能是想偷袭我们,我们不能不加强防备!”

周宝听罢,深感恍然大悟,于是从此后对高总司令的命令不再理睬。不久,高骈派人请周宝到瓜洲参加军事研讨会,周宝心想:这肯定是鸿门宴吧,好险!幸亏让我的手下及早料中了。于是称病不去,按说这事也就算过去,可周宝偏偏意犹未尽,又对高骈的使节加了几句话:“我可不是李康,高大帅难道还想用他家的祖传绝技,用别人的脑袋为自己求取功名吗?”(七十五年前,高骈的祖父高崇文以“败军失守”的罪名擅杀东川节度使李康,朝廷遂任命高崇文为东川节度使。)

这就太过份了,打人还不打脸呢,周宝竟然连高骈深以为傲的爷爷的脸都打了,高骈大怒,派人责问姓周的:“你怎么敢污辱天子的大臣!”周宝毫不示弱地提醒他:“你高骈是大臣,难道我周宝就是看门的小兵?”从此二人势成水火,反目成仇。

至于刘汉宏,本来就是个贼头,要不是朝廷让黄巢打得焦头烂额,无力分身,根本不可能招安他,还给他个浙东观察使的美差。他对高骈的戒心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都用不着部下提醒,所以他也没来参加东塘的“派队”。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7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总老师麦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第7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