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混战 三
考虑到当的通讯技术和战乱情况,我不清楚郑畋是否知道,就在两个月前,又有一位文官节度使倒在了藩镇军人的刀下:
感化节度使支详,在第一次派三千兵勤王,却帮了倒忙之后(见“门户洞开”一节),并不气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他又抽出了五千精兵,响应郑畋的檄文号召,出兵讨齐。为了防止上次的事件重演,支详特意选用了两名经他亲自提拨的军官时溥、陈璠担任正、副指挥。谁知军至洛阳,还没见到一个齐军,时溥突然假传命令,回师徐州。沿途,他们像蝗虫一样扫荡了河阴、郑州。应该说,支详的努力还是收到了一点儿成效,至少这批感化军在尽情地烧杀掳掠之后,没被别人打败,而是平平安安地、趾高气昂地回到徐州。
听说时溥和陈璠擅自回师,支详大吃一惊。参考当年兄长支谟和后任段文楚在大同的遭遇,支详早已明确了一个信条:面对这群兵大爷时,软弱方为立身之本,刚强乃是惹祸之根!于是,支详亲自迎接这群逃兵,厚重赏赐,仿佛他们是凯旋归来。但时溥不与支详见面,只派人提醒老长官:“如今军心逼迫,支公最好是把节度使的印信交给我,以免发生广大人民群众不愿看到的事!”支详没有做任何反抗,便向时溥交出大权,并搬出节度使府邸。
据史书上说,对怎样处理软弱到家的支详,时溥的意见是放他回朝廷,陈璠反对,表示一定要杀掉他,理由竟然是:支详是个好官,对徐州人有恩!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各干各的,时溥放支详去成都,陈璠则伏兵于道,将支详全家杀个精光!不久后,时溥又杀掉了陈璠,很难说这是不是杀人灭口。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文人节度使在这个混乱时代,要活下去有多不容易。你是个好官也罢,你对百姓有恩也罢,甚至你施惠于将军们也罢,都不能保证你的安全!那么,郑畋又如何呢?
郑畋并不害怕帐务公开,因为他在这方面原本就光明磊落。随着郑畋开诚布公一番话,奇迹出现了,喧闹声一时竟然静了下来,有些桀骜不驯的士兵甚至对这位长者低下了头:“郑公确实没有对不起我们啊!”
郑畋没有被这一时的恭顺所欺骗,经过这一年来的变故,他现在已经明白,在这群唯利是图的武夫眼中,自己永远是个外人。他叹了口气,唤过李昌言,对这位兵变头目说:“将军以后只要约束士卒,爱护人民,为国家讨灭反贼,行事以正道,总是能建功立业的。”说完这番他也不知道能有多大效果的话后,郑畋将凤翔节度使的印信、事务移交给李昌言,当天便起程前往成都。郑畋离开了凤翔,离开了这个曾在他一生中写下最光彩华章的地方。
郑畋应该是带着沉重绝望的心情离开的,因为没过几天,他便病倒在了兴元,朝廷立即解除了他凤翔节度使和京西诸道行营都统的职务,以太子少傅(从二品)的高贵虚衔病退,同时承认李昌言为凤翔节度使。这次事件,再次证明了如今的朝廷,在强藩面前是如何的软弱无力。
关中混战四
这对黄巢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解恨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随着凤翔军从兴平撤走,让长安西面的威胁等级降低了。于是黄巢抓住这个机会,抽出一支劲旅组成机动部队,让孟楷与朱温这两员齐军悍将统率,对东线重拳出击。先收拾的目标,就是那两个屡败屡战的党项大佬。
十一月一日,齐军进攻富平,鄜坊、夏绥联军迎击,让孟楷、朱温打得大败亏输,李孝昌与拓跋思恭见势不妙,只得各人顾各人,都率残兵逃回本镇。
鄜坊、夏绥两镇,是较早出兵勤王的藩镇,虽然败多胜少,但毕竟精神可佳,而且朝廷也担心他们打败仗后从此不出,影响诸军士气,决定给予褒奖。只是现在的朝廷也穷得叮当响,只好给了两份廉价的精神奖励:将鄜坊改名为“保大”,将夏绥改名为“定难”,以表彰李孝昌和拓跋思恭两位保卫大唐,平定祸难的忠心。
不过,齐军的仗虽然打赢了,却产生了让一个黄巢没有预料到的副产品:他的两员爱将孟楷与朱温之间合作的并不愉快,老资格的孟楷看不惯暴发户朱温最近屡屡立功,频频得重用,对他又妒又恨;而朱温觉得孟楷不过一勇之夫,对他身处的高位与实际能力之间的落差嗤之以鼻。
针尖与麦芒相遇的结果,使两人闹翻了脸,孟楷带主力回长安去了,朱温则率三千人北上,继续狠揍李孝昌。朱温先攻取美原(富平东北)、奉先(今陕西蒲城),然后北渡洛水,下丹州(今陕西宜川东北),一直推进到延州(今陕西延安)。屡败之后的保大军成了惊弓之鸟,龟缩鄜州(今陕西富县),任由朱温这支小小的齐军纵横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正月,黄巢给朱温安排了新职务: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不知道这份人事命令的背后,有没有孟楷施加的影响,这份命令意味着:朱温在眼前一段时间内不能回长安了,而且他如果要上任,还必须用那区区三千兵从河中军手中把同州抢过来。谁都知道,河中王重荣,可比保大李孝昌难对付多了!
朱温没有在乎,他立即挥师南下,直扑同州。这个看起来似乎很难的任务,结果却出乎意料的顺利,由于王重荣害怕昭义军生变,一直留驻河中,使得同州的河中军兵力非常薄弱,刺史米诚又是个胆小鬼,见齐军到来,而王重荣的救兵又不至,便卷卷铺盖,弃城东渡黄河,逃回河中去了。朱温几乎是兵不血刃,攻取同州。
按照惯例,得胜后的齐军一般都会对攻取的城池狠狠搜掠一番,好抢他一大票“战利品”来慰劳自己征战的辛苦(其实唐军也一样)。这种工作,随着身份的提高,朱温现在一般用不着自己动手了,他手下几个很忠实的部下,胡真、谢瞳、朱珍等人自然会准备一份最好的,来效敬老大。
胡真他们跟了朱温一段时间,已经知道了这位长官的嗜好,他不是很贪财,但很好色,每到一地,都让自己的雄性荷尔蒙肆意放纵。因此,当齐军在城中劫财时,意外地劫持到一位美丽动人、清雅脱俗的女子时,谁也没有敢抢先享用,而是马上将人送到刺史府,那里是朱温的新宅。
片刻之后,刺史府,朱温的左右看到了让他们意外的一幕:朱将军竟然没有像以往那样,以老鹰捉小鸡之势将女人拎起摔到床上,然后来一出梨花与海棠的亲密接触,而是呆呆地站着,眼中闪烁着一股难以捉摸的复杂神情……
难道是觉得今天的“货色”不好?不会吧,这位姑娘明明是少有的上品啊!
他们不知道,朱温的心正在兴奋不已地剧烈跳动着:是她?没错,真的是她!上天啊,我今天才知道,你对我太好了!虽然岁月已经带走了她脸上天真无邪的稚气,并赋予了她优雅成熟的韵味,但那双美丽的眼眸,依然同宋州古寺门外时一样明亮清澈!张家小姐啊,我梦中的唯一,你知道我一直在找你吗?
虽然时隔多年,但朱温没有认错人,他身前这位面带寒霜的女子确实是前宋州刺史张蕤之女,那个在无意间激励“泼朱三”走出萧县乡村,变成齐军大将的人。虽然曾在自己脑海无数次想像过这一刻的到来,但真正梦想成真时,平时口才并不差的朱温才发自己的语言是如此苍白,以致解不开此刻的尴尬。不能用强,因为对面的佳人是他心中不容亵渎的女神。这时,张家小姐也最初的悲愤中平静下来,打量着面前羞涩不安的汉子,发现这个贼头似乎没有传言中的那么坏。
过了一会儿,朱温吩咐左右退出,大家离开的时候,只听见这位新刺史大人还在拙嘴笨舌地说着:“从前,有一个放猪娃……”
……
几天后,唐末乱世中一个传奇的爱情故事,结束了它最浪漫离奇的第一章节。集美丽、聪慧、贤淑于一身的张家小姐成了朱温夫人,新的故事,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