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286 逐客令

吕不韦死了,但他的死没有令嬴政产生任何哪怕一丁点儿的心理波动。而嬴政为了斩草除根,继续在国内加大范围搜索嫪毐和吕不韦的余党,该杀杀,该贬贬。

可在这彻查的过程中,竟然又查出了一件天大的事儿。

原来,嬴政的官吏们在搜查嫪毐和吕不韦的余孽的时候,竟然查出负责修水渠的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奸细,为的就是通过修建水渠来耗费秦国的资源。

嬴政听罢大怒,本想直接弄死郑国,可残暴的他也有冷静的一面儿,嬴政静心一想,“不对啊,这郑国修的水渠我也是亲自视察过很多次,修得非常不错,田地一片片的也都被灌溉的很好,不像是恶意恶心我秦国啊。”

因此,抱着此种疑问的嬴政招来郑国当面质问。

谁知那郑国一见嬴政就承认了是韩国派来的间谍。

嬴政大怒,直接就要将其斩杀,谁知就在这时候,郑国突然抬起了手,做出一个stop的动作,“大王!可否听我说完再杀?”

嬴政一声冷哼,“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郑国先是对嬴政施了一礼,然后从容的道:“没错,我承认,韩王派我来的目的就是要空耗秦国的国力,可我郑国对修水渠十分痴迷,早就将韩王当初的吩咐放到一边了,我想请问秦王殿下,我修的水渠难道不好吗?”

“额~,倒是没什么毛病。”

“那么我中饱私囊一毛钱了?”

“这个~,好像也没听说过。”

“这不就结了吗,我郑国虽然是韩王派来的间谍,可我的夙愿只是想修好这个渠,有一个这样的间谍您又何乐而不为呢?难道这条水渠修好了对您的秦国没有好处吗?”

嬴政被郑国这番话所说服,亲自下了台阶对郑国深深一礼,并请他继续修渠。

可自打这次以后,嬴政对这些外臣的心就变了,不管看哪个外臣都像是间谍,简直成了神经病一般。

因此,为了不再苦恼间谍的事儿,嬴政便打算对这些外臣下逐客令了(就是要将秦国的外臣全都遣返回国),而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楚国人李斯了。

那李斯好不容易才成为的秦国客卿,光明的未来正一步步向他招手,他怎么会甘心被赶回楚国呢?

于是,不甘心的李斯到了宫中,请求与嬴政见面。

那嬴政知道李斯要来干啥,本是不想相见,可看在李斯多年为自己尽忠的份儿上,还是和他相见了。

李斯也不客气(现在也不是客气的时候了),直接便问,“听说大王您要将所有外臣全都逐出秦国,不知这事儿是真是假。”

“真。”

“大王这样做可就错大了。”

“呵呵,你李斯只不过想保住自己的官位罢了,何必说的这么高大正义。好,既然你说我错了,那我倒是想问问,我哪里错了。”

“大王,咱们秦国伟大的先祖秦穆公为了寻求贤士,从西边的西戎得到由余,东边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挖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邳豹和公孙枝,并用五人吞并二十多个国家,称霸西戎,为秦国以后的繁荣富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五个人是秦国人吗?”

“这~”

不等嬴政发话,李斯继续道:“后来秦孝公用商君变法,因此秦国凝聚力更强,国家富强,军队战斗力提升N个档次,这才有了诸侯亲赴归服,从而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如果不用商君之政策,秦国也不会如此强大。敢问陛下,商君是秦国人吗?”

“这,不是。”

“之后秦国用张仪,连连破坏中原合纵,使得秦国没有后顾之忧,请问张仪是秦国人吗?”

说到这,嬴政脸都黑了,被李斯噎得一声都吭不出,而李斯还没说完,他的嘴像连珠炮似的继续突突,“之后至昭王时期,有了范雎投靠,这才使得昭王真正的掌控了秦国大权,从而战长平、夺郢都,横扫八方。请问范雎是秦国人吗?”

嬴政一声没有。

李斯继续,“由此来看,外臣对秦国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我可以很负责的说,如果没有外臣,秦国根本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而现在大王佩戴的和氏璧、明月珠、太阿剑,胯下离驹宝马,这哪一样又是产于秦国?物品中不出产于秦国的至宝太多了,而贤能之人不生长在秦国的却是更多,如果您将这些人全都赶出去,他们势必投靠到别的国家,等到那时候,他们就是秦国的敌人。我是真心搞不懂,大王为什么就因为一个郑国便将这么多的宝贝白白送给敌国呢?”

嬴政一看李斯还要再说,赶紧站起身对其一拜,“先生不要再说了,我错了。”

这之后,嬴政立刻取消了逐客令,并升李斯为廷尉(秦国掌管刑狱的最高长官)。

李斯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287 李牧破秦(上)

嬴政那边刚处理了内部事宜,赵悼襄王也趁此空隙派兵出征燕国,取貍和阳城,意图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的磨死燕国。

对于此法,燕王喜是毫无办法。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崩,其子赵王迁继位。

再看秦国。

随着蒙骜、王龁等老将先后离世,秦国现在进入了青黄交替的时代。不过秦国永远不必为了优秀的将领而犯愁。

这不,就在这些老将“离去”之后,秦国新一代的杰出将领又钻出来了。

这便是战国四将中最后一个出场的战术大师。他的名字叫—王翦。

就在前236这一年,嬴政命王翦率军拿下了赵国的阏与和其周围的九座城池。这使得王翦威震天下。

王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从小便痴迷于兵法,其用兵的主要特点便在于稳。

那他究竟稳到了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吧,王翦从来不会做什么阴谋诡计去致胜,他的致胜法则完全就是用士兵的数量和质量去碾压对手。

那有的朋友可能会不屑一顾,“哦,就这么一个靠人多打人少的将领也配排进四大名将?咱都不用说吴起,我看就连乐毅、王龁等辈他也比不上啊。”

哎~,话不能这么说,为了能将历史各大战役还原,笔者自认为读的兵书都不比古代的将军少了。而读了这么多的兵书,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多他就未必是好事儿。有很多战役都是因为人多最后才失败的, “兵溃于众”便是这个道理了。

而细数能将数十万大军带的井井有条的,纵观整个历史那都是屈指可数。

所以,鄙人认为,王翦能当上四大名将也并非言过其实。

那么王翦以后还会带领多少大军发光发热呢?这事儿咱以后再说。

公元前234年,嬴政再次对中原发动侵攻,他命桓齮(已)领二十万大军攻赵,打算和赵军一决胜负。

赵王迁派赵将扈辄领兵主动出击,可赵国自从经历了长平大败以后一直都没能恢复元气,赵国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和赵武灵王亦或者赵惠文王时期的士兵根本就没法比。

最终结果,扈辄死于乱军之中,并被秦军斩首十余万级。而桓齮军队也因为此战损失不小,遂在原地整顿列阵,准备等秦国援军到达之后继续攻打。

公元前233年,秦之援军已到,桓齮再领二十万秦军向北攻伐,并连破宜安、平阳、武城。对赵都邯郸形成了围堵之势。

赵国朝野震惊,赵王迁急的直跳脚,却不知应该拿什么来抵挡秦国人的进攻。

就在这紧要关头,突然一个声音出现了,“大王,如今能抵抗秦国军队的只有边塞的李牧了,除了他,再无一人能胜此大任!”

赵王迁一听,“对呀~,我怎么把他给忘了!”

遂紧急草拟文书,急速命使者持书前往边塞,命李牧迅速领边塞之军前往邯郸方向援救。

李牧不敢怠慢,留五万优弓之士留守边塞,自率边境胡刀骑士一万三、大刀战士五万、优弓之士十万向南驰援。

李牧行动迅速,没几日便到了邯郸近郊。赵王迁一看李牧的边塞大军都到了,别提多高兴了。

他也是拼了,为了能增强李牧的硬实力,赵王迁孤注一掷,将所有的邯郸守军全都派了出去,与李牧合兵一处,且全听李牧统一指挥。

李牧得到了援军,直接前往宜安阻挡秦军。

当李牧军队快到宜安的时候,遭遇了秦军部队,李牧没有对敌军展开攻击,而是主持赵军于原地修建壁垒,做好了与秦军做长期对战的准备。

李牧认为,现在的秦军连续获胜,正是锐气正盛之时,再加上秦军的精锐和桓齮优秀的进攻能力,以自己狂奔而来的边赛军与其硬拼胜率太小。

基于此考虑,李牧的战争策略就是防守,就是死拖,什么时候将敌军的锐气拖没了,什么时候再寻求决战的机会。而防守,正是李牧的拿手好戏。

面对这样一个防守滴水不漏的将领,桓齮简直愁死了,打吧,肯定不行,不但打不下来,还会使自己损失惨重。你说不打把,那更不行,士气会被耗没不说,粮草也不行啊。

要知道,现在的秦军已经打到邯郸附近了,他们的战线拉的太长,比当初王龁对廉颇的时候还要更甚。

当然了,凭现在两国之间的国力对比这么打也不是不行,可问题的关键是自己拥有这么多的兵力还拿不下一个赵国,还要拖拖拉拉的打消耗战,到时候秦王必定怪罪。

于是,桓齮打算将李牧的部队给引出营寨,在野外歼之!

如此,桓齮分出一部分士兵进攻肥下(邯郸附近),做出要攻打邯郸的意思,意图引诱李牧主力驰援,之后再全歼李牧军于野外。

战国》小说在线阅读_第25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鸟山居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战国第25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