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感谢深圳的海一直以来的支持。
感谢好友一代天骄maozhuxi的打赏,谢谢你们的鼓励。
240战前对比
长平之战,秦国VS赵国。
战前对比:
一、国力以及粮草后勤。
秦占有今陕西、四川全部土地,山西、河南、湖北、甘肃部分土地。拥有完善的法家制度,从死人堆里滚出来的能征惯战之将数以百计。粮草可支撑十万大军连续作战五年而不绝。
赵则拥有如今之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部分土地,具体政治制度史无详细记载,可从赵孝成王及长平之战的结果来分析,粮草大概可保十万大军征战将近四年左右。
所以,按当时天下形势来算,秦国国力为S,赵国国力为A。
二、兵力以及兵种之对比。
秦之具体兵力实际上史无记载,到底是多少众说纷纭,有说六十五万的,有说五十万左右的,还有说十来万的。但从钱穆等史学家,以及多位草根史学家通过各方面的分析,其兵力应该多于赵军,所以笔者说秦国前期的兵力应该在30-40万之间,加上最后阶段白起军队加进来的总和应该能达到五十余万。
兵种则有铁鹰锐士、锐士、战车兵、普通步兵,以及弓弩手、床弩手若干。
赵国方面,兵力为三十余万,兵种有胡刀骑士、边民突骑、步兵、弓弩手若干,以及上党军民十多万,总兵力为四十五万。
所以两国战力为秦S+,赵S。
三、统帅全军之将领。
秦为宿将王龁,拥有绝对的野战经验,且不乏斗狠之能。所以,统帅能力为90左右,进攻组织能力大概在80左右。
赵为宿将廉颇,如今之廉颇具体年岁多无可考,可据公元前244年廉颇为七旬之说法推算,如今之廉颇应在52上下。廉颇的组织进攻能力可位列战国三甲,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局观也越来越宏大,统帅能力亦随之增长。所以,廉颇之统帅能力大概在88左右,组织进攻能力则高达95。
四、幕后总指挥(秦昭王VS赵孝成王)。
秦昭王,敢于用人和决断,且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其人虽卑鄙无耻,可一切决定都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发展,不失为一代明君。
赵孝成王乃年轻有为之君,励志振奋赵国,打击秦国。可此人太过年轻,阅历尚浅,虽有宏图之志,但锋芒毕露,且容易相信他人,不“深”知何人可用,何人不可用。
故,秦昭王的智谋水平为85上下,政治水平则在90以上。赵惠文王之智谋与政治皆为70左右。
五、两军地形适应能力。
上党与长平大部地区皆为山地,其由五台山脉、太行山脉、太谷山脉及中条山脉汇聚而成之高台山地,只有上党与长平附近小段地区路途稍平,可容骑兵作战。外加赵军乃是本土作战,所以占据了地势最好的工字山(长平关以北,壶关以南)。此山为天然的防守山脉,前段放置三十万人,后端设十万人可将此山脉守得固若金汤。以此弥补了骑兵在山地作战的劣势。
所以,地形上,秦军适应能力为A,赵军适应能力为A+。
注:长平之战一般形式图和详细作战图请参看上两层。
241长平之战(1)
公元前261年,秦国表面上还在关中地区不断地集结兵力,可实际上,这都是给赵国放的烟雾弹,因为这时候的王龁已经领大军向上党方面出发了。
王龁将大军分为两路,一路从太行道疾行,直接突袭上党,主力大军则沿着黄河西段大举东进,至野王后,分两万军守刑丘、两万守南阳、一万于武修以北之山脉驻防。且命白起军拿下缑(勾)氏与蔺地,在缑氏与荣阳方面成犄角之势布防,为的就是防止在和赵军对战之时背后遭袭。
当这一切都布置完毕以后,王龁率主力大军与分军于上党之地整合。打算大举攻赵。
然而上党地区的军民一看秦国军队已经攻了过来,竟然连抵抗都未有一点便举族往赵国大迁移,所以上党被秦军轻易拿下。
赵国方面:
赵孝成王当即命赵国大将廉颇率三十余万军前往救援上党。
然此时上党地区已经完全被攻克。廉颇便守长平附近之工字山,并于山上山下架设多座营垒驻守,以挡秦军之攻势。
据《中国历代战争史》不完全统计,廉颇在收容十五万上党军民以后,兵力已达四十五万上下(此十五万没什么战斗力,正规军大概只有不到两万,其他的应该都是青壮年的百姓而已)。
秦国本次起大军攻击上党,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目的就是全歼赵国之有生力量,进而灭掉赵国统一天下,所以未在夺得上党以后撤军回国,而是转而北上直攻长平,力求全歼廉颇军。
王龁过了长平关以后,直接面对廉颇,一看廉颇采取守势,也没立即进攻,而是命秦精锐斥候兵团不停袭击骚扰工字山下的赵军壁垒,主力大军却静观其变。
廉颇见王龁主力未动,顾忌之下也没调集工字山的主力下山营救。
然秦斥候兵团之战法酷似义渠、三胡及匈奴之法,其来去如风,骚扰不断,几日便下工字山下二垒,且杀一裨将、四尉。
廉颇见势微有不妙,遂撤山下壁垒赵兵于工字山上,依托地利加固壁垒而防秦军。
那王龁本打算二话不说,直接就干。可当他看到廉颇布置的防御以后,打消了这种念头。
因为廉颇布置的营防实在是太合理了,只见赵军的大营环环相扣,毫无破绽,且借助工字山的地势,进可攻退可守,实在不是轻易能攻下之地。如果强硬攻山的话,弄不好最后死的就是自己。
基于此,王龁令手下能说会骂之士于工字山下挑战,希望廉颇能和自己在野外决战。
可廉颇知道山地作战赵军根本就不是秦军的对手,所以根本理都不理秦军的叫嚣,来一个叫骂的便射死一个。
这使得王龁眉头皱,遂放弃了野战的想法。
那么现在摆在王龁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便是拖!
于是,王龁在正对着工字山的南部高山布置了营防壁垒,因为此山的地形并没有工字山合理,因为山脉太长,使得秦军布防过于分散。
如此,王龁只能在布置壁垒以后在左右两翼山脉布置骑兵掩护,以防廉颇最恐怖的拦腰截断突击法。
就这样,两个老头儿谁都不进攻,就这样对峙上了。
这一对峙就是四个月。他俩倒是乐得清闲,可秦昭王和赵孝成王哭死了。
一方四十五万人,一方五十余万人(秦军还有白起十万人驻守南面)。之前咱也说过了,战争打的是什么?打的就是钱粮。为了长平之战,秦昭王都开始勒紧裤腰带了,带头简餐少食,多余的粮食全给长平送过去。那就更别提国力不如秦国的赵国了。
说实话,现在的赵国已经陷入了危机之中。赵孝成王这时候才知道,之前自己想和秦国单挑确实有点儿托大了。
可战争一开便是不死不休之局,并不是那么好结束的。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不知如何是好的赵孝成王找来了自己最信任的两个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
楼昌建议,应该派使者前往秦国求和,结束这场荒唐的消耗战。可这话刚一说完,一旁的虞卿便说道:“此举不可!大王,您要知道,战争一旦开端,就不可轻易结束,只有一方失败,或者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才能结束,而现在长平双方主力都在,胜负未明,咱们去了秦国就等于向秦王示弱,从而丧失了主动权,那是对战争无益的行为。请大王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现在的秦王是想全歼咱们赵军呢还是结束战争呢?”
赵孝成王听罢皱眉,低头沉思了好一会儿才道:“恩~秦国国力强于我赵国,我要是秦王必定会以全歼赵军为目的。”
虞卿点了点头,“这就对了,所以秦王是一定不会答应咱们求和的,我看,咱们不如派遣使者携带重礼前去各国求援。现在秦国绝大部分的士兵都在长平,如果这时候各路诸侯前来支援,秦军必败无疑!可如果大王派遣使者前去秦国求和就坏了,因为现在各国使者都在秦国“外事办”,准备庆贺秦国的胜利,如果这时候咱们前去求和,各个国家就会觉得您怂了,并判定赵国现在外强中干,以后也不会再来援助咱们了,等到那时候便一切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