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致信燕惠王
乐毅又怎能看不懂燕惠王的胡说八道,但出于对燕昭王的忠心和怀念,还怕燕惠王将自己的家眷都弄死,乐毅还是给燕惠王回了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臣无才无能,没能接受大王的命令,顺从您谋士们的心愿,我唯恐回到燕国会被杀掉,从而影响了先王有知人之明的声誉,也连累您陷于不义,这才逃到的赵国。
现在,您派人来数落我的罪过,我深恐您并不了解先王之所以信任我重用我的原因,又不明白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用心,因此才冒昧地写这封信回复您。
我听说,圣贤的君主不拿国家的禄位徇私,只有立功多的人才能够得到赏赐,能力相当的人才能够授予官职。所以,善于考察一个人的能力而后委任以官职的君主,才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君主;善于估量审察对方的品行而后与之结交的士,才是能够扬名后世的俊杰之士。
我四下里观察先王的举止行为,觉得他有超越世上任何君王的雄心,所以就借为魏国出使的机会来到燕国,以便亲自查看。
承蒙先王错爱,安排我于宾客之中,提拔我位居于群臣之上,也不和宗室长辈们商议,就任命我做了亚卿。
先王曾命令我说,‘我对齐国有深仇大恨,不管我国国力怎样虚弱,我都决心要把讨伐齐国作为我人生的终极目标去实现。’我说:‘那齐国于中原数代争霸,强国雄风犹在,且屡战屡胜,大国余威仍存。大王如果想要讨伐他,那么就一定要联合天下诸侯共同应对。’
后来,您也知道,我成功了,先王认为他壮志已酬,因此划出一块土地分封给我,使我也像一个小国诸侯一样,我恐怕是因为缺少自知之明,自以为只要一切遵从先王的命令,听从先王的指挥,便可以幸而无罪,所以也就接受了分封而未加推辞。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建立了功业能够不让它衰败,因而青史留名;远见卓识之士,获得了荣誉,能够让它不被损坏,因而扬名后世。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征服最强大的诸侯国,缴获其积蓄八百多年的珍宝,直到辞世之日还留下谆谆教诲,让执政理事的大臣修整法律条令,谨慎的处理宗室内部的关系,恩惠遍及小民奴仆,这些都是后世应当永远牢记的遗训。
我听说,善于创造的人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生下来本质很好的人到以后也不一定是好人。以前伍子胥的话被吴王阖闾所采纳,吴王因此能够远征楚国,踏平郢城。而后来的夫差却不是如此,他赐给伍子胥一把宝剑让他自杀,把他的尸体装进皮袋丢入长江任由其漂流。吴王夫差根本就不理解伍子胥的远见卓识,所以将他丢入江中而毫不后悔。
而我呢,要保全性命,免遭灾祸,这样就会让先王的功绩彰显,可如果我要是遭到侮辱,那样就会坏了先王的名誉,这是不应该发生的。由于我被加上了意想不到的罪名,现在得以保全性命就很满足了。
我听说,古时候的君子,虽然与人绝交,但绝不说人坏话;忠臣虽然被迫离开国家,但绝不为自己的行为辩白,我虽然无才无能,但也是受教于君子,我担心的是您只听得进左右亲信的说法,不能理解我的出走,所以冒昧的写信说明,恳请您留意的读一读吧。”
读了乐毅这封信,燕惠王五味陈杂,最后还是册封乐毅之子乐乘为昌国君,并释放了乐毅的家眷。
如此,乐毅又恢复了与燕国的往来,但是绝对不是效忠燕惠王,而是多了个心眼儿,同时兼任赵国和燕国两国的客卿之位。
209黄泉一日游
行了,强齐和大家说再见了,天下至强之国现在只剩下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而已。秦昭王想在灭掉赵国之前先解决楚国这个后顾之忧,又看赵国攻打齐国甚紧,便想要和赵惠文王签订停战盟约。约定秦攻南楚,赵攻东齐,这段时间谁都别打谁。
赵惠文王当然愿意如此行事,便欣然应允,两国就差签字盖章便谈判完成。
按说这事儿虽然挺大,但由双方国相主持也就行了,根本用不着国君亲自出马,可秦昭王前些年在蔺相如身上吃了瘪,不将面子赚回来他绝不甘心,便一定要与赵惠文王当面签署约定,地点就选在了第三国,韩国的渑池(今河南渑池以西)。目的就是要在会议上羞辱赵惠文王。
此时的邯郸王宫中,赵惠文王愁眉不展,下面的大臣们鸦雀无声。和前几年的和氏璧事件一样,赵惠文王在犹豫到底去还是不去。
你说去吧,秦昭王的德行谁都知道,那渑池虽然属于第三国,可距离秦国武关比赵国最近的关卡要近,万一他秦昭王将自己擒住,再来个楚怀王第二,那谁都整不了。
所以,赵惠文王是不想去的。
可人家秦国的国力完全可以一边和楚国交战一边和自己交战,而自己的国力却没有秦国那么强大,所以必须将东边战线彻底放下才有资格和秦国一战。
那怎么样才能既保证自己的安全还能成功达成外交目的就成了一大难题,这也是赵惠文王愁眉不展,下面大臣鸦雀无声的基本原因。
又过了一会儿,廉颇站了出来,对赵惠文王一拜,“大王,微臣觉得您是一定要去的,打仗打的是什么,那就是钱粮物资,而钱粮物资从哪里来啊?自然是土地和人民,而现在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差的就是地盘。所以,为了咱赵国的未来,大王,您还是去吧。”
赵惠文王暗中鄙视了廉颇一下下,心里骂道:“放屁!你咋不去呢?赶情死的不是你!”
看到赵惠文王还是在犹豫,蔺相如也走了出来,先是对赵惠文王一拜,然后复议廉颇之请。
可赵惠文王依然愁眉不展,很明显是犹豫不决,蔺相如于是道:“大王您就放心前去!这一路我随同大王共赴渑池,一旦发生事端,我陪大王一起黄泉一日游。”
赵惠文王听前几句的时候心里还有些底气,心说:“恩~这个蔺相如靠谱,他能保住和氏璧,应该也能保住我。”可听到下一句之后赵惠文王是一脸黑线,又在心中骂了蔺相如一顿。
听到蔺相如彪悍之语的廉颇也是满头黑线,继续和赵惠文王道:“大王无需太过担心,请给我三万胡刀骑士,三万边民冲锋骑兵,我就在南国境等待大王,用以震慑秦人,如果嬴稷那孙子敢对你出手,我便迅速带领大军和他们秦国拼命。”
听了这话,赵惠文王叹息一声,虽然廉颇这招属于远水救不了近火,但为了赵国的长远发展只能如此了。(注:春秋战国以前的两国或多国高峰会议都是带兵参加的,可自从春秋时期齐桓公开了不带兵会议之先例,各诸侯国便都不带兵参与大会了,基本全都将兵驻扎在边境。)
就这样,廉颇用六万精骑护送赵惠文王到了赵国边境等待。
临辞行前,廉颇问赵惠文王,“微臣死罪,可有一事必须对大王先行讲明。”
“你说。”
“大王,按照前去渑池之路程时间、会前典礼时间、谈判所用时间、归程所需之时间来算,三十天之内您就应该能回来了,可如果您三十天还不回来,请允许我赵国大臣直接立太子为赵王,断了嬴稷以您胁迫赵国之念头,之后再领兵向秦国复仇!”
赵惠文王思考一番,只能无奈点头应允。
如此,赵惠文王和蔺相如,还有百名胡刀骑士共同前往渑池,参加了这个千古流芳的绳池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