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伊阙山之战(上)
魏冉顿时瞪大了双眼,“白起,你小子可别在这儿和我吹,你确定八万锐士能打败二十四万魏韩联军?”
“十之八九。”
沉默,魏冉看着白起整整沉默了半柱香的时间。之后像是下定决心一样,“好!我就信你!”
次日朝会,魏冉再次向秦昭王推荐白起为将,在秦昭王与一众大臣惊叹的目光中,白起拿了兵符便走。
那白起要怎么对抗三倍于己的敌军呢?有的朋友大概会很不屑的说:“切,还能有什么呀,鼓舞士气,领兵直接到新城坚壁清野呗,然后等敌军士气低落之时再行反攻”。
恩,正常的思维是这样的,可白起并不是“正常人”,他考虑问题要周全的多得多。
他不屑费着自己的嗓门去鼓舞士气。白起认为,真正的士气是靠能够给士兵不断带来胜仗和利益(人头)所形成的一种长期产物。只要士兵们认准了跟你能打胜仗,那所谓的士气便会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摧。前面的司马错,以后的霍去病,不都是如此吗?从来没听过他们在战阵以前呜嗷喊叫。
所以,白起打算靠这一场胜仗来垫定自己在秦国士兵们心中的地位。
那应该怎么救援呢?
按照常理来讲,确实应该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来对抗联军,以期在最小的损失下取得最大的利益。可是守城战和白起这个名字八竿子打不着,纵观他这一生也没有过什么守城的记录。
经过详细的战前分析,白起认为,秦国装备虽然精良,但要和真正靠装备起家的韩国比起来还差一些。不说别的,光说弓弩的射程就不是一个档次的。这在前些年对联军的大会战中可见一斑。
并且,魏国重步兵有多年的传统,虽然现在不比当初的魏武卒,但也是攻城略地的好手。
所以,想靠守城战击退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实在是天方夜谭,哪怕是最后真的逼退联军,己方损失也必定是十之八九。
可在野外平原作战就有胜利的可能吗?前面说过,大集团军作战怕的就是被夹击和包围。然而秦军兵力弱于敌之三倍有余,没有骑兵的秦军根本逃不出被围歼的命运,那是板上钉钉的。
那么联军就没有破绽可循了吗?非也。
白起认为,魏国重步兵和韩国弓弩手虽然在平原作战与攻城方面占有优势,可山战和林战就不一样了。
首先,山林有丛林掩护,弓弩手作用有限。
其次,魏国重步兵身穿重甲,在道路崎岖的山道上势必会限制他们的行动力。
在新城后面有一山名为伊阙(也叫龙门山和檈(悬)辕山),此地山道险峻,道路崎岖不平,极不适合重步兵与弓弩兵作战,《管子·地图篇》:“檈辕之险谓路形若辕而又檈曲。”《元和志》:“道路险阻,凡十二曲,将去复还,故曰檈辕。”
由此可见,伊阙山有多麽难走。
如果能将联军逼迫到伊阙山决战,白起有信心能在极小的损失下获得大胜。
于是,白起集结完士兵以后,没有按最近的路线前去救援新城,而是率领大军到了宜阳,然后在这里向东出发,跨过伊水,直接绕到联军的大后方。
因为此时的联军刚刚围住新城,正在布置攻城器具,如果他们得知白起从伊阙山偷袭他们后方以后不应战的话,铁定是要被两面夹击的,到时候损失可就大了。
按理说,对付白起这招最好的办法便是分出十万军继续围困新城,然后堵住伊阙山至新城的出口,逼迫白起在平原与之作战。
但白起这用的可是实实的阳谋。他断定,联军主帅必至伊阙山主动寻求决战。其原因有三;
第一,白起兵少,不及联军的一半,这便使得联军对白起产生了轻视,认为在山中也能靠人数堆死白起。
第二,围城最怕后方不稳,因为如果在攻城之时经常遭到敌军从后方袭扰,这不仅仅对士气是一种打击,也会严重拖延攻城效率。(如秦末时期的巨鹿之战,英布之功不可没,亦或者楚汉相持时候的彭越也是如此)
第三,白起出现在敌军后方,这就可以随时断了敌方的粮道,如果没有粮,那一切都完蛋了。
所以,公孙喜和暴鸢只能被白起的阳谋所驱动,留四万军继续围困新阳,二人则率二十万大军直奔伊阙山,打算在此地彻底歼灭白起军。
白起也打算在此地决一个生死。
可就在这关键的时候,局势突然发生了异变,这也使得白起白白获得了一次天赐良机,那这个天赐良机是什么呢?
180八万又何妨
同年(前294),身为大秦丞相的魏冉政事缠身,已经没那么多时间顾及军事了,再加上前几年对抗田文联军时白起表现极为抢眼,所以便想让白起当自己在军界上的打手,遂提拔他为左更(秦国二十爵之十二级爵位),给了他一定的军事权利。且在这一年秦昭王利用赵武灵王新死,赵国局势未稳之际,派两路大军东出攻打韩魏,魏冉强力推荐白起为一路主帅。
于是,秦国出两路大军,一路由向寿出发拿下了武始(河南省洛阳西),另一路由左更白起率领,拿下新城(河南省伊阙以北)。
攻下二地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军团东出以前的试探性进攻,看看赵国和魏、韩两国对这次攻击会有什么反应。
可这一个试探还真就试探大发了。
此二城丢失以后,魏昭王和韩僖王急眼了(二襄于公元前296年崩),他们一边集结大军,打算重新夺回失地,一边派遣了三路使者前往赵、楚、齐三国。那么这些使者去干什么了呢?
前往赵楚的就不必多说了,那就是想在自己收复失地的同时让两国于边境集结大军,给秦国制造军事压力,让他们不敢派出大军团对抗自己。
至于齐国使者,那就是希望齐国再次派出技击大军和自己共同出击秦国。
可这时候的齐缗王没有了田文,匡章也早就被大白鹤接走了,齐国暂时没有名将可用,再加上齐国就算是帮助魏、韩两国收复失地,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便拒绝了魏、韩两国的请求。
魏昭王和韩僖王因此大怒,便从这一刻开始,与“大哥”齐国渐行渐远。
公元前293年,魏、韩两国出二十四万正规军于虎牢关集结,魏昭王与韩僖王亲自誓师,希望能在士气上起到一定的效果。且二人议定,命魏将公孙喜为联军主将,韩将暴鸢(渊)为联军副将,改田文混编作战战术为各自集团夹击作战方略(主要是没有一个人有田文的才能和凝聚力)。并于誓师完毕后当即出征。
大军沿着洛水一路西进,然后在缑(勾)氏向南,越过伊阙山群,直抵新阳,意图通过对新阳的军事打击给秦国施压,让秦国主动还回武始。
就在联军即将到达新阳之时,秦国东北线的赵国和东南线的楚国也在边境集结兵力,意图给秦国施压,让秦国无法出动全国兵力应对之。秦国朝野一时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
咸阳王宫,秦昭王眉头紧锁,这都问了半天了,没有一个人敢自愿带兵出击联军。因为现在北军和南军都被赵、楚两国锁死,无法调动,西北方还要防着义渠等少数民族,所以中央以及蓝田大营可调用的士兵实在不多,最多也就能挤出来十五万左右。
磅!秦昭王一拍桌子,“难道就真的要本王御驾亲征不成?!”
这话一说,下面大臣一个个低头不语,只有魏冉始终一副风轻云淡之表情。
他这个德行在此时的秦昭王眼中就更是恼火,于是问道:“呵呵,看丞相如此淡定,难不成有人选推荐?”
魏冉一笑,然后微微拱手道:“回禀大王,臣确实有一大才推荐,只要派他出征,此仗胜之不难。”
秦昭王眯起双眼,“哦?不知丞相所言何人?”
“便是上一年拿下新城的白起是也。”
“白起?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除了上一次新城作战胜利以外并没有带领大军团作战的经验吧。”
“有些人是不用什么经验的,此种人便是天才是也。”(魏冉嘚瑟)
秦昭王心中冷哼,表面上却是似笑非笑的道:“哦?既然这白起有如此能耐,本王就让他领兵拒敌又有何难?只是这兵力嘛~,丞相也知道,现在四周都对我大秦虎视眈眈,为了以防万一,本王是不可能将中央军全都交给白起的,所以,最多给他八万锐士,丞相觉得可行否?”
“什么?!”
这话一说,魏冉大惊,正要反驳,可秦昭王却是先一步说道:“难不成丞相所荐之人非你口中之天才?”
魏冉闷哼一声,便不再言语。
散朝以后,魏冉直接去了白起府邸,对白起抱怨秦昭王的无理取闹,可白起却依然毫无表情,只是淡淡的问道:“敢问丞相,联军带兵之帅可是那田文?”
魏冉挥了一下手,满是鄙视的道:“哼!他早就被齐王归拢回薛邑了,这行军打仗的事儿哪里还有他田文一点儿关系,这次带兵的是公孙喜和暴鸢这两个黄毛小子。”
白起冷笑,“既如此,八万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