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落叶归根
楚怀王,这个当初在楚国只手遮天的君王,自从被囚禁以后便陷入了无尽的寒冬,虽说衣食不愁,但是没有自由,没有权威,这种日子对他来讲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楚怀王明白,如果按照这种态势进行下去,自己十有八九就要老死在秦国了,他绝不甘心如此!因为哪怕是死,楚怀王也要死在楚国,落叶归根!
因此,他必须要逃离秦国。
正巧,这时候三国联军围攻秦国,且南北赵、楚对秦虎视眈眈,秦国忙的脚打后脑勺,对楚怀王的看管也就放松了,而楚怀王就趁着这个时间逃出了咸阳。
注:具体他是怎么逃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反正就是顺利从咸阳逃出去就对了(笔者估计是贿赂了狱卒,许诺了他很多好处,忽悠他和自己一起逃往楚国)。
按理说,从咸阳到楚国最近的路便是穿越商於之地,之后从武关出关,那便是楚国的地界了。
可是楚怀王知道,纸包不住火,自己逃离咸阳一定会在第一时间便被秦昭王知晓,他一定会封锁所有南进之路,到时候别说是武关了,就是商於他也休想穿过去。
所以,楚怀王改其道而行之,打算从北出秦国,直接进入赵国,再从赵国绕一个大圈儿返回楚国。
果然,一切都被楚怀王算中了,当秦昭王知道楚怀王逃跑的消息以后又惊又怒,第一时间发布国书,封锁了所有前往武关的通路,凡过者必须严加盘查,武关更是彻底封锁,限期之内任何人不得从此入楚。
且楚怀王的画像遍布全国,楚怀王一时之间成了秦国第一红人,上到八十岁老头,下到七八岁孩童,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熊槐的。
因此,楚怀王不走大道,专门走山间无人小道,并风餐露宿,过得怎一个惨字了得。
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以后,楚怀王成功的逃出了秦国,直接跑到了赵国的边关。
本以为这下安全了,可让楚怀王彻底崩溃的是,赵国压根儿就不接纳楚怀王,这使得楚怀王火热的心如同掉进了无尽冰封的深渊一般。
每次看史书看到这的时候笔者都十分的纳闷儿,按理说赵主父赵雍大神既然对秦国抱有非常强烈的窥视之心,那他为什么不借此机会护送楚怀王回国呢?要知道,楚怀王在楚国可是相当得人心的,放楚怀王回国,他十有八九会再次成为楚国国君,好处那简直太大了。
楚怀王极度怨恨秦国,楚国自此以后一定会在南方牵制秦国,只要秦国那边出现漏洞,楚怀王准准是第一个动手。
并且赵国一旦对秦国发动攻势,楚怀王一定会配合赵雍共同攻击秦国,到时候如果再能联系到西面的义渠,秦国何足道哉?
其次,哪怕是楚怀王回国以后没有当上国君,楚国也一定会对赵国感恩戴德,到时候赵国攻打秦国,楚国也是准准的出兵相助。
我就不明白了,有这么好的利益,赵大神为什么就不送楚怀王回国呢?谁知道呢,天马行空的赵主父之心思岂是我这种俗人能猜透的。我能想到的可能性只有两个。
第一,赵主父打算彻底平定西方三胡以后再从西北和东北两线进攻秦国,现在还没平定西方,所以他不打算彻底和秦国撕破脸面。
第二,那就是天马行空的赵主父压根儿就看不起楚国和楚怀王,他认为,平定秦国这种丰功伟绩就要自己以一国之力完成,靠别人不算英雄好汉。
当然了有可能还有别的原因,但笔者就分析不出来了,还请各位书友发挥想象力吧。
就这样,楚怀王再次开始了逃生之路,赵国不放楚怀王入境,楚怀王只能前往魏国,再通过魏国进入楚国。
可想从赵国到魏国就必须要再次经过秦国的地界,很不幸的是,这次楚怀王在经过秦国的时候被秦国的巡逻兵给抓住了,并在抓住楚怀王以后,第一时间送往咸阳。
再次进了“监狱”,并且看守是原来的三倍,楚怀王再想逃离已经不可能了,除非他长了翅膀。
于是,心灰意冷的楚怀王每天郁郁寡欢,久而久之便抑郁成疾了,终于在次年(前296)死于咸阳。
楚怀王死后,秦昭王将其遗体完完整整的送回了楚国,算是全了楚怀王落叶归根的心愿。
楚怀王的遗体回国当天,楚国被震天的哭声所笼罩,为了表示对熊槐的怀念,后人称其为楚怀王。
好了,楚怀王死了,再说也是多余,咱们还是再把目光转向函谷关吧。
说到做到,赠陛下,加餐!
167 割地求和
公元前296年,魏冉带领剩下不到两万的秦军逃离了函谷关,坚守抵抗近半年的函谷关终于被联军攻破。
当然了,联军的损失也绝对不比秦国人少。
就在函谷关被攻破的同时,秦国朝野震惊,秦昭王召开了紧急大会,与众位大臣一起商议办法。秦国陷入了自从商鞅变法以来最大的危机。
最后,经过大家的一致表决,秦昭王和宣太后低下了他们高贵的头颅,派遣公子池为使者前往联军阵营求和。
他首先传达了秦昭王的口谕,向田文低头认错,紧接着又献给联军三座城池(不知道是哪三座),这种行为便是最耻辱的割地求和了。
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但凡大战无往而不利,可如今被田文逼到了如此割地求和的地步,这不得不说是秦国的一次天大耻辱。
而田文呢,他虽然还想继续攻击秦国,但也知道那样太冒险,实在是不值得。
第一,田文率领联军出兵秦国,又出钱(粮)又出力(兵),可是最后得到的地盘都是飞地,全都归了韩国和魏国,齐国实在是得不到什么利益。
第二,田文从未料到函谷关如此难攻,就算是只剩下不到七万人的函谷关,田文也是猛攻了近半年才将其攻下,现在士兵们损失惨重不说,还都已经归乡心切兼疲惫不堪。如此状态,一旦深入秦国腹地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给秦昭王干急眼了和自己拼命,势必会出动秦国主力大军,而统帅大军的十有八九便是秦国名将司马错。田文可没有信心能带领如此士气低落的部队战胜司马错的精锐秦军。
第三,别看赵国和楚国现在在边境又是调兵又是整事儿的,到时候他们能不能真正出兵还真是两说。
所以,又扳回了面子又赢得了声望的田文见好就收,直接解散了联军,打道回府了。
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摆在了田文面前,那就是究竟从哪条道回国,第一条是从东回国,可那样的话会途径楚国,而齐国前些年率领魏韩而国对楚国连番殴打,楚国在痛恨秦国的同时也痛恨着齐国,而现在自己手上的齐军据不完全统计已经不到八万了,如果这时候楚国来攻击自己,自己还真就没有信心能全身而退。
第二条则是从北走赵国,向东直通齐国。这条道看似没有危险,所以田文率领齐军剩余军士从北借道赵国,向东奔齐国去了。
有的了解赵国地理的朋友大概会问了,“哎,我说鸟兄,你这么分析好像不对吧,既然田文害怕楚国攻击自己,那他难道就不怕燕国吗?要知道,燕国可是紧挨着赵国的,要是田文在回国途中被燕人打了伏击可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田文突然穿越了千古,直接跑到了笔者身边,替笔者回答道:“哈哈哈,这位兄台说笑话了,燕国?他们会打仗吗?他们敢来伏击我吗?不是我瞧不起燕国人,而是他们确实让人瞧不起!”
就这样,抱着一种轻敌的态度,田文向北由东回国了。
可就在这时,一双阴冷的眼正盯着田文所率领之齐军的一举一动。这人是谁呢?正是燕国国君,燕昭王姬平。
原来,田文这场大战已经被整个天下所瞩目,田文威震天下的同时,一些“不怀好意”的诸侯王也在想着法的坑齐国一把。而这其中对齐国仇恨最深的,那必是燕国无疑了。
想当初齐国侵略燕国以后,两国就成为了不死不休的关系,一位著名哲学家曾说过,“仇恨和初恋是行为的最大推动力”。
这话一点儿没错,自从燕昭王成为国君之后,时刻不忘“亡国之恨”,他励精图治,任劳任怨,国事从来都不会推到第二天。燕国在他的勤劳治理下,国力稍稍提升了那么一点,士兵的数量也有了不少的提升(并非质量)。
当燕昭王听说田文要从赵国入齐以后,他高兴得差点儿乐翻了天。
要知道,燕国和赵国相邻,齐军要想从赵回国,势必会接近燕国边境,而现在的齐军损失不小、士气低落。
“如果到时候我派一军前往阻击,全灭齐军精锐,再杀掉那个田文,齐国一定会遭受毁灭性打击,哈哈,哈哈哈,妙哉妙哉!”
燕昭王如是想着。
燕昭王的算盘打的很响,他认为,齐军想要回国,必经呼沱水向东过黄河,而呼沱水北有滋水,滋水中间有一地为权(河北新乐西南),到时候自己的军队在权地集结,然后直接驾船进滋水,在滋水和呼沱水的交汇处阻击齐军,等齐军来时定可一举而破!
于是,燕昭王派遣十万大军前往权地,一切都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只等田文一来,便让他下水去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