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卡拉恰伊人

卡拉恰伊人,北高加索地区的居民。自称“卡拉恰伊拉人”。约13.1万人(1979),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卡拉恰伊—切尔克斯自治州,少数分布在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属欧罗巴人种高加索类型。使用卡拉恰伊语,分成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无文字,1936年创制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信伊斯兰教,多为逊尼派教徒。

其远祖可追溯为青铜时代就已居住在北高加索西部山区的古代居民。后来,在逐渐吸取阿兰人、保加尔人和奇普恰克人等民族成分的基础上于13~14世纪形成卡拉恰伊人。15~18世纪遭受土耳其封建主统治,19世纪上半叶又被沙皇俄国兼并。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翌年被白军占领,1920年恢复苏维埃政权,1922年成立卡拉恰伊-切尔克斯自治州。

直到19世纪中叶还保持宗法封建关系,盛行多妻制、血族复仇、送彩礼等习俗。

过去,卡拉恰伊人主要从事游牧业,兼事农业和手工业。饲养细毛绵羊和马,种植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等。十月革命后,由游牧转为定居,并发展了化工、机器制造和建筑材料工业。近年来,疗养和旅游业得到发展。

卡拉伊姆人

信奉卡拉伊姆教的突厥语民族-卡拉伊姆人(Karaim)。

卡拉伊姆人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在信仰、性格、习俗等方面既有犹太人的特点,又与穆斯林有共同之处。这就是卡拉伊姆人—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现已所剩无几,有绝迹之虞。全世界卡拉伊姆人现有2500人左右,其中俄罗斯境内有600人,另有900人居住在乌克兰,其余分布在立陶宛、波兰、埃及、以色列、美国等地。卡拉伊姆人是一个突厥语民族,他们说一种特殊的突厥语,属于突厥语族西语支。

这个民族最初发源于两河流域。他们在埃及参加过第一代法老的远征;在巴勒斯坦,他们为耶稣鸣不平,与法利赛人(犹太教的一派)据理力争,认定基督与穆罕默德都是先知;他们把《旧约》中的《摩西五经》奉为本族《圣经》。

发源于两河流域的卡拉伊姆人,跟随希腊人来到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地区。后来,卡拉伊姆人成为“达尔罕”—哈扎尔(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顿河和喀尔巴阡山山麓的突厥人部族)汗国军队中的特权阶层。哈扎尔汗国穷兵黩武,征战不息,惹恼了当时的基辅大公—英明的奥列格。他决定给猖狂的哈扎尔人一些颜色瞧瞧,让他们有所收敛,结果适得其反,倒被卡拉伊姆人唬了个下马威。

时光流转,卡拉伊姆人渐渐厌倦了刀光剑影、席不暇暖的戎马生涯,于是他们在辽阔的克里米亚半岛上选择骑兵难至的地点,建起一座座城堡,安居乐业起来。他们还挖了不少山洞以备不时之需。没多久,成吉思汗的骑兵呼啸而至,卡拉伊姆人经紧急出口藏进山洞,得以劫后余生。

大约到了1397年,立陶宛大公维托夫特(1350~1430)来到克里米亚。卡拉伊姆人的整肃军纪给他留下了印象深刻,求贤若渴的大公诚邀卡拉伊姆人去为他效力,很快就有383户人家迁往立陶宛。1410年,维托夫特大公麾下的卡拉伊姆人参加了格伦瓦尔德会战,粉碎了日耳曼骑士团的东进。后来,克里米亚划归俄罗斯版图,留下的那部分人顺理成章地成了俄罗斯的臣民。

卡拉伊姆人的作战天赋在俄罗斯闻名遐迩,他们中涌现过不少骁勇善战的军事指挥官。1799年,卡拉伊姆人参加了苏沃洛夫伯爵对意大利和瑞士的远征,帮助他翻越阿尔卑斯山突围。1827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因卡拉伊姆人是少数民族而免除了他们的兵役,但卡拉伊姆人仍然纷纷志愿参军。

1772年~1783年这10年,决定了许多民族的命运。这期间,俄罗斯帝国兼并了大量居住着异教徒的疆域,包括有150万犹太人的部分波兰领土。波兰的犹太人从一开始就与俄罗斯当局有龃龉,关系很僵。而卡拉伊姆人的处境要好得多,因为他们抵触《塔木德》(注释讲解犹太教律法的著作,在犹太教传统中的地位仅次于《圣经》即《旧约》—编注),基督教的统治者们也视这本经传为不可理喻的异端;同时他们忠于《圣经》,这正好又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另外,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后,部分鞑靼人迁入了土耳其境内,卡拉伊姆人成了半岛上最为庞大和活跃的民族,于是俄罗斯当局觉得有必要与之对话。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他们1794年的呈文感到满意,免去了他们的双重赋税,同时给予一系列优待,条件是不许接纳正统的犹太人。1852年,卡拉伊姆人居住范围的限制被取消。1863年,他们获得了与俄罗斯其他民族完全平等的权利。

如今,几乎没有人了解卡拉伊姆人的生活现状。他们的姓名听起来像是来自突厥语或是《旧约》,所以人们不是把他们当成鞑靼人就是当成犹太人。

(1)俄罗斯

如今生活在俄罗斯的600多卡拉伊姆人在俄罗斯身份无着。官僚们认为他们是外来民族,是“与波兰人一道来到俄罗斯的一支犹太人”。莫斯科的300个卡拉伊姆人,就像大都会中的300个“莫希干人”(北美印第安部族—编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遭遇,无可奈何。

(2)立陶宛

在立陶宛生活的数千名卡拉伊姆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卡拉伊姆人族群,由于政府的扶植性政策,相对情况比较好,他们有自己的卡拉伊姆文化协会。立陶宛人出奇地善待国内的卡拉伊姆人。他们想让卡拉伊姆人确信,当年听从维多夫特大公的建议移居立陶宛是正确的抉择。在特拉凯市(14世纪~15世纪为立陶宛大公官府所在地—编注)有卡拉伊姆人博物馆,还开有一家能吃到卡拉伊姆风味菜的餐馆。在立陶宛人眼里,卡拉伊姆菜是世上最美味的食品。传说,在保卫卡列城堡的时候, 卡拉伊姆人估摸着敌军已有十几天没吃东西了,于是打开城门,招待敌军吃了一顿美餐。敌军将领感慨道:“早知他们厨艺如此精湛,就犯不着与他们作战了。还不如学学人家做饭的本事呢。”

(3)乌克兰

乌克兰的900多卡拉伊姆人居住在克里米亚半岛,和那里同样说突厥语的鞑靼人混居。他们被当地的鞑靼人叫做“黑犹太人”,但克里米亚的卡拉伊姆人从不把自己与正统的犹太人混为一谈。他们把自己归为卡拉伊姆教。这一教派由8世纪时逃往古巴比伦的犹太人创立。像所有的宗教一样,卡拉伊姆教也需要认祖归宗:其信徒只承认《摩西五经》,把它奉为本族《圣经》。他们不承认其他任何经典,尤其是犹太教的圣法经传《塔木德》。为此他们自创了一套宗教仪式。“卡拉伊姆”这个词源自希伯来语中的“诵读”一词,卡拉伊姆人—即“诵读《摩西五经》的人”。

卡拉伊姆人与犹太人的区别的确很大。他们的房屋一眼就能区别开来:卡拉伊姆人的房屋门口都摆着一个小匣子,里面放着《摩西五经》里的几首诗作,犹太人无此习俗。卡拉伊姆人有自己的节日,他们只庆祝在《圣经》里有记载的那些日子。卡拉伊姆人的饮食和习俗是鞑靼式的:他们的房子跟穆斯林的一样,男女分开住,各占一半;有钱的卡拉伊姆人通常有三妻六妾;克里米亚羊肉馅饼是鞑靼人和卡拉伊姆人的传统美食。

卡拉伊姆人在20世纪初曾经有一部分人在中国哈尔滨侨居,卡拉伊姆人的主要代表人物,哈尔滨卷烟厂的创始人老巴夺兄弟并非如学者所普遍认为的是犹太人,而是卡拉伊姆人。

世界民族源流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4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麟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世界民族源流史第4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