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多尔甘人

多尔甘人(Dolgan),操突厥语的民族。据1979年人口普查,总数约为5,100人,是远在俄罗斯北中部北极圈的泰梅尔(Taymyr)自治州的基本居民。

1970年代主要是驯鹿牧民。在苏维埃制度下虽已集体化,但游牧生活方式改变缓慢。除传统的狩猎外,经营菜圃也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加告兹人

加告兹人是一个生活在欧洲东巴尔干的一个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摩尔多瓦共和国。加告兹人占摩尔多瓦人口的4%,为突厥语系民族。总数约有23万。

全世界64%的加告兹人居住在摩尔多瓦。实际上,加告兹人原来是土耳其人,因为他们不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被迫从已经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迁移至比萨拉比亚。这部分人到摩尔多瓦后信奉希腊正教。在饮食结构上,他们同斯拉夫人一样食猪肉、牛肉和羊肉。绝大多数加告兹人居住在摩尔多瓦南部的3个县。其余的加告兹人散居在乌克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加告兹人说加告兹语,这是一种融合了很多保加利亚语的突厥语,一般认为加告兹语与土库曼语、土耳其语和阿塞拜疆语共同组成突厥语西南语支或乌古思语支。

加告兹人有自己的自治区-加告兹自治区 UTA G?g?uzia,它位于摩尔多瓦南部,大致是由沿与乌克兰南部边境的Ciad-Lunga、Comrat和Vulcanesti三区组成的不连贯的地区。面积为1381.5平方公里。

摩尔多瓦宣告独立前夕,1990年8月,加告兹人以他们的语言、文化和民族传统受到岐视为由宣布在摩尔多瓦南部成立“加告兹共和国”,并建立了武装力量。为解决加告兹地区的民族纷争,摩尔多瓦领导人做了大量的说服解释工作,贯彻民族和解政策,主张和平解决矛盾,不诉诸武力。最终在1994年平息了该地区的不稳定因素。1994年12月,摩尔多瓦议会通过了《加告兹法律地位法》,其中规定:加告兹是摩尔多瓦的一部分,是具有特别地位的自治地区,加告兹可在其权限范围内解决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当摩尔多瓦独立地位发生变化时,加告兹人有权自治。之后,加族领导人在加告兹人聚居区进行了全民公决,决定解散“加告兹共和国”,成立“地区自治体”。自治体由一名首席官和35名非脱产议员组成“人民议会”。“人民议会”可在不违反摩尔多瓦宪法的条件下通过本地区有关的法令。1995年6月,摩尔多瓦政府收缴了加族人的全部武器,并向该地区派驻了政府武装力量。加族领导人被任命为相当于副总理一级的政府成员。

1994年12月23日,摩议会通过加告兹特殊地位法,加告兹成为摩尔多瓦共和国享有特殊地位的自治区。

卡拉达格人

卡拉达格人(Karadags)约有3万,主要分布在伊朗西北部与阿塞拜疆共和国接壤的阿拉斯河流域,是一个跨界民族。他们是1804-1813年和1826年-1828年两次俄波战争期间由阿塞拜疆迁来的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混血后裔。卡拉达格人在生活习俗上与阿塞拜疆人差别不大,卡拉达格语是一种融合部分波斯语的阿塞拜疆语。他们共分为7个部落,过着游牧生活。

卡拉卡尔帕克人

卡拉卡尔帕克人(Karakalpaks或Qaraqalpaqs)(英语:/k�0�3r�0�5lk�0�5lpa�0�9ks/; 卡拉尔帕克语:"Qaraqalpaqlar",俄语:"�0�3ара�0�3алпа�0�3лар"), 中亚咸海南部沿岸地区的居民。约62万人,其中50万人主要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部分分布在费尔干纳和花拉子模等地。属欧罗巴人种与蒙古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卡拉卡尔帕克语,分东北和西南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1928年前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一度改用拉丁字母,1940年又改用西里尔字母。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卡拉卡尔帕克人的远祖可追溯为公元前7~前2世纪时就已居住在咸海南岸的萨卡-马萨格特人(即塞种-马萨格特人)。2世纪末到4世纪,部分东来的匈奴部落在咸海草原地带与当地居民结合,6~8世纪又与突厥人结合,形成佩切涅格人和乌古斯人部落。10世纪初,部分佩切涅格人西迁至南俄草原。俄国文献称他们为“高筒黑帽”(“卡拉卡尔帕克”一词,突厥语意为“黑帽子”)。留居在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之间的佩切涅格人东支逐渐与来自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奇普恰克人相结合。14~15世纪,又与近邻诺盖人结合,形成卡拉卡尔帕克人。16世纪时受布哈拉汗国统治,18世纪中叶被沙俄兼并。18世纪末19世纪初臣服希瓦汗国,19世纪后期又被并入俄国版图。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5年成立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州,1932年改为自治共和国。

卡拉卡尔帕克语属于突厥语族钦察-诺盖语组(Kipchak-Nogaygroup),该语组也包括哈萨克语和诺盖语。卡拉卡尔帕克口语有两种方言:东北部方言和西南部方言,书面语则用一种改良过的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前者是基于苏联时期的标准,后者则是仿效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兹别克字母而加以的改良。在前苏联时期,卡拉卡尔帕克语的书面文很少,即使使用,用的也是一种改良过的波斯-阿拉伯字母(Perso-Arabic alphabet)。

由于卡拉卡尔帕克人的地理和历史原因,卡拉卡尔帕克人一直受到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俄罗斯人的影响,因此一种卡拉卡尔帕克-乌兹别克混合语被广泛使用。

卡拉卡尔帕克人主要是伊斯兰教逊尼派下属的哈乃斐学派(Hanafi School)的追随者。他们很可能是在公元10至13世纪左右改信的伊斯兰教,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而第一次出现。

伊斯兰教苏菲派托钵僧(Dervish)名下的诸如:"纳克什班迪派"(Naqshbandi),"库布拉维亚派"(Kubrawiya),"亚撒维耶派"(Yasawi),"盖兰德里派"(Qalandari)等教派在这一地区很常见。其中"库布拉维亚派"在该地区的势力最强大,有着为数众多的追随者。(注:[1])。尽管据统计在1914年,当地有553座清真寺,但如今已没有这么多的数量的清真寺了,目前现存的清真寺主要位于努库斯(Nukus),托尔特库尔(T�0�2rtkül),胡贾埃利(Hocaeli),齐姆巴依(�0�5imbay)等地。

过去,卡拉卡尔帕克人从事畜牧业与农业、渔业相结合的多种经济生产活动,过着半定居生活。现在,工农业都有较大发展,工业部门有农产品加工、建筑材料等;农作物有小麦、高粱、瓜类、苜蓿和棉花。多住毡顶帐篷,部分住粘土草顶平房。饮食有肉类、乳制品、面食、酸牛奶等,爱吃手抓羊肉。妇女穿束腰连衣裙和灯笼裤,喜欢佩戴手镯、耳环、戒指和沉重的金银胸饰。直到20世纪初,社会制度尚处在早期封建关系发展阶段,家庭生活中还保留着氏族部落残余,行族外婚制(见外婚制)、夫兄弟婚,并早婚、多妻,妇女地位低下。十月革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面貌迅速改观。

另约有数千卡拉卡尔帕克人居住在阿富汗斯坦境内。

卡拉帕帕赫人

卡拉帕帕赫人(Karapapakhs),伊朗的卡拉帕帕赫人约有4万,他们多分布在雷扎耶湖两岸。卡拉帕帕赫人的故乡原在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共和国和亚美尼亚埃里温省塞丹湖周围。1826年-1828年俄波战争期间被迫迁到伊朗。他们信伊斯兰教,属什叶派,讲卡拉帕帕赫语,这种语言也被认为是阿塞拜疆语的东部方言。现在卡拉帕帕赫人多半过着定居生活,主要从事农耕。有少部分人仍过着游牧生活。

世界民族源流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4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麟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世界民族源流史第4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