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阿拔斯时期,在帝国广大地区实现了伊斯兰化和阿拉伯语化。这是一个和平而渐进的漫长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各地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阿拉伯帝国为政教合一的政权,穆斯林享有种种特权,统治者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法定的官方语言。这些都是促进各地区伊斯兰化和阿拉伯语化的共同因素。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世纪的数百年间,阿拉伯语曾是世界学术文化界使用的国际语言,现在是近两亿人的日常用语。它对许多民族的语言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从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是阿拔斯朝的鼎盛时期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在东方,和中国在中亚但逻斯发生军事冲突(751年),击败唐将高仙芝后,很快便同中国修好。阿拉伯帝国首都东迁后,西疆的防备松弛,拜占廷乘机攻占小亚细亚。阿拔斯朝从第三代哈里发马赫迪( 775-785年)时起,开始进攻拜占廷。783年,阿拉伯军一度包围君士坦丁堡,迫使拜占廷纳贡。进人9世纪后,掠夺性的袭击仍时有发生,但是大规模的战争停止了。哈里发诃论�6�1拉西德( 786---809年)与法兰克的查理大帝保持友好关系,目的在于牵制西班牙的后倭马亚朝。查理大帝也利用阿拉伯帝国以抵制拜占廷。对内,发展生产,提倡教育,奖励学术。国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一个世纪左右的黄金时代过去后,阿拔斯迅速走向衰落。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人民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哈里发政权。皇室贵族的争权夺利从内部削弱了阿拔斯朝的统治。阿拉伯帝国原是一个多民族的复杂集合体,随着国势的衰微,各地大封建主割据称雄,形成事实上的分裂局面。

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阿拉伯穆斯林与非阿拉伯穆斯林之间,南阿拉伯人与北阿拉伯人之间、伊斯兰教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社会动乱长期起作用的因素。

各地不断的起义和暴动沉重地打击着哈里发的统治。阿拔斯朝统治者内部也矛盾重重。哈里发为了加强自己实力,镇压起义,抑制专横的封建主,自9世纪前期以来,每年从中亚输入上千的突厥奴隶,以充实军队并担任警卫。突厥将领和士兵逐渐取得权势,参与宫廷阴谋,左右朝政;哈里发最后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阿拉伯帝国各地区间的联系本不密切,中央主要依靠武力和宗教维持统一。封建关系发展后,各地大封建主破坏土地国有制度,.逐渐加强对领地的控制,不服从中央。已经削弱了的哈里发政权,对之无能为力。各地总督利用地方封建主的支持,纷纷建立小朝廷,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早在788年,就有信奉十叶派的伊德利斯据摩洛哥独立,建立伊德利斯朝( 788-9$5年)。800年,阿格拉布在非洲总督,脱离哈里发的控制,在突尼斯建立阿格拉布朝(800-909年)。868年以后,突厥将领图伦据埃及和叙利亚,建图伦朝(868-905年)。在帝国东部,受命统治巴格达以东广大领土的塔黑尔于820年据呼罗珊独立,称为塔黑尔朝(820-$72年)。萨法尔于867年割据波斯南部,建萨法尔朝(867-908年)。874年,阿姆河一带又出现了萨曼朝( 874-999年)。

9世纪后期,又爆发了两次大起义,对于分崩离析的阿拉伯帝国给予最后一击。首先是869-883年爆发于巴斯拉的震动帝国心脏的黑奴大起义。黑奴大起义后不到十年,在巴格达与巴斯拉之间的瓦西特又于891年爆发卡尔马特教派大起义。

哈里发政府受到各族人民不断起义的打击,各地封建主又纷纷割据独立,控制的领土日益缩小,只剩下巴格达周围美索不达米亚的一部分。

为了镇压起义,抑制波斯人的势力,哈里发穆耳台绥木(833-842年在位)开始在中亚等地招募突厥奴隶,组成禁卫军,给予种种特权。突厥近卫军负责守卫宫廷,深得哈里发宠信,久之,遂拥兵自重,为所欲为,哈里发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可以任意废立。近卫军的横行无忌,使巴格达变成了一座混乱的城市,引起居民的极度痛恨。836年,穆耳台绥木被迫把哈里发政府搬到马腊,直到892年才迁回巴格达。861年,突厥近卫军杀死哈里发穆台瓦基勒,标志着阿拔斯朝开始衰微。10世纪中叶,波斯人艾哈迈德�6�1伊本�6�1布韦希赶走突厥近卫军,左右朝政。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人巴格达,取代了布韦希人的势力,哈里发的政治权力被解除,只保持宗教首领的地位。

11世纪末叶,十字军人侵。1258年,蒙古军占领巴格达,阿拔斯朝灭亡。

第二篇 古代印欧语系民族

一、古代印欧语系各族的起源和迁徙

(一)、古代印欧语系各族的起源

古代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各民族总称为印欧人,他们包括西亚的赫梯人、米底人、波斯人,南亚的雅利安人、南欧的希腊人、罗马人,东欧的斯拉夫人,北欧的日耳曼人,西欧的克尔特人等。

最早发现古代印欧语系各族同源同根的不是历史学家,而是语言学家。18, 19世纪,语言学家把近代欧洲的语言和古代的梵语、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但有许多同根的词汇,而且在语法形态、语音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语言学家根据这些语言在地理上的分布将其命名为印欧语系。印欧语系各种语言之间的相似之处是不能用巧合或互相借用来解释的,唯一正确的解释是这些语言和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共同的起源。但是,印欧语系的发源地在哪里?古代印欧人迁徙之前的故乡何在?这方面的说法很多,最流行的是黑海地区说。从目前的资料看,黑海地区说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它把印欧人的故乡限制得过于狭窄。印欧人的故乡可能是一个更广阔的地区,是以黑海北岸为中心,向西伸展到多瑙河流域,向东伸展到黑海沿岸的广漠草原地带。

古代印欧语系各族是人口众多的游牧部落,已经使用马和马车作为交通工具,故而活动范围较大。他们南下之后覆盖了从南亚到南欧的广大地区,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由此推断,印欧人是一些强悍的民族,他们的故乡是一个较广阔的地区。游牧部落的活动是呈辐射形的,但他们向北扩展受到严寒气候的限制,向南扩展又受到分布在北纬450线附近的阿尔卑斯山、黑海等的阻隔,只能向东西两翼扩展,以黑海沿岸为中心、西抵多瑙河、东至黑海沿岸呈弧形的地区是同纬度的草原地带,气候、自然环境和生态基本相同。以黑海沿岸为中心向东西两翼伸展各约为1500千米,骑马或驾车不到一个月即可到达,符合游牧民族活动规律。黑海地区接近西亚文明发源地、较东西两翼发展迅速,因此,它不但是地理上的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上的中心。

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中有许多关于生物、气象、食物的用语,语言学家从中筛选出共同或同根的词,这些词可能是他们从故乡带来的,根据这些语言“化石”可以推断他们故乡的生活环境,也有一些词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中各不相同,这些词可能是印欧人迁居新地之后产生的。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语种都有表示“冬天”、“雪”和“寒冷”等意义的相同或相似的词,而且“冬”一词出现的频率要比“夏”多,这说明他们起源于气候较冷的地区。而某些热带、亚热带地区动、植物名称的词,如“狮子”、“稻米”、“竹”等等,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而印欧语系各语种中都有表示“白杨”、“柳树”、“熊”、“羊”、“蜜蜂”等动、植物名称的相似词,但对属于温湿气候中的无花果、葡萄、丝柏等名称则各异。通过这样的探索和研究,许多人认为,当人类进人新石器时代时,欧洲中东部曾居住着一些游牧部落,他们饲养着象、羊、狗、马等这样的家畜,会使用马和马车,逐水草而居,在这广阔的呈弧形的草原上,零星地散布着一些定居的农业村落,以作他们长途跋涉的栖息之所。他们处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存在着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机构,在某些先进地区,已出现阶级分化,但尚未进人阶级社会,这些人就是原始印欧人。

世界民族源流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麟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世界民族源流史第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