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二百零七章:赤壁之战的‘拒’与‘破’。

陈寿用字一向比较考究。参加了赤壁之战的人,一部分,被陈寿记载为‘拒’。另一部分,则被陈寿记载为‘破’。

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慢慢来看。

上一章我们分析到,赤壁之战其实有两场,一场是赤壁初战,一场是乌林火战。

赤壁初战,曹操是进攻方,孙刘联盟是防守方:曹操一路追击刘备,孙权派周瑜等人去救援刘备,抵抗曹操的追击。

因此,陈寿对赤壁初战的理解,是‘拒’:孙刘联盟在‘抗拒’曹操。

乌林火战,则反过来了:曹操中了诈降,营地一片大乱,周瑜刘备趁机冲进曹营,大杀特杀。在这时,孙刘联盟变成了攻击方,曹操则只有逃跑的份。

因此,陈寿对乌林火战的理解,是‘破’:孙刘联盟在‘击破’曹操,‘大破’曹操。

故,只参加过赤壁初战的将领,陈寿就以‘拒’字来记载他。(如周泰。《周泰传》记载:【周泰与周瑜程普等拒曹公于赤壁。】周泰只在赤壁‘拒’过曹操,后面的乌林火战,‘破’曹操的部分,他没有参加。)

反之,只参加过乌林火战的,则以‘破’字来记载。(如吕蒙。《吕蒙传》记载:【吕蒙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吕蒙只在乌林‘破’过曹操,前面的赤壁初战,‘拒’曹操的部分,他没有参加。)

还有一些将领,两场仗都参加了,陈寿就用【拒破】两个字来记载。(甘宁,凌统,韩当,吕范,《三国志》上记载的都是【拒破曹公】。)

这样看来,《诸葛亮传》说他们【并力拒曹公】,《周瑜传》说他们【并力逆曹公】,描述的其实都是赤壁初战时反抗曹操的场景,和‘火烧赤壁’无关。后来,周瑜的儿子犯了罪,百官为他求情,上表周瑜的功劳,提的却是【摧曹操于乌林】,而不是什么‘赤壁并力逆曹公’—大概在江东百官看来,赤壁初战逆曹操,只是帮刘备挡住了曹操而已,还不算什么大功劳。而乌林火战破曹操,把曹操打出了荆州,让江东集团获得了一部分荆州的领土,获得了真正的利润,才是最值得拿出来说的。

不过,我的这篇分析,乍看之下,是与《黄盖传》有矛盾的:大家都知道黄盖是火烧赤壁(乌林)的主要人物,他是肯定参加过乌林火战的,陈寿对他的记载,应该也是‘破’或者‘拒破’—可是,《黄盖传》却记载道:【黄盖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用的是拒字,好像黄盖根本没参加过乌林火战,根本没破过曹操一样。

难道是我的分析不对?难道关于‘拒破’二字,陈寿只是看心情随便写的,根本就没我想的这么复杂?

不是的,这一个例外,恰恰证明我的分析是正确的。

《黄盖传》注引《吴书》记载:【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

黄盖在赤壁初战后提议火攻,然后,火烧曹军船队,正准备冲到乌林(曹军营地)大杀一场的时候,乱阵中,黄盖被箭射中了!

黄盖掉到了大江里,救他的军人碰巧不认识他,就把他随手往旁边一放,再没管他—当时天寒地冻,黄盖从江水里被捞起来,肯定早就冻僵了,身体根本动弹不得。所以,黄盖就只能无奈的留在原地,无法跑去乌林参战。

火烧乌林的黄盖,恰恰是没参加过乌林火战的!于是,陈寿就记载道:【黄盖拒曹公于赤壁】—黄盖只在赤壁‘拒’过曹操,没在乌林‘破’过曹操。

何其精准,何其考究,何其严谨。

第二百零八章:曹操为何信黄盖?(上)

曹操赤壁战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水军不行。

这一点,曹操是知道的。不过,我们在‘赤壁之战究竟该不该打?’一章中分析过,此时若快速攻打江东的话,曹操就可以获得两个对他极其有利的‘帮助’。也就是说,因水军不行而造成的损伤,是合理的,在曹操的预算(计划)内。这一损伤是用来换取那两个‘帮助’的,并没有白白浪费。若回去练上几年水军再来,就得不到这两个帮助了。

同时,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才五万人,曹军按最保守估计,也有十几万人。就算水军不行,这一仗也是可以打打试试的,并没有大家印象中的必败那么夸张。

二,传染病爆发。

这一点,是曹操没料到的。若只是水土不服,对曹军战斗力的影响还不会这么大(同时,水土不服可以算进‘水军不行’这一点里,是曹操计划中的合理损失)。可是碰巧爆发了传染病,那就让士兵们实在没法打仗了。

这一场大病,只能说是曹操的运气不好,和他的军事能力是没有关系的。毕竟,正史中,连诸葛亮都没料到曹军会爆发传染病,只是说曹军【不习水战】而已。反对打江东的贾诩,反对的理由中也没有传染病这一项。

故,裴松之说道:【赤壁战败,盖有运数。天实为之,岂人事哉?】这种事,谁能料的到呢?没办法的。

三,黄盖诈降,烧了曹操的船队和岸上的兵营。

和上面两个原因不同,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曹操的责任。

按《周瑜传》的记载,曹操还是很会打仗的:赤壁初战,曹操被周瑜赢了一场后,见损失了些兵马,好像有点打不过,就立刻倒退了两步,采取保守姿态,把部队退到了江北岸,准备和南岸的周瑜互相对峙,打拉锯战。

看样子,如果曹操没相信黄盖诈降,没中火攻的话,那么,就算曹操再输给周瑜几小场(隔江对峙的拉锯战,战争的规模和损失都不会太大),曹操也不过是继续一步一步的往后退。退到最后,发现自己实在拿不下江东,直接退军不打了,转而采取贾诩的战略,退回荆州死守,也是极有可能的。

若如此,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曹操占北方+荆州,同时对付江东孙权和西凉韩马’。可惜曹操中了火攻,士兵溃不成军,根本没有一点一点往后撤退的机会,直接就被周瑜杀出了荆州,变成了‘曹操占北方+一点点荆州,需要同时对付江东孙权,西凉韩马,和占了大半个荆州的刘备’。

本来,即使拿不下江东,也不至于丢了荆州。可曹操中了诈降之计,导致荆州也丢了。

生性多疑的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的诈降呢?《三国演义》是从情感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的:黄盖使苦肉计,被打的鲜血淋漓,阚泽也冒死献投降书,让曹操感觉他们受到了周瑜的不公平对待(甚至迫害),从而相信他们是真心投降的。

这一解释显得曹操比较愚蠢,是不对的。(同时,苦肉计和阚泽献书也都是虚构的故事,《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

站在后人的角度看,曹操相信黄盖,好像真的很蠢—不过,那是因为我们这些后人早就知道了黄盖是诈降的缘故!早就知道了正确答案,再看做错的人,当然怎么看怎么蠢了。

实际上,黄盖真心想投降曹操,在当时来看,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地方。因为:

1,赤壁前夕,江东想投降的人本来就多。黄盖也想投降,不奇怪。

2,赤壁前夕,荆州主张投降的那批人,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刘表传》记载:【蒯越等候者十五人,其余多至大官。】重要点的人都封了侯,不重要的也都当了大官。这近在眼前的例子,对江东想投降的人的诱惑是巨大的。黄盖也想投降,不奇怪。

3,周瑜和江东老将们的关系可能存在矛盾。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小说在线阅读_第20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曹铜爵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第20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