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反间计的真相。
汉末,诸蔡最盛,蔡家的势力到达了顶峰。
蔡瑁的姐夫是刘表,姑父是太尉张温(国家总司令)。两个堂兄弟,一个叫蔡瓒,为郿相。一个叫蔡琰(和蔡文姬重名),为巴郡太守。蔡瑁本人,光婢妾就有几百个。房子,产业,更是有四五十处之多。
刘琮投降后,曹操为了更好的管理荆州,对荆州的本地家族蔡家,蒯家都很拉拢—曹操先对蒯越说道:【吾不喜得荆州,喜得蒯越耳】,给足了蒯家面子。又亲自去蔡瑁家,见了蔡瑁的妻儿,说了一些两人年轻时的趣事,一副很亲切的样子。
(史书记载:【蔡瑁少为魏武所亲】。曹操和蔡瑁年轻时就认识,而且感情还很不错。)
演义上写曹操中了反间计,杀了蔡瑁张允,这当然是胡扯的,虚构的—历史上,蔡瑁投降后,在曹魏担任的官职是‘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并没有担任过水军都督,并不存在‘蔡瑁是曹操最重要的水军都督,周瑜费尽心机想杀他’这种事。
历史上的蔡瑁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史书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自然老死的—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蔡瑁绝对不是演义上写的那种因罪而死,而是一直顺风顺水,富贵善终。
《襄阳耆旧记》记载:【永嘉末,其子犹富,宗族甚强。】一直到永嘉末年,司马炎的儿子司马炽当皇帝的时候,蔡瑁的子孙家族还是很富裕,很强大的—如果蔡瑁真的是犯罪被杀,得罪了曹家的话,那别说曹操了,单是曹丕,就绝对不可能放过蔡氏一族!蔡家怎么还会一直富裕强盛到晋朝呢?
曹丕是很讨厌蔡瑁的,他曾把‘吴匡,张璋,审配,郭图,蔡瑁,张允’六人给定义成标准的奸佞小人,评价道:【此六人固未足多怪,以后监前,无不烹菹夷灭,为百世戮试。】
按理来说,曹丕没理由这么烦蔡瑁。因为:
1,曹操得到荆州,蔡瑁有一定的功劳。
2,蔡瑁是曹操的故交。
3,蔡瑁没得罪过曹丕。
4,审配和郭图是曹家的敌人,曹丕骂他们是奸臣,很正常。可是,蔡瑁张允投降后,身份已经变成了曹家的大臣,算是自己人。曹丕骂蔡张是奸臣,那接受了蔡张投降,甚至主动向蔡瑁示好的曹操,又是什么呢?
横看竖看,曹丕讨厌蔡瑁,也是非常无缘无故的—关于为什么讨厌蔡瑁,曹丕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蔡瑁张允二人,总在刘表面前玩一些花招:刘琮做了好事,哪怕此事再小,蔡瑁也会让刘表知道。刘琮做了错事,哪怕此事再大,蔡瑁也会帮他掩盖住,不让刘表知道。再加上蔡瑁经常说刘琦的坏话,久而久之,刘表就越来越讨厌刘琦,越来越爱刘琮了。’
所以,曹丕认为【刘表亡于蔡瑁】
那个…。大家看啊:曹丕说的这些事,大家有没有感觉很眼熟呢?
十分眼熟!曹植和杨修…不就是这么对曹丕的嘛!
曹丕是很情绪化的一个人,从他逼迫曹植,赐死甄宓,羞辱于禁就可以看的出来。在我看来,他这么反感蔡瑁,不是因为蔡瑁和他有仇,而是因为他在蔡瑁刘琮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
刘表喜欢小儿子刘琮,曹操也喜欢小儿子曹植。刘琮的帮手蔡瑁,很有影响力,是荆州本地大族蔡家的人。曹植的帮手杨修,也很有影响力,是东汉名门大族杨家的人。蔡瑁经常掩盖刘琮的坏处,赞美刘琮的好处,并暗暗诋毁刘琦。杨修也经常掩盖曹植的坏处,赞美曹植的好处,并暗暗诋毁曹丕。
曹丕恨透了这些不是长子,却还不断攻击长子,妄图和长子争权夺位的人!他一看到蔡瑁,就会想起那个可恶的杨修!
不过,烦归烦,蔡瑁是功臣,又是曹操的故交,又没犯什么错,曹丕总不能莫名其妙的处罚他吧?所以,蔡瑁的家族一直到晋朝永嘉年间,都还是富贵名门。
—
注:
三国演义中,反间计的起因,是‘蒋干盗书’—这件事,自然也是罗贯中虚构的。
历史上的蒋幹,《江表传》记载:【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并不是跳梁小丑,反而比较像演义中的诸葛亮:蒋幹长的漂亮,擅长辩论,江淮一带没人能辩论赢他。
蒋幹【布衣葛巾】去见周瑜,周瑜道:‘子翼良苦,远涉江湖而来,莫非是为曹操当说客的?’
蒋幹道:‘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
周瑜道:‘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相共,岂足下所能移乎?’
蒋幹听了,笑了笑,没说话。回去后,蒋幹对曹操说道:‘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可说。’
蒋幹游说周瑜,自始至终,两人都是很尊敬对方的。闻弦歌,知雅意。蒋幹本身也是著名的才子,他见周瑜有自己的立场,也就笑了笑,表示理解,并没有死缠烂打的勉强周瑜什么,更没有偷周瑜的书信。
蒋幹确实做到了【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我久闻周瑜你的大名,所以这次来只是跟你单纯的聊聊天而已)。关于投降和游说之类的事,蒋幹一个字也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