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二百章:诸葛亮如何游说孙权?

《诸葛亮传》记载: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诸葛亮这段话的游说水平很高吗?其实并不高。

前半段,诸葛亮说曹操破荆州,威震四海,打的刘备遁逃至此,理论上讲,只会让孙权和江东百官更怕曹操,更不敢和曹操打。

而后半段,诸葛亮劝孙权快点下决定,量力而处之,则更是没什么作用的废话:能打过当然要打,打不过当然要降,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诸葛亮来劝吗?

不过,诸葛亮这段游说没什么水平,其根本原因,并不是诸葛亮不会游说,而是诸葛亮认为‘没必要游说。’

为什么?因为诸葛亮也知道孙权本身就是想战的,根本就不用他来劝!

《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战败时,【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孙权在观望谁的成败?肯定不是曹操:刘琮举国而降,以曹操的兵力,得到荆州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压根就不用观望什么。故,孙权其实是在观望刘备。

刘备需要孙权保他,孙权其实也需要刘备‘帮忙’。

孙权虽说自己有【全吴之地,十万之众】,但他的兵力安排其实非常的吃紧:他的十万兵里,有一部分要压制山越族,不能调动。有一部分要分守各郡县,防止各地豪强造反,不能调动。还有一部分要防着曹操从别处打过来,也不能调动—这三部分兵一调动,曹操还没打过来,孙权自己就先完蛋了。

到最后,十万兵里,孙权只能拿出三万兵来打仗。

刘备再怎么落魄,手里多少也能有点兵。孙权和刘备联合,看上的并不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是希望刘备可以实实在在的给自己添点兵。

因此,当诸葛亮说关羽还有一部分水军(约万人),刘琦还有【不下万人】的江夏战士(估计有七八千人)时,孙权立刻【大悦】。

常年和荆州江夏交手的孙权,很清楚江夏水军的实力—关羽刘琦这两万江夏水军,在水上,抵挡曹操四五万北方士兵,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再加上孙权总共才能拿出30000兵,刘备则能凑出17000—21000左右的兵,作用至少顶孙权一大半了!这个,是孙权需要刘备的地方。

(赤壁之战,刘琦也是有很大功劳的。他的一万水军,是促成孙刘联盟的重要筹码。孙权此时对刘琦关羽的看重,是要远远超过诸葛亮的—少了诸葛亮,孙权还可以让周瑜鲁肃提供破曹的战术,并不是非诸葛亮不可。但少了刘琦这一万兵,你上哪再找一万兵去?凭空变出来吗?)

从没见过孙权的诸葛亮,大概是情报工作做的不错,早就知道这一点了。(孙权亲自带兵在柴桑观望刘备的成败,看样子,如果刘备半路被谁给截住了,不方便往江东跑,孙权甚至还会出兵去接刘备,救刘备,把刘备给抢到江东来。)

故,刘备一战败,诸葛亮就立刻提议去找孙权:【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一点都不担心孙权会投降曹操,杀了刘备。

而诸葛亮‘游说’孙权时,也早就看出孙权是【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说白了,孙权只是表面上服了,心里还是不想投降的。

(注:孙权,周瑜,鲁肃,刘备,诸葛亮,这几人都是想战的!故,虽然《吴书》说是孙权鲁肃先联络的刘备,《蜀书》说是刘备诸葛亮先联络的孙权,两国史书对过程的记载存在矛盾—但是,两国史书对于结果的记载,却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不管谁先联络的谁,双方对于共同抵抗曹操这件事,完全是一拍即合,毫无异议的!并不是《演义》上写的那么别扭,双方居然还要互相劝说,互相激将,甚至互相针对。)

(因为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

所以,诸葛亮根本不是在游说孙权,而是在逼孙权表态:我们已经决定和你联合抗曹了,你到底是战是降,自己决定吧!

第二百零一章:为孙权翻案。(下)

诸葛亮说完后,孙权问道:‘如你所言,刘豫州为何不投降呢?’

孙权这么问,就还是想战!他想借诸葛亮的嘴,告诉大家一个不投降的理由。

诸葛亮一脸正气的回答道:‘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位壮士而已,都知道守义不辱,何况刘豫州乃大汉皇族呢?怎么能向汉贼曹操屈服!’

孙权听了,故意发火,勃然大怒曰:‘难道我就是受制于人的命吗?我计已决,要与曹操抗争到底!’和诸葛亮成功的演了一出双簧。

孙权说‘非刘豫州莫可以挡曹操者’,明显是在抬高刘备—若不抬高刘备,谁又肯信,肯听一个落败军阀的使者说的话?谁又愿意跟他们这群失败者绑在一块儿,去结盟对付强大的曹操?

(后来,孙权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的时候,就明显没把刘备当个人物看,更不会觉得只有刘备才能挡住曹操。不管是【数雄已灭】,还是【唯孤尚存】,都没把刘备算在‘群雄’和‘诸侯’里面。)

(但在当时,孙权却必须要往高里捧刘备才行。)

因此,即使是按照《诸葛亮传》的记载来看,孙权本身也是想战的—孙权故意让诸葛亮游说他,只是想借诸葛亮的嘴,来告诉主降派们:

1,刘备都宁死不降,你们有脸叫我投降吗?

2,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我们还是有希望打赢曹操的,不一定非要投降。

诸葛亮见孙权同意结盟,便说了一些对付曹操的战术(和周瑜的战术其实差不多)。孙权听了,就拔出刀来,一刀砍断桌案,说道:‘此事已定,谁敢再说投降,就如同此桌案!’

孙权这一举动,相当于先斩后奏:此时,投降派还是一力主降的,并没有被诸葛亮说服(和演义不同,历史上,诸葛亮和江东主降派并没有太多的接触)。孙权如果只是平静的宣布要开战,那么,投降派们肯定还是要据理力争,反对开战的—孙权只有彻底撕破脸,直接说谁敢反对我就杀谁,才能把事情给快速定下来,逼投降派们跟着一起开战。

不过,如果真的有人冒死反对呢?那么,江东内部恐怕就要先开始内战了!故,孙权这一举动是很冒险,很有胆量的。他主战的决心可见一斑。

孙家人的彪悍胆气,大概是印在骨子里的:孙坚勇挚刚毅,孙策猛锐冠世,孙翊骁悍果烈。就连那个出了名的昏君孙皓,也是彪悍的不行—吴国都被晋朝吞并了,他还敢对司马炎说狠话道:‘我在吴国,也给陛下你准备了一把投降后坐的椅子。’比魏主曹奂和蜀主刘禅的表现要大胆太多。

从孙权喜欢和老虎搏杀,喜欢亲自带兵来看,孙权应该也是很彪悍的一个人。只不过,孙权所处的环境容不得他彪悍,所以他才一直表现的很柔和,很隐忍,让人误以为他很软弱。

陈寿评价孙权【屈身忍辱】,像勾践。历史上,勾践战败被捉,给敌人夫差做苦力,尝大便,确实称得上屈身忍辱。可是,孙权乃江东之主,既没被敌人活捉过,也没被敌人(曹操刘备)欺辱过,他有什么【屈身忍辱】的地方呢?难道孙权受过的屈辱,能和勾践相提并论?

是的!不过孙权受的屈辱并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吴国本土!

孙权年幼即位,身为一国之主,既要听张昭这批老臣的命令,被他们压着,又要看江东本地大族的脸色,割让很多利益给他们—他们不把孙权这个大王放在眼里也就算了,居然还想逼着孙权投降,把孙家的三代基业送给曹操!

领导还要看员工脸色,听手下的命令。身为统治者,这些事情还不够屈辱吗?哪个老板能忍?

相同的处境,荆州刘琮和益州刘璋都被本地大族给逼着投降了,没守住基业。唯有孙权,隐忍数年,提拔私党,渐渐手握大权,赤壁宁死不降,最终三分天下,建国称帝。称帝后,也和勾践一样,大杀臣子,一方面夺回更多的权力,一方面也是出胸中一口恶气。

所以,陈寿说孙权像勾践。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小说在线阅读_第19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曹铜爵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第19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