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一百九十九章:为孙权翻案。(上)

演义中,孙权和周瑜都想降曹,多亏诸葛亮一激孙权,二激周瑜,才激的他们和曹操开战—关于《三国演义》,读者们都知道它是神化诸葛亮的,也都知道周瑜其实是个有雅量,性恢廓的人,不是演义中的小气鬼。这些,都不必多说。

可是,读者们对孙权的印象,却还都觉得孙权是个软弱的人,在开战和降曹之间总是犹犹豫豫的,拿不定主意。大家都认为赤壁之战主要是诸葛亮和周瑜的功劳,其次则是刘备—至于那个孙权,则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也没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有必要为孙权辩解一二。

首先,正史上,孙权自始至终就是要战的,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犹豫不决。孙权那副犹豫不决的样子,其实是在烦恼没法说服那些主降派跟着他一起战!而不是烦恼该投降还是该开战。

诸多史料中:

《鲁肃传》记载:会议上,大家都想投降,唯独鲁肃没说话。散会后,鲁肃追上孙权,还没等鲁肃说话,【孙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很明显,孙权本身就是想战的,只不过碍于主降派势大,不方便明说而已。故,孙权的表情,神态,行为动作,都透露出他很期待有人(鲁肃)可以替他说出主战的言论。

果然,鲁肃一说坚决不能投降,孙权就叹道:你的看法和我一样。

不过,鲁肃地位不够,他说话也是没人听的。当时,地位较重,手里有兵的周瑜正在外地出差,鲁肃就劝孙权【追召】周瑜回来,让周瑜来说。

因此,才有了《周瑜传》中的记载:众人说降,周瑜说战,孙权就立刻赞同道:周瑜的看法和我相同,我与曹贼势不两立!

《三国志,吴主传》的记载也差不多:【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大家都想投降,只有周瑜和鲁肃想开战,而他们想开战这一想法,是和孙权完全相同的。

《江表传》中,更是【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和刘备联合抗曹,开战,这些本来就是孙权自己的主意,和别人无关。

实际上,在与赤壁相关的诸多史料中,只有《诸葛亮传》说孙权是被诸葛亮游说劝服后,才决定开战的。其余的所有历史记载,明面暗面的意思,都是孙权自己本身就想开战,根本就不关诸葛亮事。

本来,吴国的史书美化吴人,说不关诸葛亮事,全靠孙权英明。蜀国的史书美化蜀人,说孙权差点投降,多亏诸葛亮劝他。两国的史书都说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史书中很常见的事情。

不过,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这一次,恐怕是吴国的记载比较可信。

因为:

1,虽然《三国志》有美化传主的习惯,但在《周瑜传》,《鲁肃传》等传记中,陈寿还是承认了孙权本身就想开战这一事实,并没有各自美化成‘孙权本来想投降,多亏周瑜与鲁肃劝他开战。’也没有过分强调周瑜和鲁肃的作用。

可见,开战确实是孙权的本意,和旁人无关。

2,《江表传》记载:孙策死后两年,曹操命孙权将儿子送入朝廷当人质,孙权和周瑜都一口拒绝,怕日后和曹操开战时容易受到牵制—当时,孙权刚刚继位,在江东还没站稳脚跟,随时有被推翻的风险,都不肯向曹操妥协,更何况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呢?

(相反的,倒是被认为很英雄的马超,和曹操开战时却主动提出送自己的儿子当人质,希望双方可以停战。)

可见,到底是投降曹操,还是与曹操开战,孙权早在六七年前就已经深思熟虑过,并做好相应的决定了。并不是赤壁时才仓促决定的,更不是被人劝服的。

3,如果赤壁之战能打成,是全靠诸葛亮劝说孙权的话,那么,对蜀汉来说如此有光彩,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在《刘备传》中丝毫不见记载呢?

《刘备传》只说刘备派诸葛亮当使者,出使孙权,并没有‘孙权本来不想出兵’,‘诸葛亮游说孙权’之类的描述—以《三国志》比较推崇诸葛亮刘备二人的习惯来看,不提此事,多半就是默认了并无此事,或是就算真有此事,此事也并不重要,不值得提。

为何此事并不重要呢?因为:诸葛亮当时的身份地位较低,只是落败军阀刘备的使者而已(地位还不如之前的祢衡)。就算诸葛亮真的劝说过孙权,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江东集团的政局,连孙权鲁肃等人都快说了不算了,又怎么会被一个外人的使者轻易的改变呢?

就算孙权信了诸葛亮,主降派们也不答应啊!没用的。

因此,就算诸葛亮真的游说过孙权,也是因为孙权本身就想战,所以他才会接受(甚至支持)诸葛亮的劝说,继而用诸葛亮主战的言论,向主降派们施压。不然的话,诸葛亮在江东根本连说话的份都没有。他说的话,更没人会听。

(刘备和诸葛亮是主战派,孙权和鲁肃都很清楚。)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诸葛亮游说孙权的具体记载。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小说在线阅读_第19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曹铜爵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第19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