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章:东汉十三州小谈。(上)
中国古有九州,传至三国时期,有十三州。
1,冀州。(今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及山东省和河南省的部分地区。)
冀州是九州之首:‘冀’这个字,是由‘北’‘田’‘共’三部分组成的,大家可以理解成‘北方人共同生活的田地。’(不管是北方的中原人,还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因此,冀州这块地,既适合农耕,也适合放牧,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地盘—你顺着冀州往外走,就是幽州,当时还较为荒凉,靠近异族,比较适合游牧生活,不太适合农耕—而你顺着冀州往里走,则是兖州,中原腹地,又只适合农耕,不太适合游牧了。
冀州位于两者之间,同时拥有两者的优点。故,冀州又叫中土,最容易成就天子基业。
2,幽州。(今河北省和辽宁省的部分地区,及朝鲜的部分地区。)
幽这个字,是深邃的意思。幽州,就是中国位置最深,最远,最靠近异族的州。
由于地处边境,所以从春秋时期的燕国起(或许还要更早),幽州就已经要频频抵抗异族的入侵了—为何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因为中原人和中原人之间的战争,毕竟还文明点。而中原人对抗异族的战争,则肯定是血腥的,暴力的,残忍的!
和文明程度较低的异族对抗,你就只能讲狠!他杀你一个,你杀他十个!你不灭他的族,他就会灭你的族!因此,幽州人的悲壮和血性,早就已经刻在了骨子里,随着血脉遗传了下来。苏东坡就说道: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隋书》也记载道: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燕。
(幽,也有幽静,隐蔽的意思。商周时期,国土开发面积较小,还没开发到幽州那边去。当时的幽州很荒凉,很少和中原人来往。对中原人来说,当时的幽州就像是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一样,很神秘,很隐蔽。)
3,兖州。(今山东省和河南省部分地区。)
兖州,古称‘沇州’,因为其依靠着沇水。
既然依靠着沇水(还靠着济水和黄河),那么兖州的农耕水平当然就极其强大了—因此,兖州是标准的中原人农耕社会。
在中国古代,农耕政权大多比较文明,游牧政权大多比较野蛮,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种族的文明程度,其实和他们吃什么东西,以及获取这种东西的难易度有着很大的关联。
打个比方:假设A种族主要吃的是一种一年四季都能种植,都能收获的植物。那么,A种族的文明程度就一定会很高!因为:一,A种族一年四季的食物都可以很轻松的自给自足,那他们自然就不必去抢别人的食物吃,也不必做出杀烧抢掠之事,自然就比以抢为主的种族要文明。二,A种族很轻松的就能吃饱饭,那么吃饱饭之余,他们就会有更高级的追求和想法,就会去研究更高级,更发达的东西。(如文学,艺术,科技,礼仪等等。)
相反的,假设B种族吃的食物只有春天才有,那他们剩下的三个季节里,除了去抢别人的食物吃,还能怎么办呢?总不能活活饿死吧?自然就比较野蛮了。(同时,饭都吃不上了,哪还有闲功夫去研究文学,艺术,礼仪呢?)
农耕政权获得食物比较稳定,一年四季中也就只有冬天很难获得食物—不过,农作物比较容易保存,所以冬天还是可以吃存粮的,不必为食物担心。
而游牧政权获得食物却比较不稳定,有时好,有时坏。(毕竟不管是动物的繁殖,还是对动物进行狩猎,都比春种秋收要难以预测。)好的时候,游牧政权就呆在那里多发展几年。坏的时候,游牧政权就离开那里,逐水草而居,继续去寻找好的地方—如果情况坏到连水草都逐不到了,那就只好去抢别人的食物了。(注意:游牧,并不是畜牧,这两者有很大的分别!畜牧,已经接近于农耕,也是很文明的生存方式。而游牧,则差些。)
所以,农业大州兖州以礼仪著称。《隋书》记载:(兖州)其人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
4,青州。(今山东省部分地区。)
青州和兖州一样,同样位于土壤肥沃的地区,同样是礼仪之邦—不过,青州沿海,它的资源其实比兖州还要丰富!故,春秋时期,位于青州地区的齐国第一个崛起,第一个称霸。
青色属木,位于东方。青州,就是中国最东方的州。《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
青这个字,还有春天,植物,生长,茂盛等意思,都代表着青州是一个农耕发达的州。所以,按照我上面的理论,作为产粮大地,山东也一直被称作礼仪之邦。
在这里,我想顺便讲一下‘餐桌礼仪’。
自古以来,只有在能吃饱饭的地方,才会有餐桌礼仪的存在—饭端上来了,我慢慢的系上餐巾,摆好餐具,绅士的礼让老人和女人先吃,这一系列动作的根源是什么呢?是不缺食物。
我把饭让给你先吃,我并不会因此饿死,而是最多再多等几分钟,我就能吃到另一份饭—同样的,我优雅缓慢的讲究用餐礼仪,不粗鲁着急的用手大口大口的往嘴里塞饭吃,也是因为我眼前的饭跑不了!吃快吃慢它都是我的!所以,我才有闲工夫去慢慢的表示礼仪和修养。
如果放在闹饥荒,或食物严重短缺的地区,你拿到食物后,吃的稍微一慢,就被别人给抢走了,然后你就只能活活饿死,那你看看还有没有人会和你讲什么餐桌礼仪!绝对都是往死里去争抢食物!要多野蛮就多野蛮!
所以,礼仪的根本是食物(经济)。只有经济水平达到了,礼仪和素质才会自然而然的提升。
5,并州。(今山西省和内蒙古和河北省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并字的古代写法,是两个人站在一起。并,就是并排,并列的意思。
并州之所以叫并州,是因为它位处于两座大山之间:这两座大山实在是太庞大了,就像是两个巨人并排着站在并州的两旁一样!故,应劭曰:地在两谷之间,曰并州。
不过,这两座大山是哪两座呢?应该是贺兰山和吕梁山。
(为什么说应该是?因为夏商周时期的九州,和三国时期的九州并不同。所以,并州最初得名于哪两座大山,我们并不敢肯定—如果在上古时期,并州的范围和面积要比三国时期大的话,那么这两座山指的是阴山山脉,甚至祁连山脉都是有可能的—不过,上古时期的史书遗失的比较多,记载也不太真实,不肯定的事儿我们也不好瞎猜,所以就只好按照三国时期的地图来看了。)
在地图上,贺兰山和吕梁山并排而立,共同围绕在并州的两旁。
6,司隶。(今河北省和河南省和山西省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司隶,即司州。司的字形,看上去是一个人在手口并用的做指挥。司,就是指挥者,管理者的意思。
司,主也。古代比较高层的管理者,职位一般都带着一个司字—像司徒,司马,司空。(掌管报晓的鸡,又叫司晨。领导又叫上司:位于我上面的管理者。)
隶,则是隶属的意思。司隶,就是直接隶属于管理者(中央)的州,类似于现在的直辖市。(北京上海等直辖市,按照古代的叫法,我们叫它们司隶省也是可以的。)
被国家当作直辖市的地方,一般不是政智经济要地,就是军事要地。所以,最高管理者不放心一层一层的下放给别人管,必须要让国家中心亲手掌握才行。
我们可以来看看司隶有多么的重要。
司隶包括:弘农和谷城(函谷关所在地)。成皋(虎牢关所在地)。朝歌,陈仓,长安。荧阳(当年的楚汉分界,汉军的重要粮仓),等等。
你看,司隶掌管的地盘,都是政智和军事的重地!怎么能放心交给别人管理呢?其余州郡的管理者有了反心,最多就是当个割据政权,当个土皇帝而已。可是,一但司隶的管理者有了反心,那说不定就要改朝换代了!
附章:东汉十三州小谈。(下)
7,豫州。(今河南省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