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诸葛亮的计谋有多狠?(上)
刘备回荆州后,告诉刘表跃马檀溪之事。刘表闻之大怒,欲杀蔡瑁。
刘表当然不会真的杀蔡瑁—他就是想杀也没那个能力杀。最后,在众人求情之下,刘表大骂了蔡瑁一顿,然后派长子刘琦去给刘备赔礼道歉。
刘表这么做,其深意有四:
1,刘备毕竟差点被杀,刘表确实应该大骂蔡瑁一顿,间接的给刘备道个歉,也给刘备个面子和台阶下。
2,刘表当众欲斩蔡瑁,逼的蔡夫人【哭求免死】。这么做,不但狠狠扫了蔡家的面子,让蔡家及别的家族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荆州之主,也更加加深了蔡家和刘备之间的矛盾。
3,刘备对刘表还有用,刘表只是希望蔡家打压刘备,并不希望蔡家杀了刘备。而这次,蔡家竟真的差点杀了刘备!所以,刘表也确实该警告警告蔡家了。
4,刘琦和刘备,是现在身份最敏感,最尴尬的两个人:刘琦是刘琮继承大统的唯一妨碍,刘备则是蔡氏的仇敌。刘表派刘琦去给刘备道歉,就一定会加深蔡氏对刘琦和刘备二人之间关系的猜疑,会更方便刘表借蔡氏的手去打压刘备。
刘琦到了新野后,刚喝了没一会儿酒,就突然对刘备哭道:【继母蔡氏,常怀谋害之心。侄无计免祸,请叔父指教。】
和其余家族一样:刘琦想要对付蔡氏,就只能和刘备联合。所以,刘琦主动联合刘备。
可是,刘备现在却不能和刘琦联合!因为:刘琦的实力很弱,可他的身份却很显眼!刘琦一直被蔡氏给监视着,若刘备和刘琦联合,他们俩就很容易被蔡氏发现,就会导致刘备提早被灭!(参考我所分析的‘庞统为什么不和刘备合作’。)
相反,若他们不联合,各自低调行事,则蔡氏短期内还不至于撕破脸杀了他们,最多就是继续打压他们而已—若如此,他们反而能争取到发展实力的宝贵时间。
所以,刘备就装糊涂,装不知道刘琦和刘琮的太子之争,装不知道刘琦想要和他合作,对刘琦很虚伪的说道:你妈妈怎么会害你呢?你【小心尽孝,自然无祸】。
(同时,这句话也是刘备在暗示刘琦千万别沉不住气对蔡氏出手!导致自取灭亡—现在,刘琦需要做的就是小心翼翼的装乖宝宝,别惹火了蔡氏。这么做,刘琦还能多活两天,看看日后能不能有什么机会出现。)
第二天,刘琦哭着和刘备道别,刘备指着的卢马说道:【若非此马,吾已为泉下之人矣。】暗藏的意思就是:如果不是我运气好,我已经被蔡瑁给杀了!蔡家的实力实在太强,不是咱俩能斗得过的。所以,我不能帮你(不能和你合作)。
刘琦听了,就回答道:【此非马之力,乃叔父之洪福也。】暗藏的意思则是:你能活下来,并不是你运气好,也不是因为的卢马,而是因为叔叔你有能力和蔡家对抗!刘琦的意思,是仍然想和刘备合作。
不过,刘备已经和庞黄等本地家族合作了,心中有他自己的计划,暂时并不需要刘琦。所以,刘备还是装什么都听不懂,婉拒了刘琦—而刘琦则急需刘备,见刘备不答应,就【涕泣而去】。
刘备对刘琦无需求,和刘琦联合反而会暴露自己,故,刘备坚决不和刘琦联合。
《诸葛亮传》记载:【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刘琦经常想和诸葛亮‘商量大事儿’,但诸葛亮每次都拒绝他,一个计划也不敢给他出。
在演义中,诸葛亮也是不断的拒绝刘琦,躲着刘琦:【此家事,亮不敢与闻。】【亮客寄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泄漏,为害不浅。】【此非亮所敢谋也。】【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
(演义中虚构刘备帮刘琦骗诸葛亮,让诸葛亮帮刘琦,这明显是错误的。历史上,抽梯子,把诸葛亮困在楼上,是刘琦自己的计谋,而不是刘备教他的。)
最后,诸葛亮被困在楼上,给刘琦出了个【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计谋,劝刘琦离开首都,去江夏发展。
那么,诸葛亮这个计谋好不好呢?对刘备好,对刘琦不好。
我们可以分别来看一下。
第一百九十章:诸葛亮的计谋有多狠?(下)
诸葛亮劝刘琦去江夏,这个计谋到底好不好呢?对刘备好,对刘琦不好。
我们可以分别来看一下。
刘备坚决不能和刘琦联合,可是现在刘琦天天这么纠缠着刘备和诸葛亮,天天来找他们商量对付蔡氏的事儿,这岂不是比双方直接联合了还显眼?如果蔡氏知道了,绝对会误以为他们已经联合了,继而对刘备他们出手。
因此,诸葛亮就一竿子把刘琦支到了江夏去!江夏在荆州的东南方,新野在西北方,刘备和刘琦一个在最北,一个在最南,见面都难,就更别说联合了!这样做,就能把蔡氏对刘备的怀疑降到最低。(最差,刘琦去江夏后,也能避免他天天来找诸葛亮和刘备,避免引起蔡氏的误会和怀疑。)
这个计谋对刘备是有利的。(同时,将刘琦支到江夏,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在铺后路:若日后抢荆州失败,刘备至少还能去江夏投靠刘琦,不至于无路可逃。)
但是,这个计谋对刘琦却无利。
历史上,刘琦是想继承荆州的,而不是只满足于保命—既然如此,刘琦就必须要留在荆州的首都才行!
支持刘琦的官员本来就少,刘琦再主动离开首都,去边境(江夏)发展,离着政智中心和文武百官越来越远,那怎么成?将来哪还有机会继位?
刘琦继续呆在首都的话,只要他低调点,应该死不了(毕竟蔡家还没大胆到直接杀刘表儿子的地步)。同时,呆在首都也对刘琦日后继承荆州有利。(而离开首都,则就直接和继位无缘了。)
但是,刘琦继续呆在首都却对刘备有害!因此,诸葛亮给刘琦出的这一计,其实是为了让老板刘备获利(避害),然后设计阴了刘琦!
诸葛亮拿申生和重耳来举例,说什么‘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这很明显是在蒙骗刘琦!因为:
1,晋国当时的首都是‘绛都’,而申生被发配到了曲沃(旧都),重耳被发配到了蒲城(边境)。相对于当时最受宠的小王子奚齐而言,申生和重耳都是在外的,并不存在什么‘申生在内而亡’。
所以,申生和重耳谁死谁活,和‘在内’还是‘在外’是无关的。
2,就算硬要说申生是‘在内’的那个,那么,申生的死也和他‘在内’无关!
历史上,晋献公派人追杀申生和重耳—这其中,申生比较愚忠愚孝,明明有机会逃跑,但他就是不跑,反而主动自杀了!而重耳则比较现实,一听到信儿立刻就逃跑了。
你看,申生是死于他的性格,而不是死于‘在内’—你换成重耳在内,申生在外,申生依然会自杀,重耳依然会逃跑。
所以,申生和重耳谁死谁活,和‘在内’还是‘在外’仍然无关。
3,诸葛亮用重耳(晋文公)来举例,就是想暗示刘琦,想骗刘琦认为:如果他能像重耳那样‘在外’的话,那么,将来他也能像重耳那样继承大统!
可是,在外的重耳,在外逃亡了足足十九年!重耳最后能成为晋国之主,靠的可不是什么‘在外’—他靠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运气和机遇!
重耳逃亡后,晋献公死了,晋惠公继位:晋惠公得罪了秦国,秦国深恨之。
过了几年,晋惠公又死了,晋怀公继位:晋怀公也得罪了秦国,秦国也深恨之。
然后,秦国想把晋怀公给灭了,这才找到了逃亡的重耳,借着重耳这个引子发兵,帮重耳夺了晋怀公的王位。
你看,运气和机遇真的很重要:如果晋惠公和晋怀公其中任何一个人是贤良之人,能继续和秦国永结秦晋之好,那重耳就只能继续逃亡到死了!哪有可能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来夺位!
你说,刘琦能模仿重耳‘在外’,他难道还能模仿重耳的运气和机遇?刘琦在外逃亡上十九年,哪个国家会帮他从曹操或刘琮的手里重新夺回荆州?根本就没有!
4,最关键的是,重耳和刘琦所处的时代及环境完全不同!这就导致了重耳这么做能成功,刘琦这么做则绝无可能成功!
春秋时期,国家以血脉为核心枢纽—秦国能打败晋怀公,但是,秦国是嬴姓赵氏,晋国是姬姓唐氏(另一说晋氏),秦国很难彻底的去统治或吞并晋国—所以,秦穆公只能选择扶植重耳为晋君,然后通过重耳来大捞晋国的油水。(这么做,就给重耳提供了上位的机会。)
可是在东汉末年,曹操直接就代表皇帝把荆州给吞并了!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曹操无法统治荆州,只能扶植刘琦为荆州之主’之类的情况—即使后来刘备扶植刘琦上位了,刘琦也只是刘备的傀儡而已—荆州仍然不是刘琦的,而是刘备的。
(相反的,由于时代及环境不同,重耳虽然是被秦穆公扶植上位的,但重耳在晋国还是有自主权的,也有大把的实权—所以,后来重耳发展的甚至比秦国还强!)
说到这里,很明显,在诸葛亮的计谋下,刘琦不但无法成功,反而离着继承荆州越来越远了!(当初袁绍不想让长子袁谭继位,也是把袁谭支到了青州去,不让他留在首都)。
即:诸葛亮阴了刘琦。
诸葛亮毕竟是刘备的人,不是刘琦的人。所以,不管诸葛亮是心善还是心坏,他出的计策都是以刘备获利为主(首)的—至于会不会损害到别人(刘琦)的利益,那就顾不得了。
(刘琦去江夏,这的确是个错误的选择。因此,《刘表传》甚至说‘避走江夏’不是出自诸葛亮的计谋,而是出自蔡瑁—是蔡瑁用奸计把刘琦安排到了江夏,害的刘琦没能继位成功。)
诸葛亮的心计,并不比以毒著称的司马懿和贾诩等人差—只是看诸葛亮愿不愿意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