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隆中对》之谜。(中下)
从天下大势来讲,只有南方的三路诸侯(刘璋,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才能和拥有整个北方的曹操抗衡。(但即便如此,南方也还是处于下风。)
但从刘备个人来讲,南方三路诸侯联合,却对刘备有着两个坏处:
1,联合后,刘备不方便抢南方盟友的地盘。同时,上一章我们也分析过,刘备也不能抢北方曹操的地盘—也就是说,整个南方联合后,刘备南北双方的地盘都不方便抢,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不赚不赔,一直守着荆州,很难继续扩张。
不继续扩张,长久下去,最弱的刘备就一定会第一个被消灭掉。
2,荆州用武之国,东连吴国,西通蜀国,属于南方的大门。南方联盟对抗曹操,刘备的位置处于最危险,也是最前线的风口处—曹操绝对会先进攻荆州!到时候,在刘备不断费力抵抗曹操入侵的时候,刘璋和孙权却可以趁机躲在刘备和各自的天险后面,没那么费力。
即:南方三路诸侯联合后,刘备最吃亏。
所以,虽然三大诸侯不联合不行(不联合就更容易被曹操逐个击破)。但是,对刘备来说,这个联合就只能是暂时性的—刘备的战略,应该是先联合南方共同抵抗曹操,然后,再找个机会去抢南方盟友们的地盘。(理论上南方三大诸侯都应该这样。所以,孙权没把重心放在抢曹操的地盘上,而是一直盯着盟友刘备的荆州不放。而刘备也没把重心放在曹操那边,而是趁机抢了刘璋的益州。)
不过,刘备该抢哪个盟友的地盘呢?(当然不能同时抢刘璋和孙权的地盘—那就等于是故意找死了。)
论地形,益州和江东各有各的天险,两者都不好抢。但论形势,却很明显应该先抢益州!
因为:
1,历史上,诸葛亮提到益州时,着重提到了【张鲁在北】这四个字—刘璋旁边还有个虎视眈眈的张鲁,这就为刘备夺取益州提供了以下两个机会:
A,刘备可以联合张鲁,二人一起夹击刘璋。
B,刘璋被张鲁进攻,刘备就能以帮助刘璋的名义趁机进入益州。
总之,刘璋和张鲁互相厮杀,其中产生的机会总比一片太平的江东要多!这个,是肯定的。
在《三国演义》里,《隆中对》去掉了【张鲁在北】这四个字,就是完全错误的!若没有张鲁在北,刘备哪有可能拿的下益州?他连益州的大门儿都进不去!
2,益州和江东都有很多的本地大家族盘踞,这其中:
A,刘焉刘璋父子是外地人,在益州的根基较浅。同时,由于刘焉曾暴力打压过本地大族,所以,益州本地大族和刘焉(刘璋)的关系较差。
B,相反,孙家是江东本地人,在江东的根基较深。同时,虽然孙策也曾打压过本地家族,但孙策执正的时间较短,没刘焉打压的那么彻底,结怨也较浅—再加上后来孙权积极的拉拢和重用各大家族,所以,江东本地大族和孙权的关系还行。
也就是说:你打孙权,那江东绝大部分家族都会站在孙权那边。而你打刘璋,益州绝大部分家族却都会选择观望(伺机而动,看形势再决定该帮你还是帮刘璋)。既然如此,那当然是打刘璋的成功率高些!
在这里,请注意:诸葛亮建议抢益州而不是抢江东,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什么‘刘璋暗弱,不知存恤’之类的,而是考虑到了张鲁和益州本地家族这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其实和刘璋的性格为人无关,都是他爹刘焉留下来的烂摊子:张鲁集团,是钻了刘焉的空子才趁乱崛起的。而益州各大家族屡屡反叛刘家的统治,也都是因为刘焉对他们打压太狠的缘故。
刘焉和孙策很像,都是主张暴力打压各大家族的人(刘焉刚到益州时,就随便找了个借口,故意杀死了【州中豪强】十余人)。这其中,刘焉的手段比孙策还要凶狠!所以,益州各大家族对官府的不满,也就远比荆州和江东的各大家族更严重!
最严重的几次,益州的本土家族甚至直接和反贼联合,想要一起起兵灭了刘家!
(后来刘备夺取益州后,重点照顾了很多益州本土大族的利益。其原因,就是怕自己死后阿斗的处境会和刘璋一样。)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句话里,‘民附’,‘贤能为之用’,指的都是相较于刘备而言,江东的本地家族当然都是支持孙权的!都愿意为孙权所用。所以,抢江东的成功率太低,还没抢就已经处于劣势了,不如去抢益州。
假设刘备抢益州成功了,那么,顺着诸葛亮的思路继续往下推算,天下的形势就会变成:曹操占北方,刘备和孙权共占南方。
很明显,若形势真发展到了这一步,那刘备就绝不能像抢刘璋的地盘那样,继续去抢‘南方盟友’孙权的地盘—道理很简单:完整的南方尚且斗不过北方,更何况内战的南方?孙刘一但南方内战,就只会让北方的曹操趁机渔翁得利,将他们全都杀死。
因此,被逼无奈,不管刘备愿不愿意,他都必须要和孙权结盟—若不结盟,就会导致他们被曹操逐个击破。
诸葛亮说孙权【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就是这个意思:别想着图谋孙权的领土,你一图谋孙权,曹操就会来图谋你!
《隆中对》里,诸葛亮建议刘备‘吞并刘璋,结好孙权’,其原因并不是什么刘璋暗弱,孙权英明之类的,而是:益州和江东两地的形势完全不同,根据形势来看,理应先取益州—而取益州后,根据形势来看,则必须结好孙权!
聪明人做事,有‘因人而为’的,也有‘因势而为’的。史书和专家都把诸葛亮‘先抢刘璋’这件事给分析成了‘因为刘璋暗弱,所以先抢他的地盘’(因人而为),这就分析错了。
因人而为,最多只能证明诸葛亮对人性的把握较深,或他看人较准。但实际上,诸葛亮作为一个战略家,在进攻别的国家这种大事上,又怎么会只考虑到刘璋这一个人的性格暗不暗弱?这太狭窄,太片面了:整个天下的形势,才是诸葛亮需要最先考虑的。
所以,根据形势,即使刘璋的性格不暗弱,很刚强,诸葛亮也还是会建议先取益州的。
‘因人而为’太片面了,诸葛亮其实是在‘因势而为’:因为不管何时何地,只有顺着大形势走,才能把自己走向成功的阻力减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