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一百八十三章:三国隐士之谜

刘备三顾茅庐时,先后遇上了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这三个‘隐士贤人’。刘备想请他们出山相助自己,他们却都拒绝道:【我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

乍一看,全都是一副世外高人,不染俗世尘埃的样子。可实际上,事情却完全不是这样的。

史书记载:后来石广元出山了,他投靠了曹操,成了魏国的郡守,典农校尉。孟公威也出山了,也投靠了曹操,成了魏国的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你看,所谓的‘隐士’不出山,并不是因为他们性格清高,不想做官。而是他们嫌官小!

刘备只是个县长而已,跟着刘备最多只能当个科级干部。而曹操则是国家总理,跟着曹操至少能当到市长!说不定还能当上省长!

利益不到,当然就不出山。利益到了,当然就要出山—而且还要主动出山!

今天,我们就可以来仔细研究一下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等一班隐士,他们‘出山’的行为下,都隐藏着怎样的利益纠缠。

一,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能投刘表,只能投刘备,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章节里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不过,可能有朋友要问了:就算诸葛亮不能投刘表,那么,他也不一定非要投刘备吧?他能不能去投别的诸侯呢?例如曹操,孙权,刘璋之类?

也不能。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来逐个分析一下。

1,曹操。

曹操统一北方后,下一个目标必定是荆州。到时候,不管曹操用什么手段得到了荆州,他都一定会对最强的本土家族蔡蒯的提拔较大,而对其余本土家族的提拔较小。(事后也证明确实如此:即使是曹操,他也需要最强的本土家族帮他尽快熟悉或管理好荆州的一切。)

这样的话,在荆州范围内,投靠了曹操的诸葛家就还是会被蔡蒯两家给压的死死的,和刘表时期并没有分别(甚至会被压的更厉害),早晚会被吃掉。

所以,投曹操不行。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了:诸葛亮是经天纬地之才啊!他投曹操,如果成了曹操的首席谋士之类的,那他还用怕什么蔡蒯?

这个,就是演义和正史的区别了。

在演义里,诸葛亮和徐庶都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根本就没人比的上他们。他们把魏国的将领像玩孩子一样玩弄于鼓掌之中,连曹操也许以高官厚职,费尽心机的想要请他们过来相助。

可是在历史上,诸葛亮和徐庶虽然也是聪明人,但是,像他们这样的聪明人魏国却有很多!在魏国那群聪明人里,他们并没有显的特别出众,或特别聪明。

徐庶和石广元投靠曹操后,曹操也只是把他们当一般的人才来看待,并没有演义上写的那么夸张。他们两人一直混啊混啊,直混到曹丕时代,才混成了御史中丞和郡守这样的官职—诸葛亮知道了,就感叹道:【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魏国的人才也太多了吧!为什么他俩的官这么小!

所以,徐庶和石广元这种‘聪明人’,在人才稀缺的刘备集团里肯定是备受重用的。但是,到了人才济济,遍地都是聪明人的曹操集团里,他们也就只能当‘普通的聪明人’了,并没有比其他人特别厉害的地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曹操集团前期是汉朝的代理人,后期则是继承了汉朝正统的魏朝。可以说,一直以来,曹操集团就是最正统的朝廷!

而反观蜀国,最多算是反贼而已—拿《水浒传》来举例:如果曹操集团是宋朝的话,那蜀国最多算是方腊,田虎,王庆之类的造反势力!那你说,人才是愿意跟着强大的朝廷,还是愿意跟着弱小的反贼?

再加上曹操的地盘是当时文化和经济最为兴盛的中原地带,人才自然就多。而刘备的益州在当时属于荒僻的地方,人才自然就少。

武将方面也是一样—你别看蜀国有什么张飞啊,马超啊,赵云啊,黄忠啊,就觉得蜀国最强。可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蜀国名将,人家魏国根本就没放在眼里!

魏国开会的时候说道:【蜀,小国耳,名将唯羽。】你看,蜀国这些所谓的名将,在人才稀少的小国家(蜀国)里算名将,但在大国家(魏国)里,其实有很多人的能力都比他们强!他们只能算是一般偏上的将领而已,还没到名将这么夸张。

用魏国的标准来看,蜀国也就只有关羽算是名将。其余的人,只是因为蜀国的人才少,名将少,所以被显出来了而已。他们来魏国的话,怕是混的一般。

诸葛亮自认能力比徐庶等人强些,但恐怕投靠曹操后,他也不会被曹操特别重用到哪里去—魏国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制度也和蜀国有所不同。诸葛亮在蜀国可以独揽大权,成为首席执正官,在魏国却绝对不可能。

2,孙权,刘璋。

投曹操不行,那么投孙权和刘璋行不行呢?

仍然不行。

你去了外地,但外地还是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本地大家族’!说到底你还是个外人,还是难混—相较之下,诸葛家在荆州至少还有庞家和黄家这两个盟友,还算有点根基,还没有那么难混。

即:如果诸葛家在有点人脉的荆州都混不下去的话,那他去没什么人脉的江东和益州,就只会更加的混不下去。

当然,诸葛亮还有个哥哥诸葛瑾在江东。不过,诸葛亮为什么没去江东投靠他的哥哥和孙权呢?关于这个问题,诸葛亮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袁子》记载:张昭劝诸葛亮跟着孙权干,诸葛亮就说道:【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

诸葛亮还是承认孙权很英明的,承认孙权会根据诸葛亮的能力给诸葛亮一个不错的职位和待遇。【能贤亮】。

但是,诸葛家在荆州还有些根基(比诸葛家在江东的根基还多。)一但诸葛亮去江东投靠了孙权,那荆州这些根基就肯定守不住了,肯定要丢—这样看,就远不如兄弟二人各干各的,然后一个在江东好好升官,一个在荆州守住家业,争取把诸葛家所有的资源给用尽他!

所以,诸葛亮说孙权能‘贤’他但不能‘尽’他:投靠孙权,并不能把诸葛家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反而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退一万步讲,就算诸葛家真要合为一处,也应该是诸葛瑾去投靠诸葛亮,两人一起搞好荆州的根基,而不是诸葛亮去投靠诸葛瑾!诸葛家在荆州的根基,比在江东的官职要重要多了。)

所以,诸葛亮投刘璋和孙权也不行。说来说去,诸葛亮还是只能出刘备的山。

二,徐庶,石广元,孟公威。

在正史中,魏国没有徐庶的传记,蜀国也没有徐庶的传记,这就证明:在当时的魏蜀两国看来,徐庶并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人物,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专门记载他。(石广元,孟公威同理。)

《三国演义》里美化徐庶,把徐庶给写成和诸葛亮差不多的神人,这其实是错误的。而所谓的‘一言不发’,‘终生不设一谋’,这些也都是虚构的。

历史上,刘备战败后,和诸葛亮,徐庶,石广元等人一起逃亡。逃亡过程中,徐母被捉,徐庶就离开了刘备,加入了曹操。同时,石广元并没有什么亲人被捉,但石广元也跟着徐庶一起跑了,一起加入了曹操。

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他们几个都是标准的外地人,且背后都没有家族势力,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所以,他们就没有诸葛亮那么多的顾虑,而是很直接,很现实:跟着谁前途好,我就跟着谁!跟着谁赚钱多,我就跟着谁!

废话,能跟着国家总理曹操混,人家凭啥要跟着反贼刘备逃亡?就凭他整天嚷嚷着爱国?

所以,他们三人都出了曹操的山。

三,崔州平。

崔州平和上面几个隐士又不一样:崔州平出身博陵崔家,他的家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名门大族!

从汉朝到宋朝,崔家至少出了20多个宰相(国家总理),四百多个高官(官职至少五品以上),无数的名人。连李世民都嫉妒他们,曾怒道:崔家凭什么当天下第一姓?天下第一应该是我李家才对!

崔家有多牛呢?汉灵帝卖官的时候,崔家拿出五百万钱来买官。汉灵帝觉得卖少了,至少能卖一千万,旁边的人居然劝道:崔家这么出名,他肯买咱们的官是咱们赚了!

崔州平的父亲是太尉(三公之一,几乎和国家总理同级),崔州平本身也给汉朝皇帝当过官,是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后来,崔州平还和袁绍一起起过兵,讨伐过董卓。

可以说,单论出身和经历,就导致了崔州平的境界不可能和徐庶等人一样!后来,诸葛亮去给刘备当官了。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去给曹操当官了。只有崔州平,并没有给任何人当官,而是选择继续隐居山林。

这证明什么?这证明:石广元和徐庶等人看不上刘备,只想跟着曹操混。可是,崔州平连曹操都看不上!

崔州平只肯给真正的大汉皇帝当官!(崔州平之前给皇帝当过官)。曹操在别人眼里很厉害,但在崔州平眼里,曹操也不过只是个国家总理而已,和崔州平他爹差不多级别,凭啥让崔家给他曹操干活?凭啥让崔家给曹操当小弟?两家人应该平起平坐才对嘛!

能让崔家俯首听命的,只有真正的皇帝!所以,崔州平并未出山,而是当了一辈子的‘隐士’。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小说在线阅读_第1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曹铜爵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第17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