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一百六十六章:蛮夷的故事

匈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边境的隐患。汉武帝打败匈奴后,匈奴渐渐衰落下去,却给了另外两个民族崛起的机会。

哪两个民族呢?就是乌丸和鲜卑。

根据《魏书》的记载,乌丸和鲜卑就是原来的东胡族。匈奴灭掉‘东胡国’之后,残余的东胡人有的逃到了乌丸山生活,形成了后来的乌丸族。有的逃到了鲜卑山生活,形成了后来的鲜卑族。

而乌丸族又分成‘辽西乌丸’,‘上谷乌丸’,‘辽东乌丸’,‘右北平乌丸’等部落。其中,辽西乌丸的首领丘力居最为强大。

丘力居过世后,他的儿子蹋顿继承了乌丸首领的位置。当时,正是袁绍和公孙瓒开战的时候。袁绍自己打不过公孙瓒,所以,他就打起了蹋顿的主意,准备和蹋顿结盟,然后一起夹击公孙瓒。

所有的结盟都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正义或感情。不然的话,袁绍这个汉人里的贵族,又怎么肯自降身份,去和乌丸族这样的蛮夷结盟呢?(乌丸人伦理很差,儿子杀爹也是平常事。而鲜卑人当时连字都不认识,这两个民族当时都算是比较落后的民族。)

袁绍需要蹋顿帮自己对付公孙瓒,同时,蹋顿也需要袁绍帮自己对付其余的蛮夷部落。

《英雄记》记载:袁绍借助皇帝的名义,正式封蹋顿为‘单于’。然后,令【乌丸单于都护众部,左右单于受其节度。】

什么意思呢?单于,原本是匈奴老大的意思,后演变为很多蛮夷部落的首领都可以自称‘单于’。袁绍这道圣旨的意思是:从今天开始,乌丸族的‘单于’蹋顿,就是所有蛮夷种族的老大!负责管理所有的蛮夷种族。而别的那些蛮夷种族,那些部落单于,则都要受到蹋顿的管理和节度。

即:袁绍是诸侯盟主,蹋顿就是蛮夷盟主!袁绍需要蹋顿的兵力,蹋顿需要袁绍的名义。

后来,袁绍被曹操打败后,袁尚去投靠蹋顿,想要借助乌丸的兵力夺回冀州。曹操见了,就和蹋顿开战,并杀死了蹋顿,收编了剩余的乌丸族。

乌丸族被收服后,边境上还有一个鲜卑族,经常侵犯幽州和并州。

鲜卑族的实力比乌丸强很多——鲜卑最强大的时候,汉恒帝主动服软,想要和鲜卑和亲,鲜卑反而不答应!而到了曹操时期,鲜卑最强的部落首领有三个,分别叫扶罗韩,步度根(扶罗韩的弟弟),和轲比能。

这三人中,又属轲比能最强。因为:

1,轲比能为人公平,执法的时候讲究人人平等,分钱的时候也讲究人人平分,所以深受大家的拥护。

2,轲比能的部落位置最好,最接近中原边境。当时中原战乱,有不少汉人都逃到了离中原最近的轲比能部落,让轲比能趁机学习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和高级文明。所以,轲比能的部落远比其余的蛮夷部落要高级。

3,轲比能成功的杀死了扶罗韩,吞并了扶罗韩的部落,实力大增。到最后,轲比能甚至连匈奴的地盘也给吞并了!

曹操时期,由于曹操打仗确实厉害,所以轲比能很轻易就被曹操给打败了,狼狈的逃到了塞外去。

而曹丕时期,轲比能又渐渐的恢复了实力。当时曹丕主要的对手是孙权和刘备,根本腾不出手来对付轲比能。于是,曹丕封步度根为王,命步度根征讨轲比能。

可是,轲比能确实是强——就算步度根得到了朝廷的帮助,步度根也是打不过轲比能的。所以,轲比能常年在魏国边境劫掠。

曹叡时期,轲比能杀死了步度根。魏国如果再不对付轲比能的话,那轲比能统一鲜卑,甚至统一蛮夷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在派军队对付轲比能很吃力的情况下,曹叡的手下就准备派人去暗杀轲比能——结果,居然暗杀成功了!

轲比能死后,鲜卑部落乱成一团,大家都在抢鲜卑老大的位置。几番内战之后,有的鲜卑族跑到了更远的塞外,有的则向朝廷投降了。从此之后,在三国时期,鲜卑族就再也成不了气候了。

第一百六十七章:袁绍之死。(上)

官渡战败后,袁绍集团有不少城池直接背叛了袁绍,向曹操投降。袁绍一边压制着这些反贼,一边被曹操追着打,元气大伤。

北方的形势终于变成了曹强袁弱!刘备见此,便欲出兵袭许都。

理论上来讲,刘备的做法是正确的:此时曹强袁弱,刘备当然要帮袁绍尽量的攻击曹操,防止曹操统一北方。

但实际上来讲,刘备的做法却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

1,目前袁绍正忙着平定内乱,根本腾不出手来和刘备夹击曹操。所以,这次刘备等于是在自己单独进攻曹操。

2,刘备实力太弱,他单独进攻曹操肯定会失败,等于是在白白浪费兵力,倒不如不进攻。(毕竟连马腾都没有把握袭击许都成功,更何况刘备呢?)

所以,《三国演义》中,刘备主动进攻曹操,搞的自己几乎全军覆没,这就非常愚蠢了——历史上,刘备并没有主动进攻曹操,而是曹操想来打刘备,刘备自知必败,就连忙逃跑了:历史上的刘备避免了和曹操的战争,选择了直接逃跑,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自己的实力。

罗贯中还是把刘备想的太简单了:就算刘备想要对付曹操,他也应该联合冀州袁绍,青州袁谭这两路兵马,一起夹击或骚扰曹操,而不是自己单独进攻曹操。(可能曹操也想到了这个可能性,所以,为了避免袁刘联合,曹操就先把刘备给打跑了。)

刘备逃跑后,曹操派夏侯惇和满宠镇守汝南,防止刘表入侵。又派曹仁和荀彧镇守许都,防止马腾入侵。自己则亲自去对付袁绍。

此时的袁绍已经不是曹操对手了,打了没一年,袁绍就去世了。去世前,袁绍立三子袁尚为继承人。

嫡长子袁谭不服——他是有资本不服的,因为:

1,袁绍集团内,支持袁谭的还是占大多数:史书记载【众以谭长,欲立之。】因为袁谭是长子,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支持他继位。

2,袁谭也有夺权的实力:袁尚的冀州刚刚和曹操交战完,又有不少城池趁机造反,所以实力受损很严重。相较之下,袁谭的青州还算强大,是可以考虑直接用武力进行篡位的。

所以,袁谭心里极度不服。从此后,袁绍集团就分裂成了两个小集团:郭图和辛评支持袁谭,审配和逢纪支持袁尚。

曹操见袁绍死了,继续进攻河北。袁尚便以新任河北老大的身份,命袁谭去抵挡曹操。

袁尚给了袁谭一小部分兵马,并派逢纪跟着一起去——袁尚这一安排是非常正确的,因为:

从私来讲:1,派逢纪去,可以让逢纪监视袁谭。2,自己只出一小部分兵马,剩下的全让袁谭上,可以消耗袁谭的实力,减少他日后夺权的可能。3,如果袁尚给袁谭的兵马太多,那袁谭就可能会趁机收编了这些兵马,然后造反。

从公来讲:1,逢纪足智多谋,派逢纪去帮助袁谭,可以增加袁谭的胜算。2,袁谭本身有着属于自己的青州兵,且数目不少。在最初的预算里,袁谭仅靠自己的青州兵应该就可以完成守城的任务。所以,袁尚额外给他一小部分兵,并不是袁尚故意要害袁谭,而是十分合理的。

如果袁尚真的想害袁谭,他就该不给袁谭一兵一卒!甚至等曹操进攻袁谭的时候,他也跟着夹击袁谭!

但是这么做的话,袁谭死后,袁尚就更不是曹操的对手了!也要跟着死,到时候袁家就彻底灭亡了。

给多了,袁谭会夺权。完全不给,袁家又会被灭。所以,袁尚为了大局,还是取了个中间值:在袁谭本身就有青州兵的前提下,袁尚还是额外给了袁谭一小部分的冀州兵。

袁谭见了,就大怒,把逢纪给处死了。

袁谭杀逢纪,有可能是袁谭真傻,误以为袁尚故意少给兵,故意害自己,所以杀逢纪泄愤。也有可能是袁谭在装傻:他其实很清楚袁尚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但他还是装糊涂,装发火,借机杀了逢纪,除掉袁尚的左膀右臂。

不过,不管真相如何,袁谭杀逢纪,就是不顾大局!因为:

1,如果袁尚因为此事火了,与袁谭火拼,那么曹操就会渔翁得利,趁机灭了袁家。

2,如果袁尚忍气吞声,继续和袁谭共抗曹操,那么袁氏集团还是少了一个逢纪这样的重要谋士,袁氏被曹操打败的可能性更高了。

结果,袁尚选择了忍气吞声——后来袁谭快被曹操打败了,袁尚不计前嫌,亲率大军前来相助。

从这一点来看,袁绍废长立幼并不是昏庸的表现,而是袁尚为人顾全大局,怎么看也比那个不顾大局的袁谭要强。

(注:历史上,逢纪是被袁尚故意安排到袁谭身边,负责监视袁谭的。而演义中,则变成了郭图见到袁尚后,硬要袁尚把审配和逢纪的其中一个送到袁谭身边。袁尚不好拒绝,就让两人抓阄。结果逢纪抓到了,就去了袁谭军中,被袁谭给杀了。)

(演义的逻辑明显是不对的:杀死敌人的谋士哪有这么轻松?按照这个逻辑,那郭图见到袁尚的时候,袁尚就该一刀杀了郭图才对!)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小说在线阅读_第15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曹铜爵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第15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