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所以,这句话其实没什么价值——孙权本来就没想复兴汉室,也不在乎汉室能不能复兴。鲁肃在此时说出这句大逆不道的话,其实只是给孙权一个台阶下而已。

孙权嘴上一直在扮爱国,扮忠心,不愿意自立为王。可是,孙权和鲁肃的谈话内容却又都是自立为王的事情!这就难免有点虚伪和尴尬了。

所以,鲁肃就体贴的先给孙权一个借口和台阶下:不是主公你不忠心,而是汉朝实在已经没希望复兴了,咱们不得已只好自己干了。

你看,这就是为人手下的分寸和语言艺术了。所以,鲁肃的领导孙权和周瑜都比较喜欢鲁肃,都觉得鲁肃是个【实诚人】——鲁肃很实诚,他经常能把我说不出来的话,我觉得尴尬的话,我不方便说的话,替我特别实诚的说出来。

2,曹操不可卒除。

按照主流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十分强大,所以短期内很难把他除掉。

但是,我今天要说:这句话如果这么解释,那就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其实是:曹操是我们的盟友,我们要和他联手抵抗袁绍。不然的话,袁绍灭了曹操后,就一定会来侵略我们。所以,‘短期内,我们一定不能让曹操被人除掉!’

即:不是短期内很难除掉曹操,而是怕曹操短期内被人给除掉!

大家先不要惊讶,我知道自古以来就没我这么解释这句话的,不过这句话只有像我这么解释,才是合情合理的。

为什么呢?因为:

A:‘短期内很难把曹操除掉’,这句话从历史上来看,本身就是错误的。

因为此时的曹操其实很容易被人除掉:曹操正与袁绍激战,而袁强曹弱,曹操本来就打不过袁绍,很容易被袁绍灭了——在此时,只要孙权出手攻击曹操,那曹操必死无疑。

所以,在孙权集团看来,并不存在‘短期内很难把曹操除掉’这一说法。倒是那个袁绍,在当时看来,是根本无法被除掉的最强诸侯。

B:可能有朋友要说了:会不会是鲁肃眼光长远,预见到了袁绍必败,曹操必胜?鲁肃这句话,说的会不会是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后的曹操,短期内很难被除掉呢?

应该也不会。

因为翻译古文,我们不能单独去翻译某一句话,而是要结合这句话的上下句,甚至整篇文章来进行翻译和分析——鲁肃一整篇的‘榻上策’,根本就没提到过袁绍这个人。那么,他所讲的曹操,又怎么会是击败了袁绍后的曹操呢?

‘榻上策’谈到孙权,说的是现在的孙权。谈到曹操,说的却是未来的曹操,还是打败了袁绍的曹操——大家不觉得这么翻译,实在是太过牵强了吗?所以,榻上策里谈到的曹操,就是现在的弱者曹操无疑。

C:每篇论文都有每篇论文的核心。隆中对的核心比较宏大,共提到了北方,江东,荆州,益州这四个地方。而榻上策的核心,则比较现实,始终围绕着江东这一个地方打转,不知道大家看出来了没有?

‘榻上策’并没有提到怎么得到北方,怎么得到益州。榻上策只是提到孙权应该鼎足江东。然后在稳住江东的前提下,进攻黄祖和刘表,看看能不能获得荆州。

也就是说,和隆中对的宏大不同,‘榻上策’其实是一个很实用的战略:‘榻上策’是一个着眼于现实,并紧紧围绕着江东集团的战略——和江东扯不上关系的地方,他不管。

所以,在榻上策里,我们根本就看不到袁绍的名字。因为对付袁绍是曹操的事情,暂时还不关江东集团的事,江东集团只需要多少支援一下曹操就行了,不用太拼命的。(袁绍就跟益州一样,都不是现在的江东应该考虑的。)

你看,这样分析下来,榻上策里出现曹操的名字,也就很正常了:因为曹操正是江东的盟友,而不想让盟友短期内被人除掉,这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啊!

不让江东的盟友曹操被人除掉,这是完全符合榻上策‘紧紧围绕着江东’这一特性的。所以,综上三点所述,【曹操不可卒除】这句话,不应该翻译成主流的:‘短期内很难把曹操除掉。’而应该翻译成:‘短期内,我们一定不能让曹操被人除掉!’

(为什么是短期内呢?因为当时的孙权刚刚上位,根基极其不稳,短期内如果曹操被袁绍灭掉的话,那袁绍来侵略孙权,孙权是必死无疑的。)

(相反,如果时间拖得够长,等孙权的位置坐稳了,他就自然不怕袁绍来侵略自己了。到时候,曹操被不被袁绍除掉,对孙权来讲就完全无所谓了。)

3,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

这套战略其实没什么好解释的——很多人都惯性的觉得这番话是颇为高明的战略,体现了鲁肃极高的眼光和智谋——但其实不是的。

为什么不是呢?因为早在孙坚时期,江东集团的战略就是:等北方出事,然后进攻黄祖和刘表。

所以,鲁肃提出的这一战略其实是江东集团最为普通的战略。就算鲁肃不说,孙坚周瑜等人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因为当时江东入主中原最稳妥的一条路子,就是走荆州这条路。

四,最后,鲁肃结尾道:【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句话,就是鲁肃说出了孙权的心声:孙权并不想复兴汉室,也不想当一个汉朝臣子,而是想自立为王!像袁术那样自立为帝!

同时,鲁肃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老板,我是支持你造反,支持你称帝的!(这一点极其重要,大家可别忘了荀彧等人是怎么死的。)

五,孙权听完了‘榻上策’,就感慨道:【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历史上的孙权,到了此时仍然在扮爱国,扮忠心。并不像《三国演义》上的孙权,听完了榻上策后,居然【大喜过望】,【披衣称谢】,多谢鲁肃帮自己造反,帮自己称帝,激动的不要不要的。

这就是罗贯中把孙权想的太没城府了——孙权再怎么想自立为王,他也不至于把兴高采烈写在脸上这么幼稚。

历史上,听完榻上策后,孙权并没有任何的表情浮动,而是淡淡的说道:我现在努力发展江东,只是希望辅佐汉室,为汉室尽忠而已。你说的那些自立为王什么的,并不是我能做的。

你看,这才是一方诸侯该有的表现:心里想称帝都快想疯了,但嘴上还是忠君爱国的。

不过,孙权嘴上虽然不承认,他心里却是美滋滋的。为什么呢?因为通过‘榻上策’,孙权明白了两点:1,鲁肃是有智谋的人,可以重用。2,鲁肃是支持自己称帝的人,不是那些迂腐的,只知道忠心汉室的死脑筋。

再加上之前培养新势力的计划,所以,孙权就开始重用鲁肃了——重用到什么地步呢?《吴书》记载:张昭一直劝孙权别重用鲁肃,说鲁肃不够谦虚,年少粗疏,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是孙权从来不听,反而越来越重用鲁肃了。

所以,这才是‘榻上策’的真相:自古以来解读‘榻上策’的人,都拿它当‘隆中对’去解读了——这就全错了!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小说在线阅读_第15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曹铜爵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第15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