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袁曹之战
袁绍起精兵三十万,向曹操‘正式’宣战。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正式’两个字呢?因为袁绍之前也扬言过要进攻曹操,而且还不止一次——不过之前那几次,袁绍主要的敌人还是公孙瓒和一些游牧民族,所以,袁绍之前对曹操的‘宣战’,其实就是嘴上说说而已——他只是想威胁一下曹操,问曹操拿点好处就算了,没打算真的进攻曹操。
毕竟在当时,袁绍要是敢大举进攻自己的盟友曹操,他就要做好被其余的北方诸侯和曹操一起夹攻的准备。所以,之前袁曹之间的所谓‘战争’,都打的不痛不痒——要么就是还没开始打,袁绍自己就退兵了。要么就是曹操给了袁绍些好处,然后袁绍就退兵了——总之,袁曹之前的几次‘战争’,双方都没有动真格的。
但如今,整个北方能对袁绍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曹操了。也就是说,只要杀了曹操,袁绍就可以统一北方——所以,袁绍这一次进攻曹操,就一定是正式的,发自内心的想要干掉曹操了。
袁绍‘真的’打过来了!
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曹操集团的人立刻出现了以下两种反应:
1,提议和袁绍讲和。(其实就是向袁绍投降。)
比如孔融,他对曹操说道:【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
2,提议和袁绍死战。
比如荀彧,他对孔融说道:【袁绍无用之人,何必议和?】
你看,敌人打过来了,有的人说咱们根本打不过,还是投降吧。有的人却说打他跟玩似的,咱们打死他——这两种言论看上去好像互相矛盾的样子,但实际上,只要我们往深处想一下,就不难看出:不管是提议投降的人,还是提议死战的人,这两种人对袁曹之战的看法其实都是一样的,即:他们都认为袁绍太强了!曹操多半是打不过袁绍的。
所以,曹操的心腹觉得反正打不过袁绍,左右都是死,那就不如拼了!和袁绍死战!
剩余的那些非心腹,则觉得反正打不过袁绍,那还打什么呢?干脆投降算了。反正对他们这些人来说,给曹操打工和给袁绍打工也没什么分别。
曹操打不过袁绍,这是很明显的客观事实。所以在袁曹之战上,袁绍那边的谋士虽然也分成了两派,但这两派却都是赞成打曹操的——他们两派只是在争论要‘快点打’还是‘稳点打’,没人脑残似的提议向曹操讲和,或是向曹操投降。
相反的,曹操这边则有很多人都想投降——事后曹操打赢了袁绍,就发现很多手下都悄悄的给袁绍写过信,想要背叛曹操。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战前会议上,袁绍表面上显得比较优柔寡断,不知道该听谁的好,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袁绍实在是太强了,他慢打快打都能赢,所以,他当然有资格去优柔寡断,有资格去慢慢的选,慢慢的分析,衡量一下两种提议的利弊。
你再看曹操,他手下的人不是提议死战,就是提议投降,他有资格优柔寡断吗?他有资格做选择吗?
除非他甘愿投降,不然的话,他就只能选择死战!
这样,就显得曹操比较果断了——孔融一提议讲和,曹操就拒绝了。结果,孔融也没反驳什么,而是一脸【默然】。
什么叫默然?默然就是懒得反驳了。孔融知道自己的提议是绝对合理的,他们很难打过袁绍,从理论上来讲,还是投降为妙——但曹操就是不想投降,所以孔融的提议再合理也没用,曹操现在是根本不讲理的。
决定了战略(死战)之后,就该决定战术了——不过曹操是防守方,又是弱者,所以他只能先被动的防守着袁绍的进攻,【引兵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
其实,关于‘怎么才能打赢袁绍’这个问题,就算是赞成死战的荀彧,他也没提出什么具体的战术和提议——荀彧的提议,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差不多,就是精神胜利法而已。
反正横竖都是死战,壮壮胆气怎么也比垂头丧气要好——所以,荀彧就骂袁绍没用,说袁绍【兵多而不整】,所以曹操必胜。
可是在后来,真到了两军交锋的时候,曹操又看见袁绍的兵马【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了!曹操有些害怕的感慨道:【河北兵马,如此雄壮!】
所以直到此时,袁曹之战到底该怎么打,曹操自己也是没数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不过荀彧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就像上一章分析的那样,他通过袁绍几大谋士的性格,算定了他们一定会【势不相容】。再加上袁绍之所以会故意装出优柔寡断的样子,就是为了要手下的谋士们不去记恨自己,背叛自己,而是忠心于自己,然后谋士之间互相记恨——所以,性格原因加上袁绍的制衡手段,袁绍手下的谋士们势不相容,也就很正常了。
毕竟自己的计谋没有被老板采用,一般人不是埋怨老板,就是埋怨同事了,很少有人会去反省是不是自己不行——这种人太少了。
所以,荀彧说他们【势不相容,必生内变】——而这个内变,可能就是曹操反败为胜的关键机会!
毕竟曹操钱没有袁绍多,人没有袁绍多,地也没有袁绍多——像袁绍这种从外部完全找不到漏洞的敌人,想要对付他,就只能等他的内部发生变故了。